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严嵩倒台,刑部尚书欲给严世蕃定罪,徐阶反问:你要他死还是要他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明朝果然很有料》-177

    【如何给严世蕃定罪】

    嘉靖皇帝接到弹劾后,命令三法司会审此案。

    一听说要会审严世蕃,士大夫们都很高兴。严世蕃罪行累累,早就天怒人怨,人人都想杀他。会审级别这么高,还会让严世蕃逃掉?

    朝野都希望这次能把严世蕃斗死,铲除严嵩父子的势力。可三法司的各位官员拿到林润的奏折后,集体傻了眼。

    原来林润在奏折里说:“道路皆言,两人通倭,变且不测。”也就是说,林润只是“风闻奏事”,听说而已,压根就没有证据。

    “风闻”可以不讲证据,定罪一定要有证据。给严世蕃定什么罪呢?这个难题摆在了刑部尚书黄光升面前。

    黄光升为官非常刚正,他对严嵩父子专权痛恨已久,一心想要为民除害,彻底打掉严党这个社会毒瘤。黄光升觉得,没有严世蕃谋反的证据没关系。只要案子在我手里,不愁找不到严世蕃死罪的证据,于是他下令彻查严世蕃的罪行。

    严世蕃这么高调的坏蛋,要找他的干过的坏事简直太容易了,很快就查出他有贪污、受贿、道德败坏、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罪状。

    当然,官员们最痛恨严世蕃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陷害忠良的行为。经粗略统计,遭到严家父子陷害、家破人亡的大臣就有三四十人,包括沈炼、杨继盛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这些大臣是被严嵩、严世蕃父子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黄光升和三法司官员打算以“陷害忠良”为主要罪行,其他罪行为次要罪名,置严世蕃于死地。

    这么做,一来证据很多,二来容易赢得舆论的支持,三来罪名比较重,判他几次死刑都够了。

    三法司官员商议已定,便向升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汇报。徐阶略翻一下案卷,问道:“你们给严世蕃定的是陷害忠良啊?”

    黄光升回答:“陷害忠良,事实都摆在那儿,清清楚楚。”

    徐阶就问:“黄大人是想置严世蕃于死地,还是要为他开脱呢?”

    黄光升被问得满脸问号:“当然是要他死啊!”

    徐阶说:“可是,黄大人如此定罪,分明是在为严世蕃开脱。我怕这个结论递交给皇上后,严世蕃就会轻轻松松骑马离开北京城,诸位大人却要锒铛入狱了。”

    在嘉靖年间复杂的政治风云中,徐阶能岿然屹立不倒,实在是得益于他对智慧和狡黠的极致运用。

    黄光升们只知道从法律角度出发,徐阶和嘉靖、严嵩父子打了数十年的交道,深知法律只是一句空谈。在人治社会,对付严世蕃这个级别的官员,只有抓住那个“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徐阶为什么对黄光升他们那么说呢,我们看下三法司给严世蕃定下的罪名。

    第一条是把持朝政。

    明朝是君主专制走向巅峰的一个朝代,内阁、司礼监这些机构权力再大,也都依附于皇权。

    但是,任何君主专制体制,对皇帝个人的要求都很高。要想按照理论设计平稳运行,必须要有一个精力充沛、能力出众、一心一意扑在政务上的皇帝。

    嘉靖聪明有能力,却是个甩手掌柜,整天躲在深宫修道,没心思去推动君主体制高效运转。

    这些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敢说。

    好了,现在你说严世蕃把持朝政,就等于在说嘉靖不理朝政、荒废政务,等于在批评皇上没有能力、没有心思好好工作,等于是说明朝现在的政治体制失灵了。

    你说,嘉靖愿意听到别人告诉他大权旁落吗?

    第二条罪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严世蕃的钱是怎么来的?当然是贪污受贿来的,不要说官员们,连嘉靖儿子都要向他行贿,可见他权力之大。

    可严世蕃只是个工部侍郎,他哪来这么大权力呢。黄光升会回答,来自他老子严嵩。那么再推理下去,又是谁给严嵩的权力?

    这就又牵涉到嘉靖没有当好皇帝,导致大权旁落的问题了。

    再说了,向严世蕃行贿的官员,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遍及各个部门。严世蕃受贿要受到追究,行贿的人也要倒霉。万一严世蕃崩溃了,把行贿人都吐了出来,那还不把大明政府机构给一锅端了。

    所以,说严世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不仅涉及嘉靖,还牵扯到难以计数的现任官员。这第二条罪名也不适合。

    第三条,最重要的一条——陷害忠良。

    严世蕃陷害忠良,铁证如山。但是,严世蕃也好,严嵩也好,都没有杀人的权力,生杀予夺大权只掌握在皇帝手里。所有被杀害的忠臣,从被捕入狱到押赴刑场,走的都是合法程序。

    沈炼不但当场受到嘉靖呵斥,还被打了了廷杖。沈炼也好、杨继盛也好,都有皇上下令杀头的圣旨。真追究起来,嘉靖皇帝才是真凶,严世蕃只是帮凶。

    你说严世蕃陷害忠良,不就是说皇上瞎了眼,分不清是非曲直吗?那问题就大了。

    这么一看,严世蕃这几条罪名竟然都暴露出道长是个善恶不分、滥杀忠臣的昏君。三法司的定罪意见撞到了嘉靖枪口上,严世蕃还死得了吗,黄光升的官帽还戴得住吗?

    听徐阶这么一分析,黄光升顿觉自己太愚钝:徐大人明见,那依阁老之见,这个案子该怎么判呢?

    徐阶没说话,提笔给严世蕃写了一个新罪名:谋反。

    嘉靖虽然又懒又迷信,但他权力欲很强。嘉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皇权,侵犯自已的权威。顺着谋反这个思路搬下去,不愁严世蕃人头不落地。

    黄光升脑子还是转不过来:林润奏严世蕃谋反,只是风闻,没有证据,如何定罪?

    徐阶有主意:黄大人,只要有心,证据不怕没有。

    他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奏章:诸位大人,你们只需誊写一份上交,世藩必死。

    徐阶这份奏章只有一条主要罪名,证据倒有三条:见南昌仓地有王气,乃大造府第;纠集亡命之徒;勾结倭寇。最后指向一个目的——严世蕃图谋不轨。

    徐阶解释,严世蕃在江西老家挑了一块据说是有王气的土地,盖了一座“制拟王者”的府邸,这是僭越礼制,有据可查,是过分高调的严世蕃主动送来的把柄。

    纠集亡命之徒,指的是严世蕃曾经有个叫牛信的亲随,后来在山海关担任军官,最近弃职北逃了。亡命之徒就是牛信,徐阶指出,牛信逃跑不是孤立事件,是受到了严世蕃的授意,后面还有大动作。

    什么大动作呢,那就是勾结倭寇。徐阶接着搬出了严世蕃亲信罗文龙,罗文龙与大海盗汪直有亲戚关系。牛信、罗文龙都是严世蕃里通外国的重要人物,他们一起组织了五百名死党,日夜与严世蕃密谋造反。

    这些证据充分显示出徐阶办事细致,城府很深。他很留意搜集信息,同时把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与自己的目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证据链。

    听他讲完,官员们在佩服的同时还有个疑惑,你说严世蕃私通倭寇可以,说他准备靠500人造反,是不是太看得起他了?

    徐阶接着搬出了另一条重磅证据:严世蕃与宗室朱典楧私底下交往密切,且训练私人武装,密谋造反。

    朱典楧,明代第七代伊王,朱元璋小儿子伊厉王朱彝一系,封地在洛阳,以当地的伊水得名。

    朱彝是朱元璋最不成器的儿子,得了个恶谥“厉”,传到朱典楧这一代比他祖上还要变本加厉,仗着自己的身份,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是个罪恶滔天、恶贯满盈的藩王

    嘉靖起初并不在意朱典楧的胡作非为,只要藩王不谋反,什么都好说。

    但是朱典楧做得越来越过分。除了欺负官员,欺压百姓,他还僭越礼制,修建的新王府“崇台连城,拟帝阙”。

    御史们纷纷告状,嘉靖也觉得朱典楧做得太过,多次发牒催促,责成他改正。朱典楧非但不改,还公然抗旨,口出狂言:“牒子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补棺材的。”

    此举可算是完美体现了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朱典楧被革除三分之二的俸禄,正等待朝廷的最后处理。

    徐阶把严世蕃和朱典楧这么一个敏感人物联系到一起,嘉靖那脆弱的小心眼不得不怀疑两人不清不楚,有图谋不轨的可能。而且这两人都是落水狗,痛打他们不会牵涉到其他官员,没人会为他们辩解。

    这样一条证据链一摆,即使有人心存怀疑,也不敢为严世蕃辩解。这个办法叫:巧立名目,声东击西。

    徐阶走的是帝王心理学的路子,严世蕃死不死,嘉靖都能接受,关键要有个合适的罪名,底线是不能牵扯到他,也不宜打击面过大引来反弹。通倭谋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能接受。

    徐阶的特点就是在没有把握之前,一定不会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一击必须致命。这个策略是抓大放小,大到足以置严世蕃于死地。

    让皇上来当垫背的,这招实在是高,这也正是严世蕃考虑的点,可他碰到了对手徐阶。严世蕃开列天下人才的时候,没把徐阶算进去,实在是一大失策啊!

    黄光升按照徐阶拟的草稿,报给了嘉靖。严世蕃在狱中听说后呆若木鸡,半晌说出句:这下死定了。

    严世蕃准确预测了自己结局,嘉靖很快批准了三法司的报告,大笔一挥,判决严世蕃等人斩首,严嵩没收家产,削官还乡。不可一世二十多年的严嵩父子就这样倒台,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徐阶智斗严嵩的故事是明代官场的一桩著名事件,徐阶凭此口碑逆转,许多原来骂他的人,转而称赞他忍辱负重,能为人所不能为,将他称为一代名相。

    可是严嵩真的是被徐阶打败的吗?

    夏言被杀后,严嵩大权独揽,这二十多年来政务混乱、贪污成风、国库空虚、边事废弛、倭寇作乱,这一切怪谁?

    怪严嵩吗,可又是谁给严嵩的权力?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为尊者讳,只要大明还在,皇帝就总归是好的。朝政乱了,事情搞坏了,都怨下面那帮奸臣。好比说杀岳飞的命令是赵构下的,最后在岳王庙前面跪着的却是秦桧;杀于谦的命令是朱祁镇批的,大家骂的却都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

    在封建专制时代,所谓的政治智慧,无非就是揣摩上意。

    没有任何敢骂嘉靖,大家都只敢骂严嵩。

    严嵩曾经也是个才华横溢,心怀梦想的阳光青年,在一次次碰壁后,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当他第二次返回京城,敲响夏言大门的时候,他就不再是那个名士严嵩,他放弃了多年辛苦积攒的所有名望,决定向现实妥协。

    严嵩清楚地知道皇上想要什么,痛恨什么。他不惜戴上皇上赏赐的那顶道冠,换来嘉靖的另眼相看;他抓住嘉靖讨厌夏言的心理,自己登上权力之巅。

    严嵩黑化的过程,就是嘉靖朝政治生态如何改变一个人的过程。严嵩的政治态度,就是迎合嘉靖的一切爱好,满足嘉靖的一切需求。二十年来,他都很自觉地替嘉靖挡枪——骂名我来担,黑锅我来背,千万不要打扰皇上修仙。

    可是一块抹布用了二十年,到底还是太脏了。天下苦严嵩久矣,皇上把他的官给免了,这叫顺应民意,说明皇上英明啊!

    所以别以为严嵩是被徐阶打败的,只是这条狗太老了,太糊涂了,他的政治使命已经完成了。身上剩下的最后一点价值,就是让嘉靖罢免他。

    罢免严嵩,嘉靖一得了名,二得了钱。干活的人多的是,还怕找不到第二个严嵩?

    严嵩干的坏事足够死一万次,嘉靖还是没杀严嵩,因为没那个必要。就算养条狗,养二十年也有感情了,何况一个人。

    严嵩这条狗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也活不了几年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吧。

    嘉靖好道,又善长权谋,视万民为刍狗;御下有术,统御群臣,以臣下为家奴。这样一个皇帝,内阁和百官加起来不够他打的,严嵩要么逢迎,要么滚蛋。嘉靖能选内阁,严嵩没得选,只能选跟着嘉靖。

    严嵩曾经也与心学门人相好,得到过王守仁欣赏。很遗憾,他并没有从王阳明身上学到心学的真谛。

    觉民行道太难了,如果有捷径,只能是得君行道。

    可是跟这个君“行道”是行不通的,那就把“行道”省略掉,“得君”就够了。

    纪伯伦的诗里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是啊,严嵩走了太远太远,以至于,他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只能说,他严惟中也曾相信过光;后来,他不信了。

    严嵩的结局也没有那么不堪。

    史书上说,几年后严嵩垂老有病,无人收留,在墓舍寄食而死。

    这个“在墓舍寄食而死”,许多人理解为在荒郊野外冻饿而死,其实没那么惨。严嵩最后的罪状也不过是溺爱恶子,他当首辅二十多年,回到老家身份仍有缙绅的身份,在他老家广受尊敬是很正常的事。而且严嵩小舅子欧阳必进官至吏部尚书,当时已致仕好几年,可以说是平安降落没受到追究。有族人和小舅子罩着,严嵩起码吃喝没有问题。

    而所谓墓舍,就是坟地上供祭扫用的房舍。严家这个级别,墓地周围都是有墓田的,少则十几亩,多则百亩。所谓的寄食墓舍,就是居住在这样的房舍中,靠墓田的收入过活。怎么也算个中小地主,否则85岁的老严嵩怎么还能活到87。

    至于后来他被列入《奸臣传》,那是清朝时候的事了。

    贫病交加不至于,87岁在明代绝对属于高寿,所以说严嵩安度晚年,也是不过份的。至于没有吊唁的人,只是经历了这样的事,大家都学会了低调,那是因为徐阶在位,他们不敢。

    据说严嵩临终,艰难支撑着坐了起来,振笔写下生平最后一行文字: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天日昭昭,自有公论。严嵩的忠赤,忠的只是嘉靖,不会因为他两句诗便能改变什么,这是对历史的不公。

    只是从他方方正正的笔迹上,依稀能辨认出,严嵩也曾一心想做屠龙的少年。

    可惜,他终究还是变成了一条恶龙。

    ——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义焉。

    本文节选自小院出版的新书《明朝果然很有料》,这套书五卷本,从元末讲起,直到明末,是比较完整的一套明朝通俗读本。

    单字解释: 严 嵩 倒 台 刑 部 尚 书 欲 给 严 世 蕃 定 罪 徐 阶 反 问 你 要 他 死 还 是 要 他 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