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农村小伙进城找叔叔,走到省委大院被拦下,说出名字送见省委书记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9年11月的一天,一个穿着破旧,脚踩草鞋的农村小伙,从湖南永兴乡下来到了省会长沙。这个从没有进过城的农村小伙,大约20来岁,他对城市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从他清澈的眼神中,明显可以看出其内心对城市充满着美好的期许。

在打算来长沙之前,小伙的父亲和母亲就告诉他:“你去长沙找你叔叔吧,听说他在长沙当了大官,也许他能帮你在城里找份好工作,这样你就有出路了!”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地里刨食的小伙,望着父母黝黑褶皱的苍老面容,他不由得心中酸楚、泪下如注。

没过几天,小伙就带着干粮和盘缠,带着父母殷切期望,踏上了进城寻找叔叔的艰难之路。为什么说艰难呢?因为在小伙很小的时候,叔叔就已经离开了家乡了,他根本不知道叔叔长什么模样,叔叔自然也不知道有他这个侄子。小伙唯一知道的,就是父母所说的——叔叔在长沙当大官!

一路风餐露宿,小伙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长沙。城市不同于农村,这里人海茫茫,到哪里才能找到叔叔呢?小伙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他明白既然叔叔是当官的,那肯定在政府工作。就这样,小伙几经打听,便来到了湖南省委办公大院门口。

远远地看着省委大院门前负责警卫的解放军战士,小伙心中忐忑不安,见识短浅的他从来没和解放军战士打过交道,不由得心生怯意。在省委大院门前徘徊许久,小伙终于鼓起了勇气,他低着头直愣愣地朝省委大院里面走去。

这时候,解放军战士快速将小伙拦了下来,询问道:“同志,你有什么事情吗?”

小伙紧张地抬起头,呆呆地望着解放军战士,开口说道:“我叔叔在哪呢?”

解放军战士有点纳闷,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准备要详细询问。

“我叔叔在哪呢?”小伙愣头愣脑地重复了一遍。

解放军战士疑惑地问道:“你叔叔是谁啊?你不说他的名字,我怎么知道他在哪?”

小伙腼腆地憨笑了起来,紧接着又着急地说道:“我叔叔叫黄时瑄,在这里当官!”

解放军战士想了想,回答道:“黄时瑄?黄时瑄是谁?这里没有一个叫黄时瑄的干部啊!”

小伙有点失落,他低着头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又着急地说道:“他原来叫黄时瑄,后来改名字了,现在叫黄克诚!”

听见“黄克诚”三个字,解放军战士有点惊讶,他开始仔细打量面前这个穿着破旧、脚踩草鞋的小伙——因为当时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人就是黄克诚。

很快,待解放军战士将情况向上汇报之后,小伙被带进了省委大院里面,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里。此时,办公室里坐着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干部,正在伏案批阅文件。中年干部察觉到有人进来了,他抬头看了看,然后又低头批阅文件。

几秒钟之后,中年干部放下手中的钢笔,笑眯眯地站了起来,紧接着迈步走到小伙面前。小伙和中年干部四目相对,确定谁也不认识谁。中年干部笑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的?你父亲是谁?”

小伙回答说:“我叫黄开衡,是从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来的,我父亲叫黄时玑。”

中年干部听完哈哈大笑,他拍着小伙的肩膀说道:“哎呀,好一个黄开衡,我就是你的叔叔黄时瑄!”

可算见到亲人了,小伙看着陌生的叔叔,瞬间流下了泪水。

原来,那位中年干部就是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也就是小伙要找的叔叔黄时瑄。这是怎么回事呢?黄开衡的父母是如何知道黄克诚(黄时煊)在长沙当大官的?黄开衡找到叔叔之后,后来的遭遇如何呢?

黄克诚,原名黄时瑄,1902年出生在湖南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黄家一共有四个孩子,黄克诚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由于家境贫寒,黄克诚和哥哥姐姐以及弟弟从小就要起早贪黑打柴、拾粪,以分担父亲肩膀上的生活重担。

黄克诚的父亲是一位能吃苦耐劳的庄稼汉,他除了在地里劳作之外,每到农闲之时还经常外出贩卖粗盐,从而贴补家用,养活四个孩子。而黄克诚的母亲是一位旧式女子,因为缠了小足,且体弱多病,所以她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并教导四个儿女。

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虽然黄克诚父亲不辞辛劳、四季无歇地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仍旧无法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繁重的生活让这位朴实庄稼汉,变得非常严厉和冷酷,孩子们起晚了床、干不好活,通常都要遭到他的责打。每到此时,黄克诚母亲便会护着孩子们,将孩子们拥在怀里默默哭泣。

6岁的时候,黄克诚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那时候,幼小的黄克诚每天都会早早地被父亲叫起来,他脸还没来得及洗,就往地主家里赶。在山坡草地上放牛之时,黄克诚总是打瞌睡,可是他又害怕把牛弄丢了。因为如果把牛弄丢了,那么不仅要给地主家赔偿,而且还会受到父亲的责打。

怎么办?黄克诚动了一番脑筋,最终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他从家里找了一条粗绳绑在自己腰上,同时将绳子的另一头拴在牛尾巴上。这样一来,黄克诚再也不用担心牛跑丢了,并且自己还可以安心地躺在草地上睡大觉了。

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转眼间,黄克诚已经长大9岁了,虽然他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但是青涩的脸庞上却明显透露着一股机灵劲。当时,黄克诚的父亲和亲戚们商量决定,在黄家的后辈中挑选一个孩子,然后由家族共同承担费用,送这个孩子去读书,以期将来能够改变黄家的命运。

长辈们选来选去,最终选定了黄克诚,因为长辈们觉得黄克诚聪明机灵,最有希望学出成绩来。就这样,9岁的黄克诚被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读书。读书期间,私塾先生非常严厉,黄克诚背不出来课文,他便用戒尺打头;黄克诚写错了字,他就用戒尺打手。

或许正是因为幼年时期的艰辛经历,才磨练出了黄克诚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从私塾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黄克诚一步一步坚强地走了过来。1922年年初,20岁的黄克诚考上了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喜讯传来,黄家的长辈们都高兴极了,他们把改变黄家命运的所有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黄克诚的身上,有的送钱,有的送衣物,有的送米粮,这才为黄克诚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当时,送黄克诚去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人,是他的哥哥黄时玑。

哥哥黄时玑比黄克诚大4岁,他和父亲一样整天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并且继承了父亲老实本分、怯懦怕事的性格。弟弟考上了师范学校,黄时玑心中也非常高兴,小的时候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就非常要好。俗话说,长兄如父。黄时玑经常把家里的好吃的和好穿的让给两个弟弟,自己则心甘情愿吃苦受累。

在哥哥黄时玑送自己去衡阳上学的路上,黄克诚望着哥哥黝黑的肌肤和宽大的肩膀,不由得有点心酸。到学校报到之后,哥哥黄时玑从破旧的衣服口袋中,掏出了一串几十文铜钱递到黄克诚的面前,并说道:“弟啊,你要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这点铜钱是我攒下的,你拿着吧,城市不比农村,干什么都要花钱呢!”

黄克诚急忙推辞道:“大哥,家里已经给我生活费了,够多的了,不能再要了!咱家的情况不好,咱爹咱娘,还有你和弟弟,也要生活的。这点铜钱,我绝对不能拿!”

哥哥黄时玑没说什么,他硬生生地将那串铜钱塞进了黄克诚的口袋里,说道:“弟啊,你多多保重!”然后,便转身走了。黄克诚望着哥哥黄时玑的背影,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在回去的路上,哥哥黄时玑为了省点钱,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点溪流里的河水,虽然一路历尽艰辛,但是他始终面露笑容,为弟弟黄克诚而感到自豪。

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黄克诚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了党组织。从学校毕业之后,黄克诚又被派到位于广州的政治讲习班学习,紧接着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先后担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指导员,转战于湖南、湖北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这个时候,黄克诚将自己薪水的大部分,都寄回到家里改善家人的生活。从与家里的来往信件中,黄克诚也得知哥哥黄时玑成亲的消息,娶了邻村一位名叫刘德姬的女子。有一次,黄克诚在回家探亲,乡亲们将黄克诚家围了个水泄不通,争先恐后地想目睹这个从村子里走出来的“军官”。

这一次回家探亲,黄克诚也见到了那个名叫刘德姬的大嫂。在黄克诚的第一印象里,大嫂刘德姬是一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农村妇女,她待人温和、做事干练,和哥哥黄时玑非常般配,两人的夫妻关系也非常融洽。由于还有公务在身,黄克诚在家仅停留了两天,便急匆匆地回部队去了。

1928年秋天的一天晚上,大哥和大嫂刚刚准备洗漱休息,突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紧接着冲进来三个蓬头垢面的人。大哥和大嫂非常害怕,以为是土匪闯进家里来了,可是等他们看清楚来人之后,顿时惊叫了起来:“时瑄(黄克诚),是时瑄,你怎么回来了?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怎么回事?原来,大革命失败之后,黄克诚受组织的委派,回到家乡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工作。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和残酷,黄克诚和两位同志一路上乔装打扮,这才躲过敌人盘查回到了家乡。大哥和大嫂没有多问什么,急忙端来水盆,让黄克诚和两位同志先洗洗,然后做饭给他们吃。

吃完饭之后,黄克诚说道:“大哥、大嫂,我回来是在家乡干革命的,你们不要告诉任何人。”大哥和大嫂虽然很担心,但是他们还是把黄克诚和两位同志藏在了家里,为他们送饭、送情报。有一次,黄克诚问大嫂刘德姬:“大嫂,你给我们送情报,害怕不?”

大嫂刘德姬看了看黄克诚,说道:“我不害怕!我知道你们干革命,是为了穷苦的人!大嫂觉得,你们做得是对的!”

听到大嫂刘德姬说的话,黄克诚被感动了,他湿润着眼睛说道:“谢谢你,大嫂,你能理解我们,能理解革命,这说明我们和穷苦人的心连在一块了,革命迟早会胜利的!”

有一天,黄克诚和同志们正在大嫂家商量工作,村里的保长就带人来搜查了。当时,大嫂刘德姬正在农田里干活,她远远看见之后急忙就往家里跑。刚跑到门口,大嫂刘德姬就和保长带的那群人碰见了。此时,大嫂刘德姬不慌不忙地推开门,故意自言自语地大声说道:“哎呀,你看我这记性,去田里干活竟然忘记拿锄头了!”

紧接着,大嫂刘德姬又大声喊道:“保长,你带这么多人,是干什么来了?”此时,躲在屋子里面的黄克诚听见了外面的动静,急忙带着同志们从后门跑了,躲到了后面的山上。没过多久,保长就带人冲进了屋子,不过他们并没有搜查出来什么,只好离开了。

后来,大嫂刘德姬好几次都机智地帮黄克诚化险为夷。随着革命形势日益严峻,黄克诚在家乡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去上海寻找组织。从此,黄克诚便离开了家乡,与家人们失去了所有联系。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黄克诚先后参加了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逐渐成长为了一位高级干部。在解放战争中,黄克诚曾经担任过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一职,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结束之后,黄克诚被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

随着和平的慢慢到来,黄克诚想起了多年未见的家人们,他给家人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目前的情况。当家人们接到来信之时,大家相拥而泣,原来他们以为黄克诚早已经牺牲在外面,根本没想到黄克诚还活着。不久之后,黄克诚又被组织派到湖南工作,出任湖南省委书记。

当然了,黄克诚在来到湖南之前,就将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家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一个农村小伙来到长沙找叔叔,这个农村小伙就是黄克诚大哥黄时玑和大嫂刘德姬的儿子黄开衡,也就是黄克诚的侄子,当时他刚刚20岁!

大哥黄时玑和大嫂刘德姬,一辈子在湖南永兴农村务农,儿子黄开衡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为了让儿子黄开衡稍微出息点,所以大哥黄时玑和大嫂刘德姬便交代儿子说:“你去找你叔叔吧,听说他在长沙当了大官,或许他能给你在城里安排个工作,这样你就有出路了!”

带着父亲和母亲的期许,黄开衡离开家乡来到了长沙。黄开衡很小的时候,叔叔黄克诚就离开了家乡,此时他并不知道叔叔黄克诚长什么样子,叔叔黄克诚也不知道侄子黄开衡现在长什么样子。还好,机灵的黄开衡知道——当官的肯定在政府工作,所以他历尽艰辛来到了湖南省委大院门前。

由于没有进过城,黄凯恒看什么都新奇,他在湖南省委大院门前徘徊了一阵子,然后就愣头愣脑地往进走。结果可想而知,他立即被在省委大院门前警卫的解放军战士拦了下来。当解放战士询问黄开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黄开衡直接报出了叔叔的名字——黄时瑄。

黄时瑄是黄克诚以前的名字,解放军战士自然不知道,便说这里没有一个叫黄时瑄的干部。本来,心情失落的黄开衡已经准备去其他地方找叔叔了,但是他突然想起来叔叔现在的名字——黄克诚。这样一来,黄开衡很快被带进了省委大院,来到了叔叔黄克诚的办公室。

待说明家庭情况之后,黄克诚和侄子黄开衡终于相认了。后来,黄开衡向叔叔黄克诚说明了自己来的目的——请叔叔黄克诚为自己在城里安排工作。黄克诚笑了笑,问道:“开衡,你是什么文化程度?”

黄开衡回答道:“我只读了一年书。”

黄克诚说道:“哎呀,你文化程度这么低,干什么工作合适呢?依我看,你还去煤矿上挖煤吧,怎么样?”

黄开衡一听,有点不乐意,他直接说道:“叔叔,我不想去挖煤!”

黄克诚笑了笑,又说道:“可是,你的文化程度真的太低了,什么也干不了啊,让我怎么给你安排工作呢?”

倔强的黄开衡说道:“那我就去读书!”

黄克诚摇了摇头,说道:“你已经20岁了,这个年龄读书很困难的!”

黄开衡都快哭了,他哽咽着嗓子说道:“叔叔,我求求你了,我一定要读书。”

黄克诚严肃地说道:“那好,路是你自己选的,至于怎么走,那就要靠你自己了。咱们提前说好,以你现在的文化程度,你必须从小学开始读!”

黄开衡想了想,回答道:“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就靠我自己!”

黄克诚哈哈大笑,拍着侄子的肩膀说道:“好小伙,有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你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成才,我黄克诚这里是没有‘后门’可走的!”

不久之后,黄开衡被送到长沙的一座小学读书,读完了小学又紧接着读初中和高中。在学习期间,黄开衡非常认真刻苦,后来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南政法大学。从大学毕业之后,32岁的黄开衡不用去找叔叔黄克诚了,因为他自己靠本事已经找到了工作了。

当得知侄子黄开衡大学毕业有了工作,黄克诚非常高兴,他多次写信给侄子,交代侄子要认真工作、多作贡献。黄开衡慢慢才知道,叔叔黄克诚虽然当了大官,但是他始终一心为公、公私分明,并且用近乎“不近人情”的严苛,为后人留下了勤奋节俭、自强自立、廉洁奉公的好家风!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当黄开衡得知叔叔病逝的消息之后,他悲痛万分,泪水瞬间从眼眶中涌出,他时时刻刻记着叔叔黄克诚当年的那句话——路是你自己选的,至于怎么走,就要靠你自己了!

单字解释: 农 村 小 伙 进 城 找 叔 叔 走 到 省 委 大 院 被 拦 下 说 出 名 字 送 见 省 委 书 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