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朱元璋命人抬出3筐稻谷让考生评判,刘伯温脸色大变:有人要死了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他深知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够使国家长盛不衰。为了选拔这些人才,他对科举制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洪武四年,朱元璋特批乡试由三年一次变为每年一次,以缓解朝廷对官员的迫切需求。而这次变革也给了广大的考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加入官僚队伍的门槛似乎变得更低了。然而,朱元璋的考题设置却出乎众人意料。

    当天,当侍卫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将三筐稻谷放在大殿时,满堂的考生们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而站在一旁的刘伯温则脸色大变,因为他早已洞悉了其中的深意。

    这三筐稻谷来自不同的地方:扬州、太仓和军仓。

    其中扬州的稻谷粒粒饱满,色泽鲜亮,充分证明了当地收成的丰盛。而太仓的稻谷则显得有些发霉,似乎经历了不当的储存。但最令人震惊的是军仓的稻谷,其中竟然混有稻草,明显是被有意掺杂以便进行贪污。

    朱元璋的意图显然是想通过这次考题,来检验考生们对于国家重要事务的敏感度与判断力。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民生的稳定,而对粮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计。那些只知道写文章,却对实际事务一窍不通的考生,又怎能够胜任国家重要职务?

    而刘伯温对此早有预感。他知道,这次的考试将不仅仅是对考生的一次考验,更是对某些官员的一次警告。他与朱元璋多次讨论过近年来的稻谷收成问题,对于其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已经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三筐稻谷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考试结束后,结果如刘伯温所预测。那些对于稻谷质量评价失误的考生被淘汰,而负责军仓的中军都督府司更是被斩首示众。而对于太仓的守将,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罢黜了官职。

    朱元璋之后决定暂停科举。他明白,真正的人才不仅仅是学问渊博,更要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力。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两次停办科举。第一次停达十年之久,可见他对当时士子的质量颇有微词。这次殿试中,朱元璋用稻谷试探人才,一举显露出了许多问题。

    刘伯温深谙皇帝脾性,所以看到稻谷的那一刻就意识到必有血腥。朱元璋随机应变、不按常理出牌的处事作风,在这次殿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考生和官员们也因此付出惨痛代价,受到深刻教训。

    十年后,当科举再次恢复,考题的设置也开始更加贴近实际,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朱元璋这次考题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对国家官员的一次深刻警醒。而这种针对实际问题的考核方式,也成为了明朝科举的一个重要特色。

    单字解释: 朱 元 璋 命 人 抬 出 筐 稻 谷 让 考 生 评 判 刘 伯 温 脸 色 大 变 有 人 要 死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