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冯玉祥该不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为何驱赶溥仪比囚禁总统还重要?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这番话,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倒戈将军”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对来访记者所说。

    冯玉祥口中的“班师回京”,是指直奉大战的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从前线潜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政变直接导致冯玉祥所在的直系军阀大败。最后,直系首领吴佩孚被迫辞去职务、总统曹锟遭到监禁。

    不论是囚禁总统曹锟、还是迫使吴佩孚辞职,在当时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可是,在冯玉祥看来,这两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问心无愧的大事!这件事,甚至要比将总统曹锟赶下台还要重要。

    显然,站在冯玉祥的立场上看,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冯玉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溥仪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见,即,希望溥仪搬出紫禁城。

    比如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孙中山就给冯玉祥发出这样一贺电:

    “此举实大快人心,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复贺。”

    孙中山因常年积劳,身体大不如前,加之国家动乱,很久都没有过快意的心情。可是,溥仪被逐,却令他难得高兴,一连用了“大快人心”、“复贺”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可见,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实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灭亡之际,清室与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优待皇室条件》,里面有这样一则规定: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这段话是说,溥仪逊位之后,仍旧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过是“暂时”居住。具体这个“暂时”到什么时候,协议里并没有具体规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绝非清室私有,自清朝灭亡,就是国有资产了。

    1912年,北洋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曾多次与“逊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后移居颐和园”的协议,都被小朝廷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战争一开始,吴佩孚就不断排挤“不听话”的冯玉祥,并欲借张作霖之手,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民国的军阀,底子都不大干净,活得久的,一个个都非常圆滑。冯玉祥能从一个小兵混成军阀,除了实力,“适当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在冯玉祥看来,大不了换个老板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将军”闻名的冯玉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影响,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这一倒戈一击,对吴佩孚造成致命伤害,直系军阀大败而归。

    冯玉祥“倒戈”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总统曹锟被囚禁之后,冯玉祥更是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冯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已经许诺孙中山,请他来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孙中山还没起身北上,与他一起反吴的张作霖等军阀,就与他分道扬镳,这也正是冯玉祥口中所说的“未办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若不采取些措施,那他这一次“倒戈”就白费力气了。当时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驱逐溥仪,算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

    实际上,早在直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动了驱逐溥仪的心思。奈何,彼时的他寄人篱下,向临时总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张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连总统都成了他的阶下囚。面对倒戈成功、政变失败的尴尬,冯玉祥拼命想办法化解这种“尴尬”。

    思来想去之后,化解尴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驱逐溥仪。

    为啥呢?

    一来,紫禁城早已是国有财产,逊帝溥仪焉能长久霸占?

    二来,溥仪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遗老遗少认为“翻盘”有望,张勋复辟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来,紫禁城外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无数伤亡;城里,溥仪每天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好不悠闲,任谁看着都会眼红。

    溥仪虽没直接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却决定他是个“行走的功勋章”,把他赶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国包庇溥仪,冯玉祥不敢对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好事”。

    这样的溥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第二个呀!冯玉祥不拿他开刀,还等着别人来帮忙?

    1924年11月4日,夜,冯玉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驱逐溥仪。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应该安置在哪里?冯玉祥没有考虑过;溥仪若是与帝国主义勾结,行复辟之举怎么办?冯玉祥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先把他赶出来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离北京政变已过去半个月,冯玉祥才姗姗来迟地对溥仪动手。从这个时间上看,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初,并未将驱逐溥仪放在首位;到头来,反倒是驱逐溥仪成了他此次政变的最大功绩。

    北京政变一个月后,溥仪逃入日本使馆,开始卖国生涯;两个月后,冯玉祥又遭张作霖排挤,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三个月后,被冯玉祥邀请进京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再度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说到底,还是冯玉祥能力不足,否则,也不至于拿溥仪开刀……尽管,溥仪迟早要被赶出紫禁城!

    单字解释: 冯 玉 祥 该 不 该 将 溥 仪 赶 出 紫 禁 城 ? 为 何 驱 赶 溥 仪 比 囚 禁 总 统 还 重 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