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老农民拿出70年前的欠条,找领导要1100万,专家:您父亲是哪位?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

    纵观中国近代史,日本对中国一直都是野心勃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借用蹩脚的借口,对中国开始肆无忌惮的侵略,东三省就此沦陷。占领了中国的土地,

    还在这片土地上肆意虐杀无辜的百姓,甚至将百姓捕捉起来,当做他们的实验体。

    这种实验残忍无比,无论是小孩、女人甚至孕妇都不放过,简直毫无人性。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他们借着生物和医学的手制造灾难,属于抗战时期日本方面的秘密杀伤力武器,

    令人提起来就咬牙切齿!

    1、 爱国人士慷慨解囊

    当然,日方的阴谋并没有得到实现,最终还是中国取得了这场战场的胜利,将日军赶出了中国的土地,守卫了我们的国家。这期间,无数革命先辈奋不顾身,无数爱国人民团结一心。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部队,誓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部队有纪律,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但是前线作战也需要大量财力的支撑。

    这个时候红军就想到了打欠条的方法,东西算我从您这儿借的,抗战胜利了一定还给您。而今天所说的就样的一张欠条,

    这张欠条的数目还挺大,有1100万法币,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 欠条的来历

    带来欠条的老人叫郭建英,这张70年前欠条的主人正是他的父亲。

    欠条上写明了借款数目为1100万法币,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上级领导也请来了专业人员对这张欠条进行鉴定,并问了老人他父亲的名字,老人回答的准确无误。经过专业的鉴定表明,

    这个欠条确实是当时红军向郭建英的父亲借钱时写下的。

    当时的国内环境十分复杂,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折磨,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国内领土已经被西方诸国占去不少,经济萧条,科技落后,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日本在此时此刻盯上了虚弱的中国,大举来犯,这激起了无数爱国人士反抗的心,各路抗日武装队伍集合在一起,一同抵御侵犯。

    打仗总不能空着手和敌人战斗,

    武器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战士们也需要粮食、衣服、鞋子,战场上受了伤需要救治,医药资源的消耗也很大,

    况且战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不知道要打多久,不做准备怎么行。更何况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消耗物品,需要大量财力来购买

    ,否则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是不可能赢得胜利。

    面对这种窘迫的情况,红军领导只能在民间寻找一些当地的富商,向他们借一些钱财应急,以保证前线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士兵不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危机。

    红军信誉极好,很多人一听借钱是为了抗击外敌,纷纷慷慨解囊,这让我方筹集到不少军资,解决了燃眉之急。

    郭建英的父亲就是红军找到了富商之一。老人的父亲听说红军找他的原因,二话不说就拿出了这笔钱,而红军领导也坚持打下欠条,等战争结束就可以到政府那里拿回这笔钱。但是

    老人的父亲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家里人,也不打算找政府还款。

    在战争期间,

    红军写下过许多这种欠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开始了归还财物的行动。

    很多人的做法都像郭建英的父亲一样,丝毫不提拿回款项这件事,在他们心里,这是他们对国家尽一份力的方式。

    3、 欠条的结果

    富豪去世以后,郭建英的家族渐渐没落,家境大不如前,甚至背负了债务。于是70年之后,郭建英从家中翻出了这张欠条。

    家中负债累累,郭建英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实在没有办法了,这才想到当初借出的这笔钱,希望能够拿回来,偿还自己的债务。

    欠条既然是真的,老人也确实是富商的后代,那么

    领导决定将这1100万法币折合人民币还给郭建英。

    但在1940年之后,法币的价值因为种种原因开始下跌,这期间法币发行额急剧增长,直至1948年法币发行额高达660万亿元以上,法币的价值彻底崩溃。

    在经过财务部门多方调查取证,最后由银行方面测算,

    最终决定归还郭建英8万元人民币

    ,一次性还清。

    而事情发生在1986年,国家经济刚刚好转,对于普通人来说8万元确实是一笔巨款

    ,足够郭建英还清债务,对这份结果,郭建英表示非常满意。

    单字解释: 老 农 民 拿 出 年 前 的 欠 条 找 领 导 要 万 专 家 您 父 亲 是 哪 位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