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4、辛亥革命之阳夏保卫战:摄政王认怂,袁世凯出山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4、辛亥革命之阳夏保卫战:摄政王认怂,袁世凯出山 第一章

    书接上回,到了1911年年底,在武昌起义鼓舞下,长江以南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于是就形成了清军和革命军南北对峙的局面。

    聊到这里,我不得不批评摄政王载沣几句,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还不是他把所有的力量放到了武昌这个地方,造成其他各省兵力不足。

    老百姓尚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载沣咋就不知道呢?当然了,也有清军战斗力不行的原因,如果迅速平息了叛乱,不至于葫芦没按下去,瓢又起来的现象。这就叫顾此失彼。

    朝廷决策失误是致命的,阳夏保卫战持续了41天,清军最后确实把革命军打趴下了,但再无能力改变南方独立的格局。

    阳夏保卫战

    所有战争或战役都是血淋淋的,叙述战争的过程枯燥而残酷。比如阳夏保卫战,一开始革命军布置到位,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等清军稳住神,革命军就撑不住了。

    毕竟双方兵力悬殊,清军倾巢而出,再有大清海军发挥大炮的作用,革命军焉能不败退。

    当时武昌总督黎元洪布置了三条防线,第1条防线设在了进入汉口的第一站刘家庙车站,第二第三站为外围,这三个车站守不住,革命军就得退到汉口城内 。

    假如汉口也守不住,第2条防线汉阳防线发挥作用。

    假如汉阳失守,那么革命军的武昌都督府也就保不住了,总部失守,意味着武装起义的成果随长江水付之东流了。

    接下来的战斗就是按照黎元洪设定的防线进行的,不得不说黎元洪确实有两下子。史书上没有黎元洪就没有南北对峙。

    战况就像拉锯一样你来我往,一个阵地一个据点几易其手,就像走马灯一样你来我往。

    双方各有优劣,清军占有人多势众的优势,而革命军占有斗志昂扬的气势,打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清军占不到便宜。

    按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北洋军士兵多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出来的新军,战斗力相当强悍,这次为何久战无功呢?

    北洋军阀

    原来荫昌指挥不动北洋军,加上冯国璋不配合,许多人出工不出力,玩起了拖拖拖的把戏,气得荫昌直骂娘。

    第二章

    战局不理想,朝廷里的摄政王载沣坐不住了,照这样打下去黄花菜都凉了。怎么办呢?急的载沣团团转。

    此时有一个人看到载沣着急的样子心里暗暗发笑,此人就是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有人问了,摄政王都急成这样了,庆亲王为何幸灾乐祸呢?原来奕劻和袁世凯交情莫逆,袁世凯在朝中任陆军司令时,没少给奕劻送礼。

    奕劻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权臣,身份相当显赫,他主管过海军主管过外交,是慈禧眼中的红人。

    慈禧办60大寿时,奕劻挪用海军经费为老佛爷办了一个隆重奢华的寿诞。溥仪继位后,他成了大清为数不多的三朝元老和最后的铁帽子王。

    袁世凯的隐退,让奕劻失去了一个金主,奕劻没少收袁世凯的贿赂。他一直想把袁世凯拉回朝廷。

    如今南方局势危急,奕劻看到了把袁世凯拉回朝廷的机会。袁世凯复出的机会来了,所以他暗中偷笑。此时奕劻假装咳嗽两声走了出来。

    “不知王爷为何忧虑?”庆亲王故意问。

    载沣就把南方局势说了一遍。

    “吾王不必担忧,吾推举一人可解南方之危局也”。

    载沣一听精神为之一震,“快快说来,谁有此能力?”

    庆亲王一字一句道:“袁项城袁世凯是也”

    这个……,载沣听罢面露难色。

    袁世凯

    庆亲王多聪明的一个人啊,他知道载沣会有顾虑,毕竟袁世凯是被他排挤走的,如今再叫袁世凯回来,老袁回来还好,如果老袁不奉召,他这老脸往哪搁呢?

    庆亲王早就想好了词,他说:何不派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去办这件事?。

    徐世昌和袁世凯关系莫逆,青年时期二人在朝中相互提携,就差拜把子了。

    徐世昌也是民国一位知名人物,号称水晶狐狸,看问题老到,最后做到了总统之职。

    徐世昌

    简短解说,请袁世凯出山这件事就交给了徐世昌。

    徐世昌为了有个回旋的余地,就委托袁世凯的部下阮忠枢走一遭。

    阮忠枢是袁世凯幕僚,重要参谋之一。二人相遇相识颇有点传奇意味。当时老袁落魄囊中空空如也,阮忠枢看袁世凯将来有飞黄腾达之相,于是倾囊相授,日后袁世凯果然发迹,于是聘请阮忠枢做了文案,袁世凯对手下说:“阮就是袁,袁就是阮”。

    足见袁世凯对阮忠枢的器重。

    话说阮忠枢来到了河南安阳见到了老上级,一五一十说明情况。

    老袁也不废话,直接说朝廷答应我几件事,我马上出山平叛。

    阮忠枢道:“有什么要求您尽管提”。

    袁说让我出山必须答应我三件事,何事?阮忠枢问。

    “第一朝廷以后要改革,要组织内阁,第二宽容这次造反的新军士兵,解除党禁,第三赋予我权力给我足够的军需,这三条如果朝廷答应,袁某即日出发。

    阮忠枢

    阮忠枢心里话,只要老上级答应出山,不计较过去,啥事都好说。

    其实老袁早就想复出了,不过现在正是向朝廷提条件的好时候,老袁要吃不吃端着,不能爽快答应,要吊吊摄政王的胃口。

    载沣这边火燎眉毛,巴巴盼着老袁的回话。阮忠枢通过电报把情况传给了朝廷,载沣看了一眼三个条件,心说三十条也答应,现在用人要紧。

    与此同时,南方也传来了电报,电文显示载沣的弟弟载涛说荫昌指挥不力。

    大家想想看,北洋军是袁世凯的部下,荫昌能指挥的动北洋军吗?

    基于此,载沣不得不临阵换将,答应袁世凯提出的条件,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全权处理剿抚事宜,湖北军队及各路援军悉归袁世凯指挥,荫昌回朝待命。

    第三章

    袁世凯从1909年退隐,到1911年复出,不过两年的时间,对于老袁来说仿佛过了两个世纪,有野心的人关不住也闲不住,隐退期间袁世凯一直在暗中观察着时局。

    属于袁世凯的机会终于到了,他真想大喊一声: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袁世凯

    赶到南方前沿阵地,袁世凯卯足了劲儿要表现一番。革命军抵挡不住北洋军的突然发力纷纷败退。

    就在这时,远在香港的黄兴得到消息,马上飞到了武昌。

    黄兴打仗有一套,革命军正缺总指挥,前面几个总指挥,不是被打死就是叛变投敌被起义军处决。黄兴来了,来得正及时,黎元洪马上拜黄兴为前线总指挥。

    后人说黄兴这个人有勇无谋,如果换做我绝不这时候当总指挥。原因有二,此时当总指挥,打胜了是黎元洪的功劳,打败了是你黄兴的责任,为人作嫁的事不能做。

    但是黄兴没想那么多,他只想保住武昌起义的成果,没算计个人得失。

    黎元洪却比黄兴有政治头脑,他效仿刘邦拜韩信为将那样,专门为黄兴举行了拜将仪式。

    也就是说黎元洪把黄兴放到了韩信的位置,把自己放到了皇帝的位置,以后取胜了是他黎元洪的功劳。

    你看韩信再能打,还不是为刘邦打天下吗?不得不说当初的革命者还处于草莽阶段,到处是算计,像黄兴这样为大局考虑的人不多。

    如果仅凭满腔热血打天下,那么得天下也太容易了。黄兴虽然勇猛,但是和袁世凯相比,无论是智谋还是打仗能力都不如袁。

    黄兴

    况且黄兴接把的革命军,除了士气高涨真没有其他优势。

    袁世凯不愧是个老狐狸,在他的授意下,汉口被冯国璋这个老部下一把火烧了个精光,革命士兵想藏身纵横交错的小巷而不能,只好放弃汉口撤到第二道防线汉阳。

    第四章

    换言之,是黄兴指挥了整个汉阳保卫战。

    纵观黄兴过往指挥的战斗,发现没有一次取胜的,比如他指挥的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最终他侥幸逃脱跑去了香港。

    这次他想打个翻身仗,结果却令他很失望。在他的指挥下,汉阳没能给他机会翻身,毫无意外又失败了,革命军只好退无可退回到了武昌总部。

    这时的黄兴彻底失去了斗志,他对黎元洪道:“对不起,我辜负了大都督的期望,没能守住汉阳,为今之计,大都督可随我带人马渡过长江到上海暂避一时,”

    武昌起义军首领们一听这话眼中喷火,也不再尊敬黄兴,纷纷斥责他贪生怕死,表示绝不离开武昌城半步,“人在城在,人亡城破”。

    黄兴见无法劝阻众人,他只好带着警卫乘船离开武昌去了上海。

    黄兴的离开,代表着汉口、汉阳保卫战的最终失败。大家记住这个时间点,1911年11月27日,掐指算来,历时41天的阳夏保卫战就此结束了。

    对于清军形势一片大好,冯国璋要一鼓作气消灭革命军,被袁世凯狠狠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进攻革命军。冯国璋一脸的懵逼,他哪里能猜到袁世凯的心思呢?

    冯国璋

    老袁有他的目的,那就是坚决不能把革命军斩尽杀绝!为防止冯国璋擅作主张攻击革命军,老袁调老部下段祺瑞速来报到,赶来的北洋之虎段祺瑞被老袁任命为湖广总督,段祺瑞比北洋之狗冯国璋有政治头脑。

    你道袁世凯为何不许冯国璋宜将剩勇追穷寇呢?

    第五章

    前面咱也说了,袁世凯受命前要求清政府宽待起义军,不要秋后算账。

    其实老袁在出山之前就谋划好了,他要利用革命军和清朝廷讲条件,利用革命军压制清政府。

    另外形成南北对峙后,当时美英法德等外国势力对大清朝施加了压力,不许清军再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洋人怕战火燃烧影响到生意。

    况且革命军也承认和保护洋人在华的投资企业,这样一来洋人没必要为大清出力镇压革命军,相反双方起冲突,德国法国还可以大卖军火。

    也就是说南北形成对峙是洋人们乐见的局面。加上袁世凯从心里也不想完全剿灭起义军。

    大家想想看,刘邦重用韩信,韩信灭了项羽以后,刘邦没了对手,为防止韩信造反,刘邦最后不是杀了韩信了吗?

    上海南北议和

    从韩信的教训中,将军们总结出来一条规律,那就是不能把对手完全消灭,只有留下一部分贼寇才能和朝廷讲条件,这叫养寇自重。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老袁明白这些道理,他绝不会干傻事。

    在袁世凯和洋人的压力下,朝廷和革命军南北议和的大幕徐徐拉开了。预知后是如何?咱们下期接着讲。

    (文/马踏飞花)(未完待续)

    单字解释: 辛 亥 革 命 之 阳 夏 保 卫 战 摄 政 王 认 怂 袁 世 凯 出 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