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简述唐朝恩荫制度的功能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人才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基础,历朝历代君王都在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员上费尽心思,一套适应新历史环境的选举制度是必要的。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代,在选官与治官方面可谓独树一帜。这既有吸取前朝经验的原因,也有统治者前期的正确决策。恩荫与科举并举,让这个时代的官场有了自己的特点。

    恩荫制度起源

    想要了解恩荫制度,那么就得了解封建王朝世袭罔替的本质。

    自秦建国以来,王朝延续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个王朝会由盛而衰,皆因官员选拔大多掌握在少数大家族手中。

    魏晋南北朝之前朝廷利用九品中正制任用人才,贫民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导致王朝后期社会矛盾突出,起义战乱频发。

    所谓恩荫,就是家里长辈是高官,那么他们的子孙就可以享受父辈的功绩进而入朝为官。但这与前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有所区别的是,唐代的恩荫,得按品阶来划分官职大小的。

    《新唐书》中记载,凡得父辈荫官,如果父亲是一品官员,那么儿子可以当正七品的官,二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得从七品,其孙再降一等,以此类推。

    科举制初期的不完善,也是恩荫制度在唐朝发展的重要因素。王朝建立之初,需要各大家族的支持,虽然有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辅助社稷,但很多政令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倚靠关陇集团的输出。这样的士族大家庭,是一个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的一个特殊团体.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世族门阀中皆居高位,朝政由他们把持,几百年都生生不息。虽然隋唐废弃了九品中正制这样的选官制度,但这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尚贤任能,深知由士族大家掌握人才来源是不可靠的,在依仗恩荫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着科举制。

    唐初期的恩荫制度

    1、在唐朝初期起到了作用

    唐朝的恩荫制度,虽然是在吸取了前朝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重新制定的,但他们的本质是不变的,都是士族集团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的工具,也只有累世家族才可以享受的特殊政治权利。

    唐朝初期,官员的组成比较复杂,有之前跟随太祖平定天下的功臣,也有李建成留下的旧部,还有李世民自己的幕僚班底。

    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世民没有肃清党羽,反而任用人才,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他官员的品阶也是按照他们的功劳来评定,这样基础上实施的恩荫制度,就区别于前朝完全按照门第来选拔官员的惯例。

    士族门阀在这个时候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这也打破了前朝一直以来士族门阀垄断官员选拔的局面。

    恩荫虽然是啃老的制度,但唐朝统治者为了从中真正选拔出治国能将,也从根本上把教育纳入国策。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就下令在国子监设学堂,有生员72人,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在太学可设生员140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在四门设学堂,可置生员130人,七品以上子孙可设地方学堂教学,各郡县也可以分设学堂。皇室子孙与勋贵子弟则是在秘书外省另立学堂来教育。

    这样的教育普及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期通过恩荫上位的官员的素质。在科举制度没有完善的唐朝初期,这样新式的恩荫大大提高了人才的选取与任用。

    2、科举制度与传统恩荫制度的碰撞

    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吏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官员如果没有真材实料还真没法在朝当官。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兴盛在唐朝,因为这种新的选举制度是分科举人,所以叫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特点就是不再以家世评定,而是以考试选拔官员,这也就为寒门庶族入朝为官提供了途径。

    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隋朝废除了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但其中通过秀才、明经来分科选拔人才的制度被朝廷采用,寒门庶族的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张。

    朝廷也急需新鲜血液来补充朝堂,所以新的选官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应运而生。通过隋朝和唐初统治者的大力补充发展,科举制在后期逐渐占据主流,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恩荫制度作为陈旧的,不公正的选官制度,不可避免的被科举制度逐渐取代,这也导致两种制度不可避免的交锋起来。

    唐朝中后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发展壮大,人们手里有了余钱,就会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想让自己家的后代入朝为官走仕途。

    科举制度完善与发展,让这些底层阶级可以通过参加科举掌握更大的政治资源,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越来越多,《通典•卷十八》中记载“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

    在这样的社会大潮下,通过恩荫来入仕的官吏上升之路受到打击,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吏无论才学、能力都要比世家子弟强一些,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

    唐宪宗时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朋党之争。

    这原是官场政治立场的斗争,却引出了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的权利之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拔官员才是这之中的症结所在。

    这样的政治格局下,官场不断腐败,宦官当政,也导致唐朝晚期政治不断衰落,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恩荫制度被科举制度取代

    唐朝初期,恩荫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补充,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士族门阀的政治地位得到保障,是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的,社会经济也可以随之发展,新型地主阶级才能逐渐崭露头角,也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争取了时间。

    科举制度无疑是非常适应时代发展的,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许多贫寒子弟通过科举做了高官。

    唐朝对于官员的考核之严也是恩荫制度逐渐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唐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格官员选任制度,二是实行官员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健全官员监督制度。

    通过科举与恩荫入仕的官员,朝廷还会对他们的日常工作中的能力与品德定期进行考核与评定,还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无论官职大小,所有官员每年都要经过考课,称为小考,每三到五年还要进行一次大考。通过考课制度,来考核官员处理政事的能力与个人品德的善恶。

    通过课考的评定后,在进行相对应的奖惩制度,朝廷还颁布了相关法令与行政规则进行官员的考核,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官加俸,考核不合格者会降级降薪,严重者会被罢官。

    唐代的监察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独立于朝廷之外,对国家法令的执行与皇帝、百官得的政治德行进行监督。

    通过恩荫制度的官二代们,在这样严酷的考核制度中逐渐退出权利中心。老牌的士族门阀受到新的士族阶级的打击,政治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恩荫制度逐渐被科举制度取代。

    唐朝恩荫制度的功能

    恩荫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来说,可以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封建制度下的皇权独姓一家,政权初期,需要士族门阀的支持才能确保皇权稳固,给予世家一定的好处,通过恩荫来让世家子弟入仕,对于政令的有效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世家门阀经过百年发展,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缠,恩荫制度可以让这些家族中下代掌权者入朝为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控各大势力的动向,稳定政治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恩荫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官官相护,贪腐加剧的情况。这也让通过科举制度入仕的寒门子弟在政治上受到倾轧。后期寒门庶族与士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加剧,也导致朝堂局势不稳定。

    结语

    恩荫制度能够一直伴随封建社会始终,可见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要想真正的选发出有用的治国之才,这样的“世袭”却是不可取的,所以恩荫制度被科举制度取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科举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与公平,恩荫制度却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消失,也证明了只有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才是大势所趋,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也要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把握好官员的整体素质,制定相适应的选拔机制,真正实现政通人和。

    单字解释: 简 述 唐 朝 恩 荫 制 度 的 功 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