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大唐中兴颂|高清单字版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又称《中兴颂》,碑文由当时的尚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刻于大历六年(771),当时颜真卿63岁,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此碑的内容为“记平安史之乱,颂大唐中兴之事”,此碑属大型摩崖石刻,横416.6厘米,纵422.3厘米,楷书,计21行,每行20字,共计332字,字径在15cm左右,是颜书传世作品中字迹最大者。《大唐中兴颂》充分显示了颜字的特点。碑是楷书,却用了篆隶的笔法,即行笔用篆法,也就是中锋,一横一竖,刚劲有力,力透纸背;出笔用隶法,即用藏锋,撇、捺、勾、勒,能扛巨鼎。字形方严正大,结构紧密,间架端正,笔画平直,气势壮阔,韵味浑厚。无弱笔,无危势;看不厌,比不倒。黄庭坚曾赞:“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中简体字不少,更体现了颜氏书法革新的勇气。全幅332字,自创简体字11个,除了调节笔划的疏密,还创造出特定的意境,更添颂文的气势。

    《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紧密,真力弥满,字实撑格,给人一种向外的膨胀感,充实茂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有金戈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并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

    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

    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

    清代康有力在《广艺舟双楫》中云:气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

    明代王世贞在《贪州山人稿》中云: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

    释文

    《大唐中兴颂》有序;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元结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日: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惛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寮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袄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云云,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云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夏六月刻)。

    《大唐中兴颂》单字

    购买链接

    善本碑帖精华

    明拓大唐中兴颂

    颜真卿 书 江吟 主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单字解释: 大 唐 中 兴 颂 | 高 清 单 字 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