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解放军到底有没有过“人海战术”?其实“三三制”也不是都适用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热兵器早期年代,火器技术发展水平低,杀伤距离近,极大限制了作战效能。因此,在那个年代为了最大限度增强单位火力投射密度,经常会出现两军“排队枪毙”而死伤枕藉的场面,让很多初级军事爱好者大感惊奇。

    后来腓特烈大帝进行军事改革,创新“斜线战术”,大大提高了火力使用效率。而战神拿破仑受其影响,在加强步炮协同作战的同时大力推广散兵线战术,更使热兵器战争的面貌焕然一新。此后,世界列强普遍接受了散兵线战术的思想,并随着兵器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从而演变成为我们熟悉的战争形式。

    在散兵线战术时代,火器投射能力虽然大大提高,但为寻找弱点并突破敌人防线,提高单位兵力火力突击的密度仍然非常重要。于是部队蜂拥冲锋的现象便屡见不鲜,虽然没有“排队枪毙”那样怵目惊心,但在枪林弹雨打击下的伤亡场面也可想而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出现了一个“人海战术”的称谓,倒是颇为形象。

    在几十年的内外战争中,我军凭借高度的组织力和纪律性不断发展壮大,并在战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即使在全局处于兵力火力劣势,但通过出色的战斗组织往往能在局部形成对敌人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一举歼之。这种仗打多了,敌人便陷入恐惧,蔑称我军使用的是“人海战术”。

    说到“人海战术”,有两部电影恐怕大家都有印象,一部是《太极旗飘扬》,另一部是《我的战争》。这两部片子虽然隔了十多年,又是中外有别,但在表现志愿军冲锋时却有异曲同工之效:但见志愿军的冲锋队形席卷山野,密密麻麻而来,红旗招展,杀声震天,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即如此,便不能说“人海战术”只是敌军的理解,我们自己的电影不也这样表现嘛。

    实际上对我军而言,“人海战术”并不是如字面所示那样简单。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往往面对要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要想取得胜利,就只能在战略筹划和战术组织上精益求精。由于长期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处于较大劣势,全面同敌人展开对抗并不现实。因此具体到每一次战斗,我军总要想方设法形成局部对敌人以多打少的相对优势,先要有效找到突破口,尔后组织多梯队多波次的密集队形攻击,以锐利的突击打破敌人防线,造成敌人的总崩溃。这一战法的好处是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在最短时间内突破并打垮敌人,从而赢得局部战斗,并促进全局发生质的变化。

    第四野战军著名战将汪洋写过一部力作《十次突击》,其中对于密集冲锋战术有过一段很好的总结:“要攻占敌人阵地,击退敌人的反冲击,必须用‘尽量多的兵力兵器迅速进入突破口展开强有力的进攻’,所以形成了需要大量的兵力兵器与狭窄的冲锋道路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密集的冲锋队形。采取多路密集队形,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多的突击队及伴随火器进入突破口,以足够多的兵力兵器攻入纵深,撕开突破口。”

    有人可能会问,不是总说四野部队战术好,“一点两面三三制”吗,怎么也搞密集冲锋队形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在对敌人防线进行试探攻击,寻找突破口时,“三三制”队形是适用的,一波一波四面跃进,看着队形稀疏,但威胁性很大,能够有效减少己方的伤亡,节约有限的兵力火力资源。当找到突破口,并形成一定突破后,为尽快扩展战果,就要将尽量多的兵力兵器迅速投入突破口,以强有力的攻势打垮敌人。此时,再用三五成群的队形显然已经不够,实施密集冲锋便是应有之义。在国内战争中,四野部队的这一战术屡试不爽,每一祭出便让敌军惊恐不已。

    然而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遇到装备火力后勤通信远超国军的美军时,情况便发生了很大变化。作战区域往往处于美军强大的火力控制下,志愿军以“三三制”队形发动攻击也要遭受较大伤亡。即使寻找到敌防线薄弱点并形成突破后,但力量已经损耗很大,继续扩展战果困难。加上志愿军的通信能力较弱,要组织后续部队将较强兵力火力投入突破口,需要一定的时间窗口。但在美军的快速反应之下,这个时间窗口很容易失去,美军能够迅速组织力量堵塞突破口,并以火力拦截志愿军后续部队,致使我前期作战功亏一篑。如在著名的第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中,上述情景便屡屡上演,志愿军的“三三制”加密集冲锋战术遭遇瓶颈,数千官兵血沃沙场。

    综上所述,密集队形冲锋并不等于“人海战术”,但密集队形冲锋也是有条件的,对于敌我军力情况的依赖性较大,需要在具体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而非人云亦云那样简单思维。

    单字解释: 解 放 军 到 底 有 没 有 过 人 海 战 术 其 实 三 三 制 也 不 是 都 适 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