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遵义会议后因情报译错一字,致毛主席指挥首战失利,刚下马的博古竟如此讥讽他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主席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增选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毛主席重掌军事指挥大权。

    在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调兵遣将,命令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川、滇、黔军阀,对遵义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鉴于战机和形势的变化,遵义会议上作出决议:放弃黎平会议关于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计划,中央红军向赤水地域移动,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然后北渡长江与川西红四方面军汇合,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要实现北渡长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必须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中游地区的两个战略枢纽——土城和赤水城。

    土城地处贵州西北,赤水河穿境而过,其东、南、北为险峻山岭,急流湍啸,是赤水河东岸重要渡口,素有“黔北重镇”之称。而赤水城地处川黔交界,东南部山高坡陡,西北部河谷开阔,有公路连接附近的川黔各县,是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必经之路。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土城、赤水城自古以来就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能否取得在土城和赤水城的军事胜利,关乎红军北渡入川战略计划的实现。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撤离遵义城,兵分三路: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左路大军,林彪的红一军团为右路大军,中央军委纵队为中路大军,向北挺进。

    1月24日,林彪率领红一军团进抵土城,黔军刘翰吾部未作抵抗,闻风而逃。红一军团占领土城以后继续向赤水城挺进,却遭遇敌人的负隅顽抗。当时,赤水城已被川军第五师十三旅、教导师一旅先行占领,他们连夜抢筑了坚固的碉堡和强大的工事。红军与敌人整整激战了一天,却毫无进展,突进赤水受挫。

    1月25日后,其他军团和中央直属纵队陆续抵达土城。1月27日,军委二局获悉如下情报: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4个团向土城包抄过来,并抢占离土城东5公里的青杠坡、永安寺、寒风坳等高地,企图围歼中央红军。

    中革军委立即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当周恩来介绍完敌情后,毛主席问道:“这一路川军,到底有多少人?”刘伯承回答说:“据侦察报告,大约为四个团。”

    毛主席沉思片刻,谨慎地说:“既然只有两个旅四个团,我们集中三五个军团打他一下,行吗?”

    曾身为川军名将的刘伯承摇摇头,谨慎地说:“我离开川军多年,现在刘湘到底如何,我也不清楚。”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提高部队士气,也为了给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中革军委决定在距土城3公里外的青杠坡集中红三、红五军团的优势兵力,合围夹击,歼灭尾随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

    1月28日凌晨5时,青杠坡战役打响,该战役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具体部署为红三、红五军团从土城镇外的水狮坝兵分两路,向盘踞在青杠坡的川军郭勋祺旅发起进攻。

    战斗开始不久,红军攻占了青杠坡周围的老鹰石、桐子窝、猴子丫等阵地,但川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拼命抵抗。在对制高点石高咀、尖山子、营棚顶的争夺中,双方进行了持续激战。红军组织突击队对川军阵地发起十余次冲锋,同川军展开白刃战。一时间,青杠坡山头血流成河,红军战士伤亡巨大。然而,红军的英勇作战并没有攻破川军的阵地,战斗处于胶着状态。

    8时许,川军潘佐旅的先头团赶到青杠坡投入战斗,红五军团部分阵地被突破。川军沿山脊下冲,扑向土城,一直攻到了大埂山军委指挥部前沿。

    在此危急关头,朱德总司令亲临三军团前线指挥,刘伯承参谋长亲临五军团前线指挥。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来到位于土城东面的大埂山军委指挥部。

    情况万分紧急,毛主席当机立断,命令直属中央军委的干部团对敌人发起进攻。干部团在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带领下英勇作战,打退了进攻大埂山的川军,使阵地得以巩固。

    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毛主席电令红一军团二师放弃奔袭赤水城的任务,火速从猿猴(今元厚)赶回土城增援。下午2时许,一军团二师回援赶到。红军各军团相互配合,接连对青杠坡的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在优势兵力的进攻下,敌军受到重创,被迫撤出青杠坡主阵地,逃往丰坝村。朱德率领红二师五团乘胜追击,然而川军凭借有利地形封堵,红军久攻不下。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重掌兵权,本来期望通过土城一役的大胜,来树立威信,也提振全军的士气,然而却失利了,使他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当时部队里有些议论,刚在遵义会议上被拉下一把手位子的博古甚至讥讽道:“看起来,狭隘经验论指挥也不成。 ”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遵义会议上刚刚复出的毛主席部署指挥的土城战役失利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报不准确,低估了敌人的兵力。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如此评价毛主席指挥的土城战役:“毛因失算使红军遇上了长征中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他得到的情报错得不能再错了。”

    土城战役发起前,中革军委根据前方侦察的情报,判断当前敌情是:“今日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域之敌约四团,或有后续四个团左右兵力于明后日赶到的可能。”根据这个判断,参战敌军4个团,约5000多人,而中央红军总兵力(中央机关、后勤人员除外)约有2万人,兵力对比大约是四比一,红军兵力占明显优势。而且,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占据有利地形,可以采取奇袭或伏击予敌以重创,如果是这样,击溃或歼灭这股川军的大部也是有把握的。

    然而,后来才搞清楚,这个敌情判断尤其是对敌人兵力规模的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据战场上抓获的俘虏交代,国民党参战敌兵力为郭勋祺、潘佐旅6个团1万多人,另有两个旅还在后面跟进。并且郭勋祺部早已先到土城布防,以逸待劳,凭险据守。

    另据时任军委总部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

    “我们在土城那一仗没有打好,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敌人发的报我们收到了,但把‘旅’翻译成了‘团’,因此估计敌人是两个团的兵力。”按照当时国民党军的编制,一般是一个旅辖三个团,一个旅的兵力是一个团的三倍。“旅”、“团”虽一字之差,却令战场强弱对比瞬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本来已遭受重大损失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严重危险。

    然而,军委二局的曾希圣、曹祥仁很快从错译川军密码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很快正确破译了敌人密码,为毛主席迅速扭转形势提供了准确情报。

    当双方在青杠坡形成对峙局面后,周恩来、王稼祥赶到二局,对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人说:“你们赶快搞清情况,我们来帮你们弄饭。”

    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密码破译专家被誉称为中央红军中的“破译三杰”。1月28日下午两三点,他们经过紧张工作,终于破译了郭勋祺的来去本密码,发现红军周围布满敌军:东面的川军有郭勋祺、潘佐、廖泽3个旅,敌独立第三旅正在增援途中;教导师第二旅由西面向土城迂回,赤水的敌第五师2个旅及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也从西北向红军侧后攻击;东南方向布有薛岳的重兵。

    军委二局还侦译了川军总指挥潘文华的一份重要密电:“刻尚在土城东端猛战中,我达(凤冈)、廖两旅,正向土城猛攻,期协同郭、潘各部,一致歼灭。匪主力全在土城一处,合围之势己成,请各友军各派小部轻装截击,必可一网打尽。”

    中央收到二局的准确情报后,于1月28日下午5时左右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立即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突出重围。21时许,二局再次侦获潘文华吁请各路友军加入聚歼的急电:“匪主力确在土城一带,命廖、郭、潘、范(子英)、达、章(安平)共六个旅及徐(国暄)支队,向土城猛剿,期于聚歼此匪。”形势万分紧急!1月29日凌晨3时,军委根据最新掌握的敌情,发出西渡赤水(一渡赤水)电令。

    土城战役是中央红军的生死之战,虽因情报不准而失利,但军委二局亡羊补牢,在关键时刻破译了川军密码,毛主席据此及时改变了决策,抢在国民党军收紧包围圈之前果断撤出了战斗,西渡赤水。否则,继续与敌纠缠,则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

    中央红军迅速一渡赤水,迅速脱离四川追敌,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中共中央在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对红军进行了整编。

    扎西会议上,毛主席经过深刻反思,总结土城战役失利的教训说:

    “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们没有歼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场败仗。主要教训有三条:一是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是四个团,实际是六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二是轻敌,对刘湘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扎西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回兵黔北”的方针,认为黔军易打,黔北空虚,这一意见为大家所接受。

    毛主席指挥红军“回兵黔北”,于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在娄山关经过半日激战击溃黔军王家烈一个师,乘胜二占遵义城。接着,又痛击敌吴奇伟增援部队。这一仗,总共歼敌20个团,成为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打的最大胜仗,驱散了土城战役失利的阴影,牢固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威信。

    单字解释: 遵 义 会 议 后 因 情 报 译 错 一 字 致 毛 主 席 指 挥 首 战 失 利 刚 下 马 的 博 古 竟 如 此 讥 讽 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