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名将梁兴初带兵是高手,为何要求部下向兄弟部队一名排长学习?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6年4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二师第五团奉命推进到吉林四平兴隆岭、柳条沟一带。

    当天上午,五团指战员在团长叶建民(1955年少将)的率领下,第二、三营一举歼灭了驻扎在柳条沟的蒋军新一军三十八师一个营,一营则控制了兴隆岭主峰。

    战斗结束后,叶建民接到一师师长罗华生(1955年少将)的命令,让他将一营撤出兴隆岭,暂时到柳条沟进行休整。

    没想到一营刚撤下,约200多名敌人便冲上了兴隆岭主峰,并向后撤的一营猛烈射击。

    这时,天已大亮。五团左翼的第一师向兴隆岭南段和兴隆泉之敌发起了攻击。

    一师师长梁兴初(1955年中将)看到敌人反扑,并占领了兴隆岭主峰,对五团一营和一师侧翼造成威胁,当即派人给叶建民送来一封信,要求他指挥五团立即夺回兴隆岭阵地,坚决消灭反扑上来的敌人。

    叶建民读完信,用望远镜又观察了一下山上的情况,心想:我团虽然经过战斗已完成了任务,而且部队很疲劳,需要休整,但从整个战一斗的全局看,这主峰阵地也不能丢!

    他立即给梁兴初写了回条:“坚决执行命令,一定夺回兴隆岭!”

    送信人走了之后,叶建民便下达了夺回兴隆岭的命令:一营仍为主攻,由柳条沟向兴隆岭发起攻击;三营用一个连配合一营由兴隆岭西南侧截断敌人退路。

    4月9日上午9点半,一营二连三排向兴隆岭东北角的无名高地发起冲击,当进至柳条沟东南面时,在一片开阔地前受阻。

    三排长王振国即令九班副带2名战士在正面钳制敌人火力,其余战士低姿匍匐向敌人前沿工事迫近。

    就在他们距敌人100多米时,被敌人发现了,以猛烈的火力进行阻击。

    王振国一心要赢得时间,配合主力迅速攻占兴隆岭,坚决拔掉敌人这个火力点。他断然下令:七班从正面进攻,八班从右翼迂回前进!

    经过一阵短兵相接的拼搏,他们终于占领了敌人前沿战壕。守敌被击毙20多名,其余的逃向有工事的高地继续顽抗。

    可是,八班伤亡十分严重,九班继续发起三次冲锋均未奏效。

    王振国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部队前进受阻,心急如焚。

    他毅然将身边的手榴弹全部背在身上,突然像猛虎一样跃出弹坑,从左侧向敌人碉堡冲去!

    没想到他刚冲出几步,左臂就中弹了,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着伤口的剧痛,继续向前爬去。

    当接近敌人碉堡时,王振国眼前一黑,昏迷过去。

    一阵机枪的响声把他震醒,他意识到敌人的碉堡还没炸掉,任务还没完成。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又顽强地挺立起来!

    他咬紧牙关,使尽全身力气,把一颗手榴弹投进了敌人的碉堡,但敌人当即就扔了回来。

    好一个王振国!撑起受伤的右腿,像发怒的雄师一般向敌人碉堡扑去!

    他拼尽全力,又投出一颗手榴弹,随即用自己的胸膛顶住了敌人的枪眼,并同时拉响了背在自己身上的手榴弹。

    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在硝烟中飞上了天。王振国也壮烈牺牲,但他为全营打开了胜利通道!

    战友们目睹王振国的英雄壮举,怒吼着向前冲了上去,为主力部队进攻兴隆岭扫除了障碍。

    当残敌逃窜时,三营一个连已冲上了兴隆岭峰际。一营从右侧、二营从左侧向敌人迂回包围。

    随着猛烈的火力,战士们一边冲锋一边高喊:“缴枪不杀!缴枪不杀!”逃跑的敌人慌作一团,见四面都冲来了解放军,便跪在地上举着枪投降了。

    上午十点半,兴隆岭一线的敌人被一师、二师四团和五团联合歼灭了。

    这一仗,歼灭了敌新一军五十师一四八团一个加强营。毙伤俘敌副团长以下2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5挺,六〇炮4门,九〇火箭筒1具,马车2辆……

    兴隆岭战斗,不仅表现了我军的英雄气概、杀敌的威力,而且给敌人所谓的‘王牌军”当头一棒,打得他们胆战心惊。

    一师师长梁兴初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带兵是当之无愧的高手,但他在听说王振国的事迹后,也为之深深感动了,要求自己的部下——一师全师指战员向兄弟部队的这名排长学习。

    战后,叶建民把王振国和二连三排的事迹,上报了师部和东北野战军总部。三排荣获了“王振国英雄排”的光荣称号,王振国被追认为战斗英雄。

    单字解释: 名 将 梁 兴 初 带 兵 是 高 手 为 何 要 求 部 下 向 兄 弟 部 队 一 名 排 长 学 习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