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老蒋若不是听了此人的话,淮海战场也不至于55万大军全部被歼!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第二天,东北野战军总部发布了部队休整命令,规定从5日起开始休整。部队上下为胜利而欢欣鼓舞,人人脸上挂满笑容,祝捷会、战术评论会、英模功臣会、战斗总结会开得热火朝天。

    就在东野开始休整第二天——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夹在东北和华中之间的华北傅作义军已成惊弓之鸟。

    东北全军覆没,蒋介石痛苦不堪,眼看淮海战场凶多吉少,华北战场危机重重,如坐针毡,忧心如焚。他急召傅作义到南京商量对策。

    傅作义一下飞机,蒋介石竟然破例派出了儿子蒋经国和国防部长何应钦到机场迎接。

    次日,蒋介石邀傅作义到官邸商谈。

    为应付淮海战役,加强长江防线,蒋介石提出放弃平津,委任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要傅率部南撤。不料,傅作义则对蒋介石并吞、排斥异己的惯伎深怀戒心,不愿南撤,准备在平津危急时率部西撤归绥。

    可是,他此时若断然拒绝南撤,难免有被蒋介石扣留的危险,于是摆出一副主战的姿态,对蒋介石说:

    “总统委以重任,作义实感惶恐。不过,事关战局,我的一点见解,也不敢隐瞒。在我看来,固守平津才是万全之策,退据江南为偏安,非万不得已,不能将华北部队南撤。若是平津一失,东北共军长驱直下,徐蚌方面就将有共军3个野战军了。”

    蒋介石一听,心一沉:“是啊!东北共军已达百万之众,加之华北聂荣臻部,这个压力,要哪一个单独承受不易咧!”

    傅作义说:“我估计东北共军最少需要休整3个月才能入关,平津方面大的战事则在明年开春之后。这期间,我可以再扩充20万至50万部队,可以加固津塘60公里弧形阵地,完善北平碉堡群系统。对付共军虽不说多么宽裕,也不至于让总统过多忧虑。”

    傅作义这么一说,蒋介石立即对傅坚守平津、支撑华北“有底”了,表示赞赏,最后与傅作义一起确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塘,以利以后行动”的方针。

    傅作义匆匆从南京回到北平后,却完全按自己的用心调整兵力部署,将60万军队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沿着长达500公里的铁路线摆了个一字长蛇阵,把他的嫡系部队摆在北平以西,蒋系部队摆在北平以东。一旦形势不利,他的部队可以向西,退缩回归绥,蒋系的部队向东,从塘沽上船逃窜。

    然而,由于傅作义军没有南撤,蒋介石在淮海战场大军被围,却苦苦没有救军,最后50多万人马全部被歼。后来有人说:

    “蒋介石真蠢,当时如果让傅作义30万大军南下,至少不至于55万人被全歼!”

    单字解释: 老 蒋 若 不 是 听 了 此 人 的 话 淮 海 战 场 也 不 至 于 万 大 军 全 部 被 歼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