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洪山公学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洪山公学

    杨顺昌整理

    洪山公学又名边区公学。全衔为鄂豫边区洪山公学,因为它以陕北公学为楷模,又创办在大洪山的小花岭(周畈大队),故称洪山公学,它的前身是洪山中学。

    洪公是与边区党校,随营军校于1940年元月同时产生的一所边区级的干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于8月14日正式开学。它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各专业在内的一所综合性的速成学校,其规模和设施使它成为边区的“最高学府”。

    洪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自从日寇的铁蹄踏入鄂豫边区以后,广大青年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他们之中一部分参加了神圣的民族抗战,但绝大部分或铐禁在敌寇的据点里被强灌着“东亚共荣”的毒计,或被捉到大后方的集中营过着没有灵性的苦涩生活,或无衣无食到处流浪,他们极希望受到革命教育,以投入民族的解放事业。同时,边区周围的广大人民急需党派干部去领导抗日,边区内新建立的基层政权和群众团体需要党加强领导。特别是在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组织生产互助以及加强党和军队建设等项工作中更加迫切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大批的干部。

    为办好洪公,当年任豫鄂边区党员代理书记的陈少敏同志亲自参与筹建并兼任校长,并特地委托党委民运部长吴祖贻同志具体筹措洪公的开学工作。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还把党委秘书长简文同志调到洪公当副校长兼党支书记。

    洪公开学设有初级班、普通班、高级班、小学部、艺术系、财经系、新闻系等,有学员三百四十人,学制安排,除小学部外,一般是半年左右集体毕业,按批分配工作。

    洪公建制是三位一体制,即校党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校军事大队为一体。校党总支委员会由书记、副书记、委员(三至五人)组成,直属边区党委领导。校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行政组织,下设四个处:教务处、干部管理处、生活指导处、总务处。学校军事大队下辖中队、分队和小组,洪公就是一支军队,党员就是战士,入学就是入伍,所以当地群众称洪公为“学兵队”。

    洪公从1940年8月到1942年7月整整两年时间以京山的小花岭为中心流动于大洪山两侧,在京山的八字门、向家冲、南山的罗桥、吴堰岭一带游动办学。在这段时间内,于1941年成立了小学部,1942年秋又成立中学部。

    洪公制定了一条教学原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与文化并重,启发诱导与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学校对各班学员进行教育的重点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培养远大理想和革命的人生观。除理论外,文化课和军事课占有很重的比例。

    洪公师生从进校的一天起,就脚踏实地的生活战斗,他们走过了风烟弥漫的抗战历程,经受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的考验,锻炼成一支坚不可摧的文化军队,在中原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抗战建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大批干部也为今日国家四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继续再发挥重要作用。

    边区教育除开办学校培养一大批干部外,整个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也很活跃,如党训班、农妇青救会、儿童团、抗日十人团、军训班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如一位当年参加青训班的成员回忆时说:学习坐树筒,睡觉是地铺,常洗冷水澡,穿一身土制服,其抗日热忱高涨。

    单字解释: ​ 洪 山 公 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