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平津战役,一日本人在北平卖糖葫芦,却对顾客说:别买,太苦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不只是我国军人的浴血奋战、铁血柔情,而是他们始终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当作己任,也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喜欢侵略我国。

    在这其中,也有不少的日本人讨厌自己的国土日本,讨厌战争,从而加入中国军队,打退日本侵略者。

    八年的抗日战争,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作为华夏子孙都不应该将之遗忘,不该忘记南京大屠杀中阵亡的30万军民,不该忘记旅顺大屠杀,当然更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日本所犯的罪行。

    至今仍没有等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承认,也没有等到他在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口前的鞠躬。

    相反我们不仅没有等到,更可恨的是日本在自己的历史书上,直接略过这段对我国来说惨痛的历史。

    也就是说以后的日本人都完全不会知晓这段历史,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先辈做的事是多么的惨无人道,枉顾人命,究竟犯下了多么大的罪行,我国至今不会原谅。

    但是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我国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尤其是日本人,虽然很多的日本人非常可恶,可不得不说确实有一些人敢于跟自己的国家说“不”。

    我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不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冷血国家,古人就曾说过,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对于帮助我国的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

    在平津战役中,就有这么一个日本人,名叫砂原惠,非常痛恨自己的国家对我国做出的如此恶行。

    于是他弃暗投明,掉头加入我国的军队,并积极执行我军安排的任务,对于我军在平津战役中取得胜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砂原惠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一家人全靠父亲在支撑着,本国内的局势也是非常动荡,夫妻两也考虑到本国内不好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平稳的生活,举家搬迁到当时已经攻陷的东北。

    想着到了那里,日子会好过一点,可战争所过之地,哪里会有岁月静好呢。

    一家人也就在东北定居了,父亲找到了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也算过得去,虽然家里很贫穷,可是夫妻两人在教育孩子上可谓是用心良苦。

    于是砂原惠就在这样一个平凡且温和的家庭中成长,可是随着日本的战败,驻东北的日军包括其家属都得被迫回国。

    可就在砂原惠一家人也准备返回的前一天,砂原惠的母亲却收到了来自自己丈夫的噩耗,失去了父亲的支持,母子二人瞬间就好像失了魂一样不知所措。

    在他的母亲向本国军队提出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却是战船已满,无法载他俩回国,需要等几天的借口。

    可母子俩不知道的是,这一等就是一辈子,从那以后就再没有看到过本国的战船回来,他俩明白已经被自己的祖国抛弃了,看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感到十分心寒。

    这对于无依无靠的母子俩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砂原惠还很小,母亲又由于语言不通无法获得有效帮助,生活可以说要有多艰苦就有多艰苦。

    可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母子二人受到了来自中国人的帮助,当地的村民并没有因为他们日本人的身份而有所嫌弃。

    相反是给予母子俩应有的帮助,最起码不会被饿死,而他母亲凭借优秀的针线活,也勉强得以生存,可这对于母子俩来说已经算很好了。

    就这样砂原惠也逐渐长大了,而且中国话也学得有模有样,或许小时候也知道自己的国家,对自己同胞都是这么的冷血。

    于是砂原惠二话不说,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侦察兵,在后来的战争中,由于是日本人的关系,帮助自己战友取得了很多次的胜利。

    没多久平津战役打响了,砂原惠作为侦察兵奉命先于部队进入北平打探敌情,而为了掩护自己,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卖糖葫芦的商贩。

    可由于糖葫芦对小孩子的诱惑力很大,几乎一下就卖空了,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可能就被暴露了。

    于是他又买回去一些,然后再遇到有人买时,就跟顾客说,别买,太苦了,就这样砂原惠一边卖糖葫芦,一边跟敌人有事没事的闲谈,以此套取城内的情报。

    过了十几天,大部队开始进攻,而砂原惠早已将城内敌人的情况摸清,砂原惠的情报给了部队很大的帮助,他也因此荣获“优秀侦察兵”的光荣称号。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单字解释: 平 津 战 役 一 日 本 人 在 北 平 卖 糖 葫 芦 却 对 顾 客 说 别 买 太 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