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何二野、四野不设副司令?林总难道不需要副手?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相忘于江湖

    三大战役以后,我军组建了五大野战军级别的战略力量。

    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分别由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总和聂荣臻任司令员。但是,在副司令员的配置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野、三野、华北军区都设有副司令员,但是二野、四野却没有配备一位副司令员。

    既然都是野战军级别,为何二野、四野没有设副司令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一下副司令员的作用。

    在我军的编制上,一个部队的军政干部分别从属于两条线:

    一条线是军事线,如司令员、副司令员,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处长、副处长;另外一条线是政工线,如政委、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等。

    副司令员,在职位设置上属于军事主官的副职,是司令员的副手。

    一支部队设不设副司令员,一般取决于几种情况:

    第一,部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如果一支部队规模比较庞大,单靠司令员,不便于掌握全部力量;或者一支部队的山头比较复杂,需要设立代表性的副司令员来强化团结。

    第二,部队作战范围和任务的繁重程度。一定时期和一个阶段,如果部队的作战范围比较宽广或者任务较为繁重,需要设立一个或几个副司令员来分担相应的任务。

    第三,为了团结新的兄弟部队、起义部队。如果因为形势需要,两支或多支部队强强联合,或者吸纳了新的有生力量或起义部队,也需要设立副司令员来增强部队凝聚力。

    第四,军事主官资历深、威信高,但主要不负责作战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司令员坐镇中军帐统筹全局,配置一个或几个副司令员来专职打仗,也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一野副司令员张宗逊

    一野、三野和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配置,就符合以上情况。

    彭总是我军少有的长期军政一手抓的野战军首长,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副总指挥(较长时间实际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还是解放时期解放军副总司令、西野司令员兼政委,彭总往往都是司令员政委一肩挑。

    西野组建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野战军人马一直在四五万人到六七万人徘徊,是五大野战部队规模最少的,单靠彭总一个人指挥绰绰有余,为什么还要设立副司令员呢?

    西野(一野)两位副司令员的设立,和部队的山头有关。

    西野的前身,是贺老总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而老资格的张宗逊则是贺老总的副手。西野成立以后,贺老总退居二线,彭总亲自操刀任西野司令员,张宗逊担任副手就顺理成章。

    1947年3月,深明大义的西北军虎将赵寿山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

    在陕北,主席征求赵寿山将军的意见后,把他调到西野任副司令员。赵寿山是解放战争第一年弃暗投明的高级将领,他的任职对广大蒋军将领是一种导向和激励。

    所以,一野设有两位副司令员,是平衡山头和起义部队的结果。

    华野的粟裕和陈毅

    三野副司令员的设立,则属于上述第一、四种情况。

    三野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于1946年底1947年初,由陈毅、宋时轮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谭震林的华中野战军强强联合而成。华野的组建,主要是为了解决三大难题。

    一是战略区域的取舍问题。我军“向北进攻、向南防御”战略性舍弃中原军区,但是苏中七战七捷并未改变华中走势。淮阴失守以后,延安指示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和苏北,这样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

    二是为了改变山东、苏中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期望1+1>2的效果。解放战争开始后的半年内,山东的陈毅、宋时轮屡战不胜,处处被动,华中野战军虽有粟裕但兵力不足。山野、华中野战军联合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

    三是陈毅资历够老、善于统筹全局,粟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善于指挥一线作战,因此华野由陈毅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很好地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

    华野成立两年时间,打了一系列之前想都没法想的大仗,像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著名战役。粟裕虽然是副司令员,但实际上是战役战斗的具体指挥者。

    三野副司令员的设置,是对司令员战役指挥能力的一种补强。

    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

    华北军区3位副司令员的设置,兼具上述各种情形。

    1948年6月,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华北军区。

    除了司令员聂荣臻,还配置了3位副司令员,一个是刘邓大军南下后留守晋冀鲁豫的徐向前,一个是协助徐向前主持晋冀鲁豫军区工作的“无冕大将”滕代远,还有一个,就是抗战后期担任过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的萧克。

    华北军区的三位副司令员,分别代表了晋冀鲁豫(129师)、晋察冀、120师的山头势力,这样一个司令员、三个副司令员的配置,实际上是对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的协同和融合。

    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华北军区的干部有了重大调整:

    聂荣臻协助主席等人工作,滕代远出任铁道部司令员兼政委,萧克调任四野参谋长,聂荣臻手下只剩一个副司令员徐向前,但其主要精力也放在解放太原。

    华北军区虽然有三位副司令员,但因为各自职责完全不同,所以基本上都是“挂名性质”。在新的军区磨合成熟以后,三位副司令员也结束了各自的使命,分别走向新的岗位。

    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

    二野、四野在大整编以后,为什么都没有设副司令员?

    其实,在解放战争很长一段时间里,二野、四野两大野战军是有副司令员的。

    二野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除了司令员刘伯承,还有两位副司令员滕代远、王宏坤。两位副司令员的职责各有侧重:滕代远主要负责根据地建设,王宏坤主要负责梯队建设。

    徐向前回归后,副司令员王宏坤出任第6纵队司令员。

    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以后,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留守晋冀鲁豫,而前方野战军也新增了一位副司令员李先念。华北军区成立后,徐向前、滕代远和军区一起转隶新的军区,二人的角色也转换为聂荣臻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除了司令员刘伯承还有两位副司令员,一位是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陈毅,一位则是中原军区的创建者李先念。

    全军整编后,陈毅回归三野,李先念即将主政湖北,所以中野改为二野以后没有副司令员。而刘邓大军的机关一直比较精简,所以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时刘伯承没有副手。

    吕正操

    林总的四野,拥兵百万为什么也没有设副司令员?

    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时期,由于13万精锐主力来着五湖四海,所以除了林总还有四位副司令员:吕正操来自冀中八路军,李运昌来着冀东八路军,萧劲光来自延安总部,周保中则来自远东归来的东北抗联。

    为什么13万人马尚有四位副手,百万大军的时候却只有林总一人?

    其中原因,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东北的快速发展,始于林总的一元化,而林总打仗只需要管政工的副政委和专职保障的后勤司令员,不需要太多助手;

    二是当初四位副司令员,发展过程中各就各位:吕正操转到后勤岗位,李运昌到了地方部队,萧劲光主持大军区和主力兵团,而周保中则转业到了地方。

    三是林总的指挥风格、战略规划和战术体系,更多是需要兵团司令员政委、二级军区和纵队(军)一级的军政主官。林总打仗经常一竿子插到底,野司直接指挥军甚至师。

    全军整编时,四野百万大军已磨合成型,林总的指挥也渐入佳境。三大战役之后,二野和三野是渡江战役主力,作为全军总预备队的四野,也没有太多必要配副司令员了。

    当然,主席针对五大野战部队的不同特点,设不设副司令员也是灵活应变,从来没有敌人那样的僵化和死板。这也是主席选人用人的艺术高超所在。

    单字解释: 为 何 二 野 四 野 不 设 副 司 令 ? 林 总 难 道 不 需 要 副 手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