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安庆会战:5次机会翻盘,2次置曾国藩死地,咋还说太平天国作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安庆会战:5次机会翻盘,2次置曾国藩死地,咋还说太平天国作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曾国藩等制定安庆会战的计划之后,各路湘军迅速行动,对安庆实施战略大包围。

    1859年11月18日,曾国藩率军万人,从黄州巴河出发,东进安徽,11月13日,经黄梅进扎宿松。

    1、进围安庆

    在此之前,胡林翼于10月派参将余际昌率军占领潜山县的天堂。

    天堂地处潜山西北,雄踞山中, "实为舒(城)、桐(城)、英(山)、霍(山)之总要”,形势十分险要。

    11月26日,英王部将镇天侯刘某统兵进攻敌军,企图夺回天堂,结果为湘军所败。之后,湘军首尾夹攻,太平军又败,这样,湘军牢牢控制了天堂要塞,威胁太湖太平军的后方。

    湘军借据天堂之险,出奇制胜,致使战场形势急剧扭转。

    1860年2月17日,刘玱琳知援军败退,只得弃城撤退,太湖终于落入清方之手。安庆从此失去门户,暴露于湘军兵锋之前。

    2月19日,太平军又失潜山。

    1860年5月17日,曾国荃抵达宿松军营,担任攻城任务,率兵万人进驻安庆城北的集贤关外。同时,多隆阿、李续宜等也各率万余湘军按计划行动。

    这时,安庆已三面临敌,其对外联系只剩枞阳一线,因此枞阳的得失关系着安庆的命运。

    胡林翼指出: “得枞阳,则安庆不攻自破矣”,“枞阳不得,则顿兵十年,亦不能断贼接挤”。因此,太湖、潜山之战一结束,湘军即把夺取枞阳作为攻克安庆的关键。

    6月5日,湘军水陆并进,直捣枞阳。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守将万宗胜眼看无路可走,便向湘军求降,枞阳失陷。

    接着,驻扎在集贤关外的曾国荃部队进逼安庆城下,深沟高垒,开挖内外长濠,内濠用以围困安庆守军,外濠用以抗击援军。这样,湘军最终完成了对安庆的大包围,从此,安庆太平军对外隔绝,完全处在敌军的严密封锁之中,危机日益加剧。

    2、曾国藩与朝廷的博弈

    江南大营的破灭,对清廷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曾国藩则是时来运转。

    江南大营是正规绿营,一直威胁着天京。清廷并不放心曾国藩,指望湘军与太平军死战,而由绿营兵坐享其功。

    对清廷这种险恶用心,曾国藩早有洞察。1858年,曾国藩再次出山之后,常常为得不到督抚大权而苦恼。

    现在,清廷再也没有可依恃的绿营兵包围天京,不得不仰仗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然而,曾国藩进攻安庆的计划已定,而且,苏、常很快被太平军攻陷,东南大局已不可收拾,因而他不愿意放弃既定计划,就奏陈不能舍安庆而东援。

    清廷被迫让步,6月8日,赏曾国藩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再令他率大军火速东援。

    咸丰以为授给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就可以把他的战略重心引到苏南上来,以湘军之力夺取东南财赋之区。

    但是,曾国藩仍坚持将战略重心放在安庆。6月29日,曾国藩再次上奏重申湘军的基本战略,希图清廷不再让他舍安庆而东下。

    应该说,曾国藩对战略形势的分析是比较清醒与现实的,因此战略布置也比较高明,可谓“统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

    另一方面,为了安慰朝廷及苏南绅士,曾国藩在不改变先取安庆战略的前提下,拟于皖南分兵三支,以作进攻苏南之姿态:

    一路由池州进攻芜湖,与杨载福、彭玉麟的水师联络;二路由祁门至旌德、太平,进犯溧阳,并与张芾、周天受等军联络;三路分防广信、玉山,以至衡州,与张玉良、王有龄等军联络。

    不久,清政府同意了曾国蕃的战略计划,不再坚持让他舍安庆东援,同时,还命兵部郎中左宗棠以四品衔,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曾国藩、胡林翼让左宗棠回湘募勇,并率军至江西景德一带防堵浙赣边界。

    从此,太平军又增加了一个敌人。

    这时,曾国藩准备亲率偏师挺进皖南,这样,既可以阻止太平军由浙、赣进援安庆,又可以将来以此为张本进兵苏南。于是,他决定留曾国荃继续围攻安庆,自己则率鲍超等万余人渡江南下。

    1860年7月3日,曾国藩自宿松起程,经东流往祁门,28日抵祁门立营。8月10日,清廷实授曾国藩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

    至此,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掌握了江南军、政、财权。指挥统一,号令能行,全力以赴,与太平军决战安庆,力图从太平天国夺取江南疆土。

    3、会攻武汉的决策

    1860年9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在苏州会商大计,决定分路再次西征,陈玉成率军由江北西上,李秀成率军南岸西进,两路大军按原计划相约于次年3月会师武汉,逼湘军放弃对安庆的进攻。

    10月2日,英王陈玉成回天京,随即渡江率兵西上。

    10月中旬,李秀成料理好苏州的事务后,即赴天京,面奏天王,表示不愿北上。洪秀全对他大为不满,当即表示不许。李秀成知事已如此,乃不顾君命,于11月上旬率大军自天京出发,向西挺进。

    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右军主将刘官芳等也随李秀成南路大军一起行动。

    这样,太平军实际上形成了三路大军进攻的局面,即:南路李秀成部队,由皖南西入江西、湖北;北路陈玉成部队,由皖北,西进湖北。这两路大军形成箝形攻势,定于1861年春会师武汉。

    由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刘官芳等部队组成中路即第三路大军。

    中路大军又分为三支:

    (1)杨辅清会同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进攻赣北;

    (2)李世贤率部经徽州进入赣东;

    (3)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等由池州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中路大军目的是策应南北两路大军行动,牵制敌军。

    就战略而言,太平军会攻湖北以救安庆的再次西征的计划,是比较完整可行的,其兵力配置也是合理的。而且从实力看,太平军的三路大军也与湘军不相上下。

    如果这一计划得到认真执行,太平军就有可能达到会攻武汉、调动与打击湘军、援救安庆,的目的,整个战场的形势也将会得到扭转。

    不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关键在于各路大军的配合与协调,其次是行动中战线不宜拉得过长,阶段性的战役计划应当缜密严谨,求实应变,不致疏误。

    否则,再次西征的计划就会失误。

    4、宁国之战

    1860年6月,江南大营被歼后,杨辅清、刘官芳、赖文鸿等中路大军挺进皖南,发起攻势。不久,曾国藩为了牵制太平军,掩护正在围攻安庆的皖北湘军,也率军南下,进驻皖南祁门。于是,双方在皖南战场展开角逐。

    是时,刘官芳、赖文鸿占领建平之后,随即兵分五路进攻宁国府,清军守将周天受率军坚守,城不克。

    清廷深知“宁郡为江南上游,地势最关紧要,” 一面坚令周天受拼命顶住,一面于8月17日令已抵达皖南的曾国藩进援宁国,“与周天受内外夹击,藉解城围。”

    与此同时,清军在苏南、上海和浙江土崩瓦解,江浙各地官僚纷纷上奏,请求咸丰皇帝派湘军援救。

    巴栋阿因金坛被围,请派曾国藩进援江苏;瑞昌、王有龄因浙西危急,请派曾国藩援救浙江;薛焕因陈玉成进攻上海,又请派曾国藩援助上海、苏州。

    这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军进占天津,清廷正值内忧外患,危机四起。咸丰更是惊慌失措,乱命直下。

    8月31日,应曾国藩的要求,清廷令督办皖南军务张芾卸职回京,改由曾国藩督办,这样,曾国藩在皖南与太平军摆开了战场。

    不久,双方大军纷纷开向宁国,展开激战。

    8月20日,浙西太平军数万人进攻广德,清军将领江长贵指挥六千名兵勇顽抗,迅被击溃,太平军再占广德。

    9月26日,天降大雨,清军火药潮湿,杨辅清、李世贤、古隆贤、赖文鸿等乘机发动总攻,清军粮尽援绝,宁国府城终被太平军攻克,攻坚周期为七十余日,清军六千人被歼,守将周天受也被击毙。

    曾国藩见进援无望,改为防御,令张运兰驻防旌德、鲍超坚守太平、李元度防卫徽州,防堵太平军进一步深入。

    10月9日,太平军占领徽州。

    皖南太平军节节胜利,声势大震,继续联合西进,10月12日,又占领了休宁,曾国藩的祁门大营面临严重威胁,为了遏制太平军继续西进的态势,曾国落飞檄鲍超从太平回驻渔亭,张运兰自旌德回防黟县。

    同时又急调李续宜率湘军四营自皖北进援祁门,左宗棠自南昌东进驰援。而在这时,李世贤突然率军回师浙江,李秀成兵团则转进皖南。皖南战局又面临新的变化。

    5、陈玉成奔袭武汉的失败

    1860年9月,陈玉成由苏州回天京实施西征计划。

    10月23日,陈玉成亲自率军围攻皖北重镇舒城,但没能攻下。

    12月10日,湘军两路猛烈进攻,太平军大败,伤亡近万人,四十余座营垒也全部失陷,不得不退入桐城。湘军追至桐城,太平军坚守不战,清军乃退。至此,陈玉成企图由桐城正面进援安庆的计划,遂告失败。

    陈玉成从桐城直接援救安庆失利,便回到二次西征的战略计划,决定乘湖北空虚,大举进攻武汉,以迫使湘军撤安庆之围。

    但时间已经错过了三个月,兵力在舒城、桐城、枞阳也遭到颇多损失,进军武汉的时间、兵力都受影响。

    1861年2月下旬,陈玉成由安徽转攻湖北,部分捻军则转进河南的固始、汝阳等地,牵制和分散敌军。3月3日,陈玉成兵团从桐城绕道霍山,进军湖北。

    这时,清廷一面严令官文坚守,一面急令水陆湘军上援,同时又令骆秉章暂缓入川,回援武昌。然而,以上援军当时都远离武昌,难救鄂危。这时,如果陈玉成迅速攻武汉三镇,大有成功的希望。

    但遗憾的是,由于英王对英国侵略者缺乏认识,在紧要关头被巴夏礼的谎言所骗,犹豫不决,坐失战机,加之李秀成迟迟未按期至武汉会师,最后竟放弃了进攻武汉的计划。

    这样,太平军既定的两路大军会攻武汉、以解安庆之围的战略实施开始瓦解,而湘军在后顾之忧消除后,则可以集中全力,与太平军决战安庆。

    4月27日,太平军进驻安庆城外的集贤关,与围攻安庆城的湘军对峙,于是,双方在安庆城外展开激战,至此,陈玉成进军湖北的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6、曾国藩的两次绝处逢生

    为了实施再次西征战略,1860年11月,李秀成的南路大军也开始进入皖南。

    这样,太平军共有四支大军在皖南活动,即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与黄文金、刘官芳等,他们相继发动一系列攻势,对湘军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掩护围攻安庆的湘军,曾国藩坚守祁门大营,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他在皖南、赣北一带处处设防,拼命挣扎,几次濒临绝境。

    然而,太平军尽管在皖南居有力量上的绝对优势,但由于兵力分散,缺乏配合,指挥不一,并没有给皖南湘军以致命打击,也就不能使围攻安庆的皖北湘军发生动摇。

    1860年11月,李秀成兵团占领黟县,距祁门曾国藩湘军大营仅八十里。当时,大营十分空虚,曾国藩身边仅三千兵力,危险至极。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得知李秀成攻克黟县时,惊恐万分,甚至开始料理自己的后事,自言“倘有疏虞,则志有素定,断不临难苟免。”

    可惜的是,李秀成对皖南态势,特别是祁门大营的力量,缺乏正确估计,未能及时迅猛奔袭祁门,当他遭到鲍超、张运兰的袭扰后,更是退避三舍,转进江西,以至丧失一次歼敌制胜的良机。

    再看李世贤、刘官芳在皖南、赣北的军事活动。

    李世贤兵团占领皖南休宁以后,旋即回师浙江。

    12月,李世贤又由浙江湖州返回皖南徽州,与范汝增、练业坤会合,并联合右军主将刘官芳向祁门一带发动攻势。

    27日,太平军分路进攻上溪口,杨名声溃退,太平军进据要磁。这样,太平军重新威胁祁门湘军大营,曾国藩再次面临险境,东有李世贤自休宁进逼,北有刘官芳黟县攻击,西有黄文金部队在浮梁、景德镇一带活动,南有李秀成在婺源一带转战。

    前线态势表明祁门陷入太平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1861年4月9日,李世贤进攻景德镇,攻势凶猛,四处出击,击毙总兵陈大富等守将,胜利攻克景德镇,左宗棠遁往乐平,太平军乘胜追至,牵制左军。李世贤立即回师皖南,准备再攻祁门。

    景德镇失守,祁门湘军大营的对外通道完全被切断,曾国藩粮饷告缺,陷于绝境。

    这时,曾国藩以为无路投生,绝望至极,甚至写好遗嘱,再次准备料理自己的后事。

    但不巧的是,这时李世贤在景德镇、乐平一带与左宗棠作战失利,使祁门大营绝处逢生,导致战场上形势又发生新的急剧变化。

    此后,李世贤改变计划,全军撤出赣北,进入浙江,结束了皖南、赣北战场的军事活动。

    李世贤退出皖南,李秀成早就深入江西,黄文金业已退驻芜湖,皖南太平军势力衰微。曾国藩几度濒危,终于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6月21日,湘军占领徽州城,太平军守军弃城东去。至此,皖南、赣北的交战基本结束。

    7、李秀成的胆怯

    李秀成西征行动迟缓,直到1860年12月,才经皖南进至江西婺源。

    1861年1月1日,李秀成占领德兴,离与陈玉成相约会师武汉的时间只剩下三个月。按理,这时他应尽快率军转进湖北,可是他继续消极避战,沿途走走停停,避开湘军,绕道而行,致使战机延误,不能按期与陈玉成会师武汉。

    1月8日,李秀成进攻玉山,希图进入浙江,10日,占领浙江常山,之后因久攻玉山不下,便撤围转攻浙江江山。16日,李秀成占领江山,2月4日,因清军进犯,又退出江山,12日,又退出常山,再次转进江西,进攻玉山,但遭到湘军王德榜、顾云彩的极力抵抗,攻城不克。

    15日,李秀成南攻广丰不下,于20日转攻广信(今上饶市),仍然不克,便于次日又撤围而南。

    3月4日,李秀成开始,围攻建昌二十日,但是屡攻屡败,锐气已挫,只得于3月23日撤围而去,转而北攻抚州,但因防守严密,又撤围南下。

    随后,直到5月30日,占领义宁州(今修水)。李秀成才终于逼近湖北,但陈玉成早在两个月前撤出黄州,二次西征只剩南路孤军运动。

    6月上旬,李秀成分三路进军湖北。

    15日,太平军攻占武昌县(今鄂城),兵锋直逼武昌省城。可惜此时李秀成距相约会师武汉的时间,已经晚了三个月,陈玉成已离鄂回皖,正在安庆城外与湘军激战。

    然而,尽管如此,此时太平军解救安庆的机会并没有完全丧失。

    武汉三镇的清军防守仍然比较空虚。尽管官文调集李续宜率三千湘军自北岸新洲进驻武昌城东,副都统巴扬阿率马步军共三千人,防守武昌城外的东湖站及纸坊一带,按察使彭玉麟率水师巡守长江。

    但是,此时李秀成兵团在江西沿途扩军,声势颇盛,号称数十万,如果联络驻守在黄州的赖文光部队,共同夹攻武汉,并非毫无胜利希望,至少可以严重威胁省城,那么,安庆湘军势必分兵西救,这样,即可减轻陈玉成解围时的军事压力。

    虽然这时曾国藩多次声称:不惜失去武汉,也不能撤安庆之围。但是,如果李秀成真的进攻或占领了武汉,至少,身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将面临丧师失城的罪责,不能不置曾国藩的意见于不顾,调承担拒援主力的多隆阿军回救武汉。

    这样,陈玉成对手撤走,即可直接打击担任围城攻坚的曾国荃部。城内外太平军同时夹击,曾国荃势必难于抵御,安庆之围亦可能缓解。

    但是,遗憾的是,李秀成此时仍然对二次西征的战略缺乏认识,对进攻武昌、解安庆之围信心不足。当大军逼近武昌之际,他见陈玉成撤走,便不敢与湘军搏战,竟然率军不战东返。

    9月6日,李秀成撤抚州之围,由许湾、贵溪、河口(今铅山),东趋浙江。至此,二次西征的南路大军的活动全部结束,救援安庆的最后时机,也完全丧失。

    8、安庆沦陷

    1860年7月,曾国藩率湘军万人进驻集贤关,开始围攻安庆。

    这样,太平军接连失去解决安庆危机的时机,导致安庆争夺战中,太平军愈来愈处于被动地位,最后被迫按曾国藩的意图行动,走上与湘军决战安庆的道路。

    1861年4月27日,英王陈玉成自湖北回救安庆,率军进至集贤关,并派平西主将吴定彩率千人进入安庆助守。

    5月1日,干王洪仁玕、章王林绍章、前军主将吴如孝等率军两万余人,希图与陈玉成部队会合,共解安庆之围。

    湘军几路夹击,太平军大败,洪仁纤等退至桐城,进授初战失利。

    5月23日,陈玉成、洪仁玕、林绍璋、黄文金及捻军首领孙葵亿等共率军三万余人,分三路进攻多隆阿。次日,双方大战,多隆阿分五路反击,并以温德勒克西、格通阿的伏兵作为策应。一场搏战,太平军全线崩溃,只好又退回桐城。

    6月9日,鲍超集中兵力围攻第一垒,刘玱琳知营垒难守,便于是夜率军突围。湘军追击,勇将刘玱琳等全部被俘遇害。

    接着,菱湖两岸的太平军营垒也招继被敌人攻破,守垒太平军八千人也全部牺性。这一战斗,太平军损失万余精锐。刘玱琳、李四福皆是陈玉成兵团一流骁将。陈玉成过去正是依恃这两支主力西征东讨,所向无敌。

    而今,陈玉成盲目冒险,将精锐部队置于孤立无援之处,结果遭到围歼,这不能不说是陈玉成指挥中的一个重大失误。

    这样,太平军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援救安庆,皆无胜利希望。

    1861年8月,陈玉成、林绍璋、黄文金会同新来支援的杨辅清,为援救安庆作了最后一次努力。

    8月6日,陈玉成、杨辅清联军绕道英山、霍山、宿松,进攻太湖,试图由此援救安庆。17日,陈、杨联军也被击退。

    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每夜轮番猛攻敌围外壕,湘军昼夜戒备严守,敌水师又从盐河口对太平军开炮横击,太平军攻势阻滞,仍未突破。

    9月3日,太平军以大队将士进攻为掩护,另派人以小船向城内运米救急,但又被湘军水师阻截。

    4日,曾国荃在菱湖南北两岸扎营四座,并派兵驻守,与水师互相联络,使城内太平军的对外联系彻底断绝。这样,“城中米粮尽绝,”加之援军又败,守军饥疲交迫,陷于绝望。4日夜,湘军在北门开挖的地道竣工,装炸药引爆,轰倒北门城墙,敌人乘机蜂拥而入,于9月5日攻陷安庆。

    湘军进入安庆后,大肆抢掠城内妇女、财物,对守城太平军将士残酷屠杀。除守将张朝爵下落不明外,叶芸来等以下一万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湘军占领安庆后,清廷对攻城清军大加封赏,赏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街,官文、胡林翼均得太子太保衔,以下各将均有封赏。

    除玉成见安庆陷落,知大势已去,便与林绍璋、杨辅清、黄文金等连夜率太平军撤退,回师桐城。

    至此,太平军与湘军争夺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终以失败而结束。

    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后果极其严重。

    首先,安庆的陷落使天京失去了重要门户,上游屏蔽已被撤除,首都暴露在湘军攻击矛头之下。

    其次,安庆保卫战失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陈玉成兵团的覆灭。

    单字解释: 安 庆 会 战 次 机 会 翻 盘 次 置 曾 国 藩 死 地 咋 还 说 太 平 天 国 作 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