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开国功臣告老还乡,77岁还下地干活,朱元璋却下令:满门抄斩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朝代更替的是残酷的杀戮,除了清除前朝余孽之外,还有一个时常发生的就是皇帝诛杀有功之臣。这些人大多是在“创业初期”就跟随皇帝出生入死的开国元勋,在天下太平或者是时局稳定之后,由于“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的针对。如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收回大将的兵权,这是一种比较和平的方式。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手段就要狠许多。

    朱元璋诛杀过非常多的有功之臣,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在掌握更高的权力之后有谋反之心,对于这些人,自然不会心软。但是更多大臣被诛杀,往往只是因为朱元璋忌惮他们的能力,害怕他们可能成为心头大患就将他们一一杀害,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哪怕是说错了一句话,也会遭受到灭顶之灾。

    然而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一位的遭遇却是尤为特殊,他也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在58岁之时就向朱元璋主动请求告老还乡,并且在之后的19年的时间里始终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不过问政事,即使是77岁的高龄依然。然而即便是这样,仍然难逃被诛杀的悲惨命运,而且还是连同全家一起,被满门抄斩。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六公”之首的李善长。

    早在朱元璋还没有多大势力,在郭子兴手下之时,李善长就在朱元璋南下滁州的途中于他一见如故,成为朱元璋的部下,还给了当时的朱元璋很高的评价,如《明史·李善长传》中就有记载:“秦乱,汉高起布衣……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不仅拿刘邦与朱元璋相比,还以刘邦为例来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百姓将士,怀有仁义之心,很快就能够平定天下了。朱元璋也十分认同李善长的说法,于是任命他为幕府书记,共创大业。

    李善长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很擅长于调节诸将领之间的关系,他因材施用,将朱元璋的军队治理的仅仅有条,后来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的功劳,在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拜为右相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规。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任命为中书丞相,身兼多位,协助治理国家,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

    后来李善长看到朱元璋开始大量的诛杀功臣,开始担心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一天,便在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请求回家养老,朱元璋也明白李善长的心事,于是准许他回乡颐养天年,但是为何立下如此功劳的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杀害了呢?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篡位之罪被朱元璋诛杀,而胡惟庸正是李善长的同乡,还曾经向朱元璋举荐过胡惟庸。如今胡惟庸有谋反之心,按照常理,李善长也要受到牵连,就连群臣都请求诛杀李善长,但朱元璋念及他开国有功,不予追究。后来到了洪武1十八年(1385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儿子实为胡惟庸的余党,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处置李善长,李善长知道朱元璋此举,是以胡惟庸谋反为由巩固权力的手段,于是既没有向朱元璋道歉,也没有感谢不杀之恩,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但真正致李善长于死地的是他对胡惟庸的一句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严刑逼供之下,有人供出其实李善长早就知道胡惟庸要谋反,而没有选择告知朱元璋。面对胡惟庸许诺他的事成之后以淮西之地封其为王,李善长很是心动,但是还是拒绝了说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知道后很是愤怒,认为李善长摇摆两端,于是下令:满门抄斩!将李善长全家处死,一共七十余人。

    面对两方的政治斗争,年迈的李善长选择了“中立”,但是即使是这样,仍然难逃悲惨的命运,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令人唏嘘感慨。

    单字解释: 开 国 功 臣 告 老 还 乡 岁 还 下 地 干 活 朱 元 璋 却 下 令 满 门 抄 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