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从三个迹象判断,许世友缺席淮海战役,绝不只因腿上有伤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从三个迹象判断,许世友缺席淮海战役,绝不只因腿上有伤

    许世友上将是赫赫有名、战功无数、令人敬仰的一代开国元勋,他在解放战争中,率领九纵等英雄部队,打了无数胜仗,后来升任兵团司令员、军区司令员。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在华野十三个纵队中排名数一数二的名将,居然缺席了华野、三野最重要的战役:淮海战役。

    一、伤病疑云

    目前反映许世友上将在淮海战役前后史实的权威著作中,许多都语焉不详,只有一些零星史料反映,许世友上将在淮海战前的济南战役中是带病指挥,腿上有旧伤,打胶东战役的时候复发了,很严重,本来都不准备参加济南战役的,因为毛主席亲自点将,许上将才紧急奔赴济南军前受命。

    那么到底伤病有多严重呢,是否已经影响了许世友的行动呢?

    查阅许上将在这一时期的经历,我们注意到一个新变化,他从山东兵团司令员升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山东军区是淮海战役胜利后新组建的,与抗战刚胜利时的山东军区不是一回事,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了,下辖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军区,济南、徐州两个警备区,一个昌潍特区,以及一支正规军三十二军。

    那这么看,许世友上将是升官了?非也非也。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从职务上看自然是升了,但从实际情况看可能并非如此。

    1949年2月华野整编为三野后,叶飞、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分别出任三野四大兵团司令,在此之前,只有陈士榘与许世友并驾齐驱担任兵团司令,其他几位都只是纵队司令,低了一级。此时四大兵团司令各自指挥十几万兵马,论其实权、地位,都比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要高。

    战争年代,军队指挥权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许世友手下能指挥的只有第三十二军,这个军只有两个师。这么一点部队,管整个山东的防务显然是不够的。许世友后来指挥长山列岛战役,用的主力是从南京调回来的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原华野六纵王必成的部队)。

    说到这里,两条线汇总到一起了,大家应该能看出蹊跷。

    第一条线,许世友从济南战役结束到指挥长山列岛战斗,并没有隔太久,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之际,许世友健康状况绝没有恶化到不能坚持作战的地步。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济南战役可以带病上阵,淮海战役用人之际,许上将却没有参战呢?

    第二条线,从位置非常吃重的兵团司令员,到责任相对较轻的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和华东军区明显是有考虑的。

    这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谓三个迹象的第一个迹象,也是最易为世人察知的不太合常理的迹象。

    可惜的是,许上将亲著之《许世友上将回忆录》,反映许上将一生事迹的《百战将星许世友》,以及最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许世友》,对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这一段时间,都没有记录任何细节。

    让人无从查考。

    但世界上的事,只要发生了,就必须有因有果。果已经存在了,因就不会消失无踪,没有直接的证据,也会有间接的线索。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第二个迹象。

    二、济南战役的三个争议

    这个迹象,要从两个人传记的对照来看。

    许上将各类传记、回忆录,记录济南战役,基本就是胜利事实的描述,舍此无他。

    当然,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战役之一,以敌我略相当的兵力,拿下坚城,生俘国军首将,许世友上将功昭日月,无可争议。

    但有意的是,粟裕的各种官方传记、回忆录,记录完济南战役后,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战略预备队没有动用的问题。

    按理说战役打胜了,什么预备队啊、主攻部队啊、辅助部队啊,都不用再提了,因为都是为着一个战役目标服务的,战胜之后他们的概念都不存在了。

    从这个角度,大家应该能看出蹊跷了吧。

    换句话讲,刻意提预备队,是有用意的,他们的作用,绝不是只为打济南,而是另有所图。

    《粟裕回忆录》简略地说到了这个问题,说这八个纵队准备打援。但很明显,这是言不尽意,根本没把深刻的用意说出来。

    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反过头来看一看济南战役,能发现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许上将对攻城兵力有异议。

    第二,许上将对原来的进攻方向部署有异议。

    第三,攻打济南一座孤城,却动用华野全部兵力。

    第一个问题异议点在于,粟裕只用14万人攻打济南城,而用18万人担任阻援加预备队。这不符合华野一贯以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套路。

    所以许世友一到济南前线,就给毛主席发报提出疑问,但他是讲政治的,说既然粟司令这样部署了,我就坚决执行,但下一步攻城战斗必须集中兵力。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不多讲了,大概出于许上将敏捷的战场嗅觉,感到粟之部署不符合他的脾胃。他作出了调整,后来因此大大加快破城速度,八昼夜拿下济南城。

    但这不一定是好事。

    粟裕本来志不在解放济南,而在连济南带徐州一锅拿下。

    济南开战前夕,粟裕曾向毛主席提出过进一步扩大济南战役规模的建议,该议提出三个方案:

    第一,继续按原计划打援,但似乎可抽出一定攻城兵力,这与许世友所说集中兵力打济南不一样。

    第二,派一个兵团袭击徐州,使济南国军进一步孤立。

    第三,派大量兵力进攻徐州,迫使援救济南的国军回援徐州,在机动中消灭之。

    第二、第三案越来越激进,粟裕这是图穷而匕首现,其真实目的是要干掉驻扎在徐州的十七万国军,哪怕打不下济南,或者打不下徐州都无所谓。

    消灭有生力量,而不是占城夺地,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灵活实践。

    这就是粟裕手中掌握着八个纵队18万人的真实目的。

    毛主席显然被粟裕宏大的战略目标惊到了。三十多万人马,就像一口平吞徐州济南的国军,目标有点太大。毛主席复电,认为还是按照原计划打济南,不要过于激进。

    但对粟裕的方向,毛主席并没能否定,反而还很支持。

    粟裕一边打济南,一边就已开始筹划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这就是著名的“小淮海”之议。

    毛主席将其扩大为大淮海。这就不用多说了。

    我们现在回头看看,对付济南一座孤城,动用华野全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打济南这么重要,粟裕却不亲自指挥,而是手握重兵准备干别的,是不是真正重心并不在济南城?许世友过快破城是不是影响了粟裕歼灭徐州国军有生力量的计划呢?

    我们只提出问题,不下结论。

    因为对面国军有人看出蹊跷了。杜聿明指挥大军北上救援济南,看出粟裕来者不善,压根就没敢北上。

    如果这个迹象大家仍没有看懂,那么我们再看第三个。

    三、陈与张

    这个迹象,就完全与许世友没有关系了,就是淮海战役中陈士榘参谋长的指挥位置的蹊跷。

    陈士榘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参谋长这个职务(注意我们说的是职务,而不是指陈参座)是粟裕指挥战争的核心、首要、重量级助手。

    但在华东野战军各纵追上黄百韬兵团并将其包围时,陈参座并不在指挥所协助粟裕指挥,而是带着前进指挥所到前方指挥作战了。

    蹊跷不蹊跷?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军队中都有一个惯例,副司令是司令在指挥作战方面的主要助手,有时甚至独领一军独当一面指挥战役。但华野副司令员本就是粟裕,陈毅去中原后,中央任命粟裕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并没有给他配一个辅助指挥作战的副司令员。

    那么这时主要的功能就转移到参谋长头上来了。

    围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中非常重要非常吃紧非常关键的第一场战役,粟裕差点没追上黄百韬,打黄百韬期间徐州方面一直派队救援,打得非常激烈,战况非常复杂,徐东阻击战敌我双方互施冷箭,箭刚发出发现箭头互相对准,打了一场谁也想不到的遭遇战,我军负责阻击的部队被打的都伤了元气。

    在这种情况下,参谋长该不该留在指挥所协助指挥?该!

    粟裕在长期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美尼尔综合症复发,头疼的睡不着,指挥所该不该有一个重量级高手坐镇?该!

    那么为什么陈参座还是跑到前方去了呢?

    笔者之前的文章分析过,华野一大打仗,参谋长就恰好不在指挥所。陈参座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而刻意为之。打莱芜战役他在南线顶临沂,打孟良崮战役他首战杀到泰安,七月分兵他始终不与指挥所在一起,豫东战役同样在西线打开封。

    陈士榘上将的指挥能力在华野比不过粟裕,但比其他兵团司令、纵队司令没有任何压力,不论许世友、王建安还是叶飞陶勇韦国清王必成,在陈士榘上将面前都逊色三分。

    那为啥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消失呢。就因为陈参座与粟裕的指挥风格不太一致。笔者在别的文章里已经分析过了,不就多说了,直接上结论,陈擅长现地指挥,擅长硬劈硬砍。粟裕则擅长指挥大兵团神出鬼没于运动中抓住敌人的打法。

    这两种打法各有道理,用不着褒一个贬一个。但如果主要指挥员在存在理念差异的情况下,硬把他们凑到一起指挥大仗,可以预见肯定会有很多阻力。

    所以陈参座和粟裕似乎达成了默契,一有大仗,陈参座就到外线指挥几个纵队现场打,他实际充任的是兵团司令的角色。粟裕在指挥所便可以放开手脚得以应手地指挥。

    粟、陈二位看起来也都很享受这种状态,大家合作的是很好的。

    那指挥所缺了的位谁来补?张震。

    陈士榘到前进指挥所后,关于淮海战役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粟裕和时任华野副参谋长张震整整聊了一天一夜。张震才是实际上的华野参谋长。

    上至中央,下到华野指挥部,再到各纵,都默认了这种状态。

    好了,三个迹象说完了。

    至此可以大致推断出许上将缺席淮海战役的基本情况。

    华野诸将作战风格和粟裕有差异的所在多有,陈参座是,许上将亦是。包括王、何、张云逸老将军(尽管他也是老新四军人物)、韦、宋等。但最突出的大概就是陈许二位。

    中央高度认可并绝对支持粟裕的淮海战役之议,毛主席尤其清醒,有决心帮助粟裕排除一切指挥上的阻力,当然,这只是工作层面的阻力,而非个人恩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陈参座也有一定阻力,但粟陈早已探索出恰巧不在位的相处模式,很管用,很和谐,就无烦再议。

    许呢?自打1947年七月分兵之后,粟裕与许世友就各分东西,许世友一直指挥胶东部队,没有与华野其他几个主力纵队汇合,直到济南战役才重回华野大家庭。理念上的差异一直存在。

    淮海战役战事紧急,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让二位调整差异。所以,是不是让许世友上将留镇山东更合适呢?至少从兵团司令员调任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这是实打实的升任,比后来的四大兵团司令地位只高不低,虽然指挥的部队少了些。

    这不代表中央对许世友有什么看法,张云逸南下广西后,许世友升任山东军区正职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以毫无争议的资格,担任华东军区改编的南京军区,成为继陈毅、粟裕之后第三位华东方面的军事首长。

    单字解释: 从 三 个 迹 象 判 断 许 世 友 缺 席 淮 海 战 役 绝 不 只 因 腿 上 有 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