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晚清一名臣死后,一家七口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树上都不招供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重臣,他以洋务派大佬的身份于多省担任要职,其任上对推动教育、扶植实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卓有建树,在后世得到了“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逝世后,归葬原籍河北南皮,守墓人高氏一门为了保障墓地的安全,一家七口五十来年一直兢兢业业风雨不辍,哪怕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受到威胁,也没有退缩或者懈怠。

    重臣病逝,归葬祖茔

    1909年8月,正在清廷担任高官、不但位极人臣,而且推行“洋务运动”也有诸多成就的张之洞身患重病,他似乎有了某种预感,觉得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

    如果按照清朝年号计算,那一年正好是宣统元年,光绪慈禧都过世了,整个国家却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

    怀着对时局深深的忧虑,张之洞临死之前还在多次劝谏能力平平的摄政王载沣,但对方却不以为意,最终张也只能抚摸着早已变白的胡子长叹“国运尽矣!”

    没几天后,张之洞就在北京什刹海的自家宅院中去世。

    据记载,他虽然担任了各种显要职位、品级早就达到了一品,但却一生都清廉为官,直到逝世也不置田产,“地不加一亩”。

    清廷特地发布了上谕,对他的一生做出很高评价,封了谥号,又赏银三千给他家里办丧事,但实际上,从棺材到丧仪,大部分费用都来自张的亲朋好友和门生部下。

    张氏一族的祖籍位于当时的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等到办完了丧事,他的长子张权等人便护送灵柩回到南皮,打算把亡父安葬在这里的张氏祖坟中。

    对于日后成为守墓人的高玉堂一家而言,大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与“大人物”张之洞生平相关的更多信息。

    张之洞一生曾经娶过三位夫人,早在他还没过世之前,这三人都先后去世了。

    为了要完成先人遗愿,他的子孙们花了一年时间来准备诸如墓志、石像生等丧葬用具,一年后正式将他们入土合葬。

    幸免于难的张氏墓园

    葬礼完成、棺木入土为安后仅仅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显露出了穷途末路的征兆。

    在那之后局面动荡、各方力量互相攻伐拉扯,不时有军队、匪帮、大小盗贼流窜为恶,在南皮当地出没来去,令当地人时常提心吊胆,但是张氏墓园却幸运地免于劫难。

    为什么这一墓园在乱世之中、各种破坏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的环境下,能够安全地保存下来?

    首先是因为张之洞当官时的名声不错,所留下的政声业绩也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后来孙中山先生就曾经评价他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中国古代自来就有“人死为大”的传统,一个已经入土为安的死者,而且还是在世时名声不差的死者,如果要去动他的坟墓是很容易被认为“损阴德”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依赖守墓人高玉堂一家人数十年兢兢业业的守护,不但确保了坟墓免于天灾祸患的损伤,哪怕是面对兵匪的屠刀威胁,他们也仍然尽全力履行着守墓的责任。

    张氏家族的祖坟墓园坐落在南皮县双庙村的北边,占地较为宽广,由于其使用的年代较久,前后后葬进了数十支坟茔。

    据统计,张家一族曾经出过二十多个进士、举人五十多个,秀才人数自然更多。

    这些人走上仕途之后分别做出事业或者博得名声,往往能为家族影响力起到锦上添花的重要效果。

    当然,论时间最近、声名最高的,也就是一为探花一状元,曾经担任军机大臣、总督等重要职位的张之洞及其弟张之万。

    高玉堂一家日日守、持续数十年的,就是这样一个年月长久、规模不小的墓园。

    其中,张之洞与其三位夫人的合葬墓位于整个墓园的东北角,坟墓的封土十分高大,高度有3米左右,底部的边长则大约7米,远远的距离就能望见,显得十分气派。

    张之洞的墓前立了好几通墓碑,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用途。有作为标志的神道碑、有刻写纪念碑文的石碑,还有表达门生故吏等后辈心意的遗爱碑。

    其本人的墓与父兄墓葬相连,整片墓园的四周围护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当地人印象中的张之洞

    高玉堂当时年纪不大,还是个很年轻的人,对于自己看守的墓园里究竟长眠着怎样的大人物,他其实也是随着年龄增长才得以达到更深的理解。

    但是至少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在张氏老家南皮,无人不知张之洞曾经为乡里做过什么——他亲自购买地皮,并策划主导在南皮修建了一所新式学校,取名为慈恩学堂。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重视知识的传统,因此在当地居民朴素的意识当中,位居高官却仍然记得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力用心,这至少是一件值得钦佩感谢的事。

    动手筹建慈恩学堂的时候,张之洞已经很有一把年纪了。

    光绪30年,也就是1904年初,张之洞回乡祭祖。

    时至晚年、位极人臣的张之洞,通过观察注意到老家教育仍显落后,特别是缺少新式学堂,便暗暗决定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相对于他当时已经拥有的影响力和人脉而言,在家乡新修一所学堂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对于南皮当地而言,有了这所学校,所带来文化和教育实力的提升不但非常实在,而且十分重要。

    而由张之洞首创的慈恩学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发展成南皮县第一中学,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

    当地人认为,新建了这座学堂,对于当地的子弟读书是一件大大有利的事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南皮人都知道,在张之洞漫长的为官生涯中,他在鄂、苏、粤等多个地方都曾经设立过类似慈恩学堂的教育机构,还多次推动项目、把留学生派到海外去学习。

    这就是张之洞被称为洋务运动中坚的原因之一,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兴办教育、培植实业、训练更有战斗力的新军,而且走到不同地方都为此努力,为着这个国家的富强昌盛努力探索。

    守墓人的责任

    据负责守墓的高家人等当地村民多年后回忆,张之洞逝世后的那些年,局势较为平静时,常有官场大员、文坛名士或者其他沾亲带故的人来到张之洞的坟前,致意凭吊、表达敬意。

    人来人往多方照料,坟墓自然不太可能出现荒芜损毁之类的问题。

    即使如此,负责守墓的高家人也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因为可能对坟墓造成损害的不仅有人为因素,还有可能是突然降临的天灾。

    为了保护坟茔的安全,他们早已养成了习惯,定时轮流去墓园里巡逻,观察园中各处情况是否正常。

    尤其是异常天气例如大风、暴雨来临的前后,就更是必然会仔仔细细地检查园里园外的各个细节,确保不会出现水淹、滑坡、落石之类的风险因素。

    在这样多年精心的保护看守之下,张氏墓园的内外保持着完整安全,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损坏。

    即使到了局势紧张、治安情况大不如前的年月,张之洞墓也仍然仿佛受到某些冥冥中力量的保护,在若干次险境和危局中得以幸免于难。

    北伐战争期间,曾经有一支军队经过双庙村。

    当时村中居民摸不清楚这支军队是什么来头,出于趋吉避凶的本能而远远躲开、闭门不出。

    然后他们却发现其中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上全连的士兵,专程到张之洞坟前去鞠躬致敬。

    之后很快这支军队就开拔离开了,对于张氏墓园自然是从头到尾没有进行任何搅扰。

    而当地的地方志等资料也记载,即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皮县一度落入侵华日军之手,但张家墓园周围也一直相对平静,没有人在这里趁火打劫、搅扰闹事。

    当然,墓主自己的良好名声、若干大人物的赞扬和高度评价能够挡住一部分不安全因素,但也并不是所有觊觎者都保留着这样的“基本底线”。

    高玉堂回忆,在为张之洞守墓的几十年岁月里,也遇到过混乱紧迫的年头,有的流兵或是匪徒想要弄钱,终究还是把主意打到了张墓头上。

    虽然不论清廷诏书还是民间传说,都认为张之洞在世时为官清廉,应该没有积攒下什么家财宝物可以带到坟墓里去。

    然而想钱想红了眼的盗墓贼是不会相信这些的,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了张之洞坟墓中埋藏宝物的地方,就必然可以大发一笔。

    藏宝的地方在哪里?当然就得从守墓人的嘴里掏出来。

    于是在为张之洞守墓的五十年时间中,高玉堂一家也遇到过若干次水深火热的险境。

    最险的一次,丧心病狂的匪徒竟然把他们一家七口捆绑起来吊到树上,以此严刑逼供要他们吐露坟墓藏宝的秘密;然而这一家人始终忠于自己的职责和良心,从头到尾保持沉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复。

    重建张之洞墓园

    直到张之洞死后五十多年,因为难以避开的冲击,这座坟墓终于还是遭遇了极大的损坏。

    但到了2003年,南皮当地的有识之士认为,应当对张之洞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坟墓进行整理修缮,以便后人能够更全面地认知历史,从中汲取对现实生活有意义和有益处的因素。

    他们认为,在为国的层面,张之洞遵循更符合当时实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热心洋务运动,推行改革求变,以谋求国家的发展富强。

    据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记载,早在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张之洞就向清廷上奏,提出了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铁路从芦沟桥至汉口,将南北连通起来。

    接着,他又在湖广总督任上筹建了汉阳铁厂,这个铁厂虽然用着同一个名字,实际上包括了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等大小数个工厂,其规模和时间都居于亚洲前列。

    钢铁对于工业乃至军事力量的强大,都具备无可置疑的重要性,因此汉阳铁厂和“汉阳造”也都被视为他最大最重要的政绩之一。

    在树立家风、教育子弟方面,张之洞的《续辈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津为世用,明道守如珍”一直都被视为张家子弟立身为人的标准和座右铭。

    这些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足以作为现代人的借鉴,从中获得有利的感悟。

    以这样的想法作为驱动力,关于张之洞坟墓相关信息和遗物的搜集工作就此从各个方向开展起来。

    有人前往墓园旧址,去调查张氏祖坟的现状和遗留物品,有人到村中去寻访年纪较大、曾经亲历当年经过的居民,搜集相关的信息,查访知情者的下落。

    当时,调查者跑遍了村子里外搜集信息,最后终于顺藤摸瓜,找到了已经年老体衰的高玉堂老人,以及同样参与了守墓工作的、老人的儿子。

    为了能尽快整理相关信息,调查者让高老人坐到自己的电三轮后座上,听着老人的指路前往祖坟旧址等地方,把老人记得的、提供的信息全都记录下来,再进行汇集分析。

    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找回过去的轨迹,收集还能找到的遗物,以便尽力还原当初张家墓园的状况。

    在整个双庙村乃至南皮县的共同努力下,从2008年底到2010年,在墓地原址终于重新建起了新的墓园。

    墓园除了保护古墓外,还修建了张公祠、墓主雕像等附带建筑,并布置了相关的事迹展览内容。

    大门处的匾额上,镌刻着南皮籍名作家、王蒙题写的“张之洞墓园”五个大字。

    俗话说“历史是世界前进的参考书”,各个时代具体做事的方式存在区别,然而有志之士为了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奋进,其中的精神和信念却是值得铭记的。

    只有尊重历史、理解历史,良好的传统和家风才可能代代传承,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人民网;2021-05-10

    《张之洞墓园南皮落成占地15亩投资400万元》;燕赵都市报;2011-4-22

    《人物|百炼成钢张之洞》;封面新闻;2021-09-15

    单字解释: 晚 清 一 名 臣 死 后 一 家 七 口 为 其 守 墓 年 被 兵 匪 吊 在 树 上 都 不 招 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