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抄了多少银子?虽然数额巨大,来路却很正常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750年,已至古稀之年的张廷玉被抄了家,搜出白银36万之多,乾隆得知后大笑说道:“果然如此,这下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置他了”。

    为了扯出张廷玉的在朝在野其他内党,他下令严加彻查,结果令人意外。张廷玉资历深厚,已是权倾朝野的三朝元老,却未曾贪污过一丝一毫,那36万的白银都来历清白。

    这不免让人疑惑,张廷玉未曾贪污,何来这么多的钱银?他既然为官清明,又做了什么,在古稀之年都不能安心养老,反而让乾隆抄了家呢?

    被判抄家

    78岁的老臣张廷玉在多次向乾隆皇帝提了辞官还乡的请求之后,终于靠着软磨硬泡让陛下勉强同意。可他还没等来完全卸下肩上担子,却等来了朝廷的官兵。

    他们手持诏令,言明圣上有旨,罪臣张廷玉,罔顾圣恩,藐视朝堂,着剥伯爵位,罢黜配享太庙优容,府内财物皆归国库。

    他们都是奉命前来抄家的,张廷玉一介文弱老臣,无力也不能阻止他们的粗蛮行径。想要入宫面圣,则告诉不许,只能以罪臣之身惨淡离开。

    官兵在张廷玉府中搜出金银财宝许多,更搜出了36万白银。数额如此巨大,绝非一朝一夕所得,更有可能不是张廷玉个人所得,这个消息直接惊动了当朝圣上。

    乾隆皇帝对此事很是在意,第一反应就是张廷玉贪污受贿,如此便不能轻易放他离开,有罪当治。

    于是下令彻查这些钱银来历,若有必要须得顺藤摸瓜,找出其他贿赂官员以及张廷玉的党羽。

    不料理藩院查了又查,最后给出一个张廷玉并未贪污的结果。那么这些钱银是何来历呢?乃是先皇,即雍正帝所赏赐。

    备受重用

    张廷玉的一生波澜壮阔,总共辅助过三位皇帝,从康熙帝、雍正帝到乾隆皇帝,而要细数其中最高光的时刻,无疑是雍正在位时。

    雍正初即位时举步维艰,为了广纳人才为己所用,摈弃了满人汉人之分,坚守任人唯贤的原则,奉行“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的理念。

    张廷玉这颗耀眼明珠掸去了汉人的灰尘,得以入雍正的法眼。他也不负圣恩,为雍正处理了许多疑难事件。因他处事有度,办事靠谱,连家风也令雍正满意,是以受到重用。

    张廷玉乃是当朝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张英就是那位慷慨的说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主人公,有了这一层关系。

    再加之能力可堪大任,张廷玉的仕途之路可谓亨通,一路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有了雍正帝的重用,张廷玉得以在各个领域大展手脚,他广进谏言,为雍正治理国家出谋献策,面对他每次认真的直言进谏,雍正也总会回以认真成全。

    军机处的诸多职制基本都是由他所定,不但如此,整顿刑律法条,安定流民,皆出他手。

    他还创新了奏章保密制度,让奏折内容不入题本,大大减少了宫中机密泄露的可能,这项制度在此之后沿用了许久。当时许多会考官员都被查出收取考生贿赂,因而被治罪。

    张廷玉却能够连任考官三次之久,每每查到他头上,都能安然度过。这并非他隐藏至深,而是身正不怕影子斜,至清则无惧。

    他还被委以修撰《明史》《清圣祖实录》等重要典籍的重任,他在史书典籍之中大量删减了清朝皇帝的过错,取而代之的是不加掩饰的赞美,更得雍正欢心。

    雍正甚至在临终前还担心自己死后张廷玉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于是留下遗言:“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

    抒诚供职,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嫌隙渐生

    后雍正病逝,乾隆即位。此时的张廷玉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资历之深,就连乾隆皇帝也对他抱有敬意,念他三朝元老,为清朝作出许多贡献,所以对他十分纵容。

    然而这些只在乾隆初登帝位时发生,在他羽翼丰满之后,便要重新审视张廷玉此人。清朝毕竟是满族政府的天下,自然是要优先启用满人。

    张廷玉作为汉人,便显得十分碍眼了,满汉臣僚矛盾时刻存在,雍正去后,乾隆重新启用“满人优先,压制汉人”的策略,更是激化了这一矛盾。

    任他张廷玉有功之臣,以汉人之身居满清庙堂,便要时刻被群蛇紧逼,他现在尚且可以依靠皇恩存活。

    若有朝一日皇恩不复,就会陷入绝地。这也为张廷玉后续惨淡结局却无人求情埋下伏笔。

    乾隆虽有意压制,但若张廷玉没有什么逾越之处,君臣尚可和平相处。但在雍正在位时张廷玉被捧得太高,忘记了君臣之道,又或许是老之将至,再聪慧的人也会糊涂的时候。

    张廷玉自觉年迈,于是向乾隆提出返乡的请求,乾隆想也没想就否决掉他的提议,并且斥责他不懂规矩:“卿既已配享太庙,岂有提前归乡终老的道理?”

    张廷玉只得纳纳道好,暂时收敛,但也仅仅是暂时。不久之后再提,乾隆驳回,再次提及,如此循环往复,终于熬到乾隆松了口。

    临了又担心回乡之后面圣不便,还不忘进宫提醒:“先皇许臣配享太庙,望朝廷勿忘。”乾隆早已因张廷玉频繁提及辞官还乡一事对他心生不满,现下听到这样的话,脸色更黑了。

    先皇既然许诺,岂有不遵循之理?然而张廷玉特地提及,却显得很不懂事,这难道不是不信任朝廷的表现?虽然这样想,但乾隆还是拟旨让他安心。

    按理来说接了圣旨隆恩,是必须要来感谢圣恩的,不料张廷玉自己不来,却叫他的儿子来谢恩,乾隆更加生气,特下旨意让他亲往。

    张廷玉却在圣旨到达之前就来往宫中亲自谢恩,这一下子将乾隆的怒意激起。张廷玉还未接到圣旨就已经知晓圣旨内容,若非巧合,就意味着宫中机密的泄露。

    他如何得知?极大可能是在宫中安插了眼线。想到这层的可能性,乾隆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了。若说前面只是礼节不周全的小打小闹,这一下子就是正中乾隆下怀。

    任何一个在位者都无法忍受脱离权力和可能动摇权力的存在,而张廷玉触犯了这个逆鳞。先前的种种不快,此时都变成张廷玉罪状的来由。

    乾隆于是下令:“罪臣张廷玉,罔顾圣恩,藐视朝堂,着剥伯爵位,罢黜配享太庙优容,府内财物皆归国库。”抄了张廷玉的家。

    至于抄出来的36万白银,经查证后乃是先帝所赐,但那又何妨?他不是因为贪污罪而被抄家,查得清白之身,不过少一个罪名,留一条性命而已。

    罪从何来

    张廷玉最大的过错不是玩弄权术,也并非贪污受贿。相反,他是难得清正廉洁的好官,于朝廷于百姓,都是问心无愧的。

    或许正因为这份问心无愧,让他迷失了自我,失去对时代的判断,不懂变通。他依旧活在那个恰好能让他发光发热的时代,忘却了一朝君主一朝臣的道理。

    原本以他的资历,无论是权势和钱银都可以信手拈来,但偏偏固执得可怕,居功自傲,以为凭借自己曾经的奉献便可以在朝中横行,连皇帝都胆敢不放在眼里。

    古代君主专制的统治下,容不得任何人挑衅,一旦跨越了君臣的界限,哪怕这个人有多大的功劳,地位多么高,都会被拽下高台。

    伴君如伴虎,君主能轻易给的,也可以轻易收回。为人臣子,有哪个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只有日日谨言慎行,适时退让 才能保全己身。

    就如同雍正赏赐的诸多钱银一般,被乾隆一声令下,便可轻易收回,历经三代,为大清耗尽心血,最后落了个凄惨境地,不免让人感慨。

    这样一个资历深厚又处事圆滑的人,在年老之时却因为一时之过,落了个抄家的下场。他在被抄家之后便一蹶不振,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清朝之中配享太庙的不过26人而已,张廷玉位列其中,是唯一一位文臣,亦是唯一一位汉臣。

    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下,实施“满人优先,压制汉人”的策略。张廷玉作为汉人,能居其一,实属不易。

    先皇既然特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自然是要遵从的。只是这过程未免太过曲折,从一个既定旨意到遭到迟疑再到最后施行,张廷玉用生命来践行。

    若非因为这样一个头衔,或许张廷玉不至于落到被乾隆抄家的地步。乾隆在张廷玉死后,遵从先帝遗诏,让他配享太庙,留下声名传于后世,也算遂了他的愿。

    单字解释: 乾 隆 抄 了 张 廷 玉 的 家 抄 了 多 少 银 子 ? 虽 然 数 额 巨 大 来 路 却 很 正 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