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围点打援和里应外合究竟哪个更高明,为什么同样的计策,结果却天壤之别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围点打援和里应外合是一对矛盾,有时候围点打援胜,有时候里应外合胜,那究竟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就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几场战役来做个分析。

    锦州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10月发起了辽沈战役,首战锦州,以实现关门打狗,将国民党守军消灭在东北的目的。锦州守军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的第93军、新 8军 2个师、新6军1个师等 6个师以及特种兵、后勤部队共10万人。东北野战军于9月中下旬攻占了锦州南北铁路上的诸要点,孤立并包围了锦州。

    攻城战斗于10月9日发起,10月15日结束,全歼守敌,俘虏范汉杰及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以下近9万人。

    从10月10日开始,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在7架飞机、两艘军舰舰炮和数十门重炮掩护下,以3至5个师的兵力,向锦西通向锦州的交通要隘塔山实施连续猛攻。我第四纵队在第十一纵队等部配合下,以坚守和反冲击相结合的战法,打垮了敌人数十次冲击,经6昼夜廖战,歼敌6000余人,至锦州解放,阵地屹然未动。

    由沈阳出援的廖耀湘所部于10月8日开始由新民和辽中分路西进,11日至13日,该敌先后进占彰武及新立屯以东一线后,因惧怕被歼,徘徊于彰武、新立屯之间,未敢继续前进。后被我军阻截于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我军包围,激战至10月28日拂晓,战斗基本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三战四平

    1947年6月上旬,东北野战军决定攻打四平:以李天佑一纵、邓华西满纵队及六纵17师,配属两个炮兵团,围攻四平,由李天佑任总指挥;林彪亲率刘震二纵、曾克林三纵、吴克华四纵、洪学智六纵及两个独立师在四平南线打援;另以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于四平以北负责阻击长春方向。

    战前观察判断四平守军应在1.5万人左右,实际上却有三万多人。

    战役于6月11日发起攻击,然而敌人抵抗异常坚决,进展缓慢,激战至6月28日,敌人大批援军赶到,双方形成胶着。民主联军遂奉命于1947年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战场。

    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开始对国民党整编74师进行分割包围,将74师围困于孟良崮等几个小山头上。蒋介石久寻华东野战军主力不得,遂命令张灵甫固守,牵制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面调集10个整编师将华东野战军包围,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企图将华东野战军主力消灭于孟良崮地区。

    双方激战至5月16日18时,整编74师被全歼,担任阻援任务的第2、第3、第7、第10纵队及鲁南、滨海等军区部队,积极牵制和阻击各路援敌。国民党军各路援军,在蒋介石、顾祝同的再三严令下虽拼力前进,有的进至距盂良崮5公里处,炮弹已能打到孟良崮,但由于遇到顽强阻击,不仅未能挽救整编第74师,而且遭到重大伤亡。

    南麻战役

    1947年6月,国民党11师移驻南麻后,师长胡琏不急于向前推进,而是用20多天时间,大力构筑工事,力求先保全自己。以另外两个旅分别驻守北麻、高庄、北刘家庄、吴家官庄等地,范围很小,各部队联系很紧。他们利用其所控制的村庄及大小山头,构筑密集的地堡群,每一地堡群外围都设置了铁丝网等障碍物。

    7月10日,陈毅粟裕看到南麻的敌整编第11师相对孤立,就命令各纵队掉头,以二、六、九纵包围南麻,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企图消灭胡琏的11师。然而进展并不顺利,激战至7月21日,南麻仍未被攻克,我军一线阻击阵地为敌援军攻克,形势不利,我军遂撤出战斗。

    从以上几场战役,我们可以分析出:

    围点打援的关键在于:围城的部队必须将城攻破,将守城之敌彻底消灭;打援的部队必须能坚决抵御住对方的援军;并且能够速战速决,最好能在一周之内解决战斗。如果时间一长,城久攻不克,对方大批援军赶到,形势不利,则应迅速撤出战斗。

    里应外合的关键在于:守城的部队必须能够坚决的守住城池,至少在半个月以上;打援的部队必须积极增援,并且能够突破对方的防线,实现与守军的里应外合。

    可见围点打援与里应外合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将领的高明指挥,二是前线将士的用命死战。正是由于我人们解放军攻城迅速,打援坚决,“排炮不动,定是十纵”,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多次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并且屡战屡胜。

    单字解释: 围 点 打 援 和 里 应 外 合 究 竟 哪 个 更 高 明 为 什 么 同 样 的 计 策 结 果 却 天 壤 之 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