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失踪的“中将”!曾在杨得志和杨勇麾下战斗,半生坎坷但晚景不错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你觉得,李祥如果还在,他的军衔会是什么?”1955年,共和国第一次授衔之后,作为上将的杨得志和另一位上将杨勇聊天时,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而杨勇沉吟了片刻,说道:“他若在,按照能力和功劳,他应该能当一个中将。”

两位将军口中的“李祥”,可是一个传奇人物,是个毛主席经常挂怀、能把邓小平逗得哈哈大笑、而且几乎参加了长征中所有传奇任务的人。此人既当过杨得志的部下,又曾经在杨勇的手下任职。资历之老,战功之显赫,就是比起后来的各大军区司令来也不遑多让。他的真名不叫“李祥”,而叫侯礼祥,一个早就被列入死亡名单的失踪人员。只不过他的一段辛酸经历,要等到二十世纪70年代时才揭晓。

逗笑邓小平的“白字先生”

侯礼祥出生于1912年,曾经念过几年书。父母死后,他去荆州谋生,在当地一些基层干部的介绍下,加入了革命队伍。1928年,侯礼祥到江西工作,很快就被扩编到红军队伍中。此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负责登记的人,把“礼祥”当成了“李祥”,给写到证件上了,而他本人也没有纠正。从此以后,侯礼祥就变成了李祥。这一个小错误,为日后他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在当时,红军中大部分人都是直呼其名的,有时候不带姓氏,这样显得既亲切又顺口。侯礼祥的改名,就和这个习惯有很大关系。当然,这和他本人的乐观和幽默也分不开。有一次,时任前敌司令部第一军团宣传部长邓小平来侯礼祥的驻地宣传标语,侯礼祥主动为他和石灰浆,还自己动手写过一个字。他毕竟是上过几年学的,有些书法基础,等字一写完,邓小平笑着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侯礼祥答道:“我是白字大王,老写白字了。”邓小平于是认真地看了看,说道“你写得很好啊,没有错,不是白字。”侯礼祥则说道:“邓部长,用石灰浆写出来的字都是白字,包括你写的字在内。”邓小平这才明白“白字”的含义,立即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个人真会说笑话。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祥”。

从此以后,这个“李祥”就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久之后还不能忘怀。

传奇的军旅生涯

侯礼祥参军不久,就被编入到红一方面军一师一团一营一连,这么多个“一”,也让他和团长杨得志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作战勇敢,侯礼祥很快就成了杨得志的左右手,二人还很别致地拜了把子。长征期间,一团一直担任开路先锋的职责,而侯礼祥就是先锋中的先锋。

后来据杨得志回忆,侯礼祥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只不过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被遗忘了。后来侯礼祥“复出”之后,曾经在杨得志家中谈到和老首长谈到过这个问题,两人还一度非常生气。

侯礼祥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勇猛的作风,他也因此多次负伤,其中最危险的两次险些要了他的命。一次是在四川时,他的颈部被子弹打穿;一次是攻打陕西甘泉的时候,右腿负伤,大腿骨险些被打断。幸亏此时红军已经会师,侯礼祥随即被送到瓦窑堡的后方医院休养。痊愈后,侯礼祥调任红一师十三团团长,离开老首长杨得志,在新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的领导下工作。

在之后,侯礼祥进入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担任了中央警备团任副团长。这段时间内,他乐观、幽默的性格感染了不少人,甚至连耿直的许世友都和他成了朋友,两个人经常在饭桌上开玩笑。可惜好景不长,侯礼祥后来伤势复发,不能再继续承担作战任务。后来党中央在征得他个人同意后,将其调到武汉,让他一边休养,一边从事地下工作。谁也想不到,这正是侯礼祥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和组织失联

侯礼祥回到武汉之后,由叶剑英介绍给了湖北省的地下组织,再由组织安排回到家乡隐藏。在这里,侯礼祥就如同一个浪荡多年一事无成的人,被迫在叔叔家居住。不久之后,他娶了一个家乡的女子,并且开了一家牌铺谋生。家中人多眼杂,他便把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全都妥善地放在了一个皮箱里。可实在是倒霉,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小偷,就惦记上了他的这支皮箱。结果可想而知,皮箱失窃,能证明侯礼祥身份的所有文件都丢失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求助于组织,可是由于他现在名字叫“侯礼祥”,而在延安的时候则是“李祥”,完全对不上号。组织只能一边调查,一边让他继续待命。

不久之后,党组织交给了侯礼祥一个新的任务:去监利县朱河镇洪湖湖区,以伪联保主任的身份,与伪监利县县党部取得联系,并打入敌入内部,随时为党组织传递情报。侯礼祥于是化名“侯文彬”,走上了隐秘战线。可是没干多久,监利县党组织便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严重破坏,所有地下工作者全部分散隐藏,侯礼祥自此与组织彻底断了联系。

这一断,就是三十多年。从档案来看,这时候的侯礼祥被算作了“失踪人员”。他的老首长杨得志、杨勇甚至包括毛主席,都不止一次地提起过他,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而侯礼祥自己也彻底从一个红军团长,变成了一名普通群众。更要命的是,他当过伪联保主任的事情被人扒出,成为了他的“罪证”,让侯礼祥遭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他非常希望找到组织去说明情况,但还是那个名字的问题,让他始终无法解释清楚。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直到1961年。这一年他和杨得志、杨勇恢复了通信,一下子就觉得生活有了奔头。可是,二位首长毕竟隔着千山万水,对侯礼祥的事情使不上劲,他仍然还是那个平头百姓。而且由于当地干部的工作作风偏激,限制了侯礼祥的自由,导致他和杨得志等首长再度失联。

重见曙光

1971年,已经被下放到林场劳动的侯礼祥意外的获得了一份《人民日报》,上边的显眼位置上刊登着杨得志的消息,此时他已经成了济南军区的司令员。侯礼祥难掩激动的心情,这是间隔了10年的消息啊,他总算又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湖北去山东找杨得志去!至于交通工具,那更是让人吃惊不小:就是自己的两条腿!

论走路,侯礼祥原本是不放在心上的,毕竟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下来了,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倒他呢?可是一方面他的腿上有旧伤,体能已经不能和当年相比;另一方面既没钱又没行李,一路上既没得吃也没得喝,困难确实不小。可是侯礼祥凭着一股韧劲儿,真的就一路走到了山东,而且速度相当不慢,仅仅就用了10天不到。只不过到达目的地时,他已经是形同乞丐了。

当杨得志听说一个“乞丐”想要见他,并且说是自己曾经的老部下时,脑子里立即就想到了“李祥”。这位已经断了通信将近十年的人,难道真的跨越万水千山来找自己了?他赶紧来到司令部门口,和眼前的这个人四目相对地端详了半天,才一拍大腿说道:“原来你还活着啊!”

杨得志热情地招待了侯礼祥,只不过老问题仍然存在:杨得志没法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他现在能帮侯礼祥的,仅仅只能是生活上的。当二人惜别时,杨得志送钱送粮送衣服行李,将老战友送上了去往武汉的软卧列车。临走时,侯礼祥指着自己的头说:“这次能见到你,我已经是不虚此行了,我脑袋上这个东西,你还得帮我多想着。”杨得志知道侯礼祥指着是自己的名誉,于是说了一句:“我心中有数。”

然而这一别,又是两年。直到1973年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后,两人才再次相见。杨得志此后立刻开始着手为老战友恢复生活待遇和名誉。生活待遇好恢复,杨得志与地方上的同志开了会,表示:“如果你们解决不了,我就从军队的物资中直接调拨。”所以这一块很快就解决了。

但是恢复名誉这个问题却实在是太复杂了,能证明侯礼祥身份的人员如今已经故去得差不多了,杨得志、杨勇、叶剑英等将帅仅仅能证明他曾经参加过红军,但是其他的情况无法证明。为了彻查此事,省里还专门成立了专案组,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最后总算是给侯礼祥恢复了名誉。但是按照政策,他的党籍已经恢复不了了。这也成为了侯礼祥老人一生的遗憾,始终都未能释怀。

单字解释: 失 踪 的 中 将 ! 曾 在 杨 得 志 和 杨 勇 麾 下 战 斗 半 生 坎 坷 但 晚 景 不 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