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如果皇帝错了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01

    第一条,皇帝是对的。

    第二条,如果皇帝有错,请遵照第一条。

    02

    臣下当然不会认为皇帝全都对,比如,皇帝要杀大臣,大臣肯定不会觉得自己应该被杀。

    但大臣还是要对皇帝杀自己谢恩,再不济也是默不作声,很少有骂皇帝的。

    道理很简单,谢恩只杀你一个,骂皇帝诛你一族,自己掂量掂量。

    当然,也不是没有骂皇帝的,比如明朝有名的方孝孺。至于代价嘛,大家都知道。

    03

    是人都会犯错,皇帝是人还是神?当然是人,所以皇帝会犯错。

    犯错了需要反思,需要道歉。最有名的就是下《罪己诏》,比如某地天灾,或者某地地震,皇帝下诏书说自己有错。

    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春,京师、永平各府、宣府、大同及辽东同日发生地震。

    这可是上天发出的“警告”。

    明宪宗朱见深不得已,下诏罪己,他说:

    尔文武群臣与朕共天职者,得毋有窃位苟禄以召灾咎者乎?

    你们文武群臣与我共同承担治理天下,是不是你们中间有人不尽职,守空食俸禄招引了灾祸的呢?

    这哪里是什么罪己诏,分明是对臣下的兴师问罪。

    明宪宗的意思很明白:都是你们这些官员不称职,所以导致了上天发出警告。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崇祯皇帝也多次下罪己诏,在诏书中说: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这段文字有点长,总而言之就是把下面的各级官员一通好骂,现在的这个局面都是官员们贪腐、不负责、不尽职所造成的。

    这不是罪己诏,这是问罪书。

    04

    皇帝做错了,作为臣子的就应该提醒皇帝,这其中堪称楷模的无疑是唐太宗和魏徵君臣二人。

    但凡唐太宗做事有地方出了错,魏徵是必定要指出,有的时候还当着唐太宗的面让他下不了台,虽然也有把唐太宗搞得冒火的时候,但唐太宗还是对魏徵的直言进谏大加赞赏。

    这也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后世的君王也是依葫芦画瓢,到了明朝,还专门建立了一支言官队伍,并且朱元璋还规定,皇帝不能轻易杀言官。

    万历在位期间,怠政不上朝,又爱酗酒。

    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不满意了,给万历皇帝写一道《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是指着万历皇帝的鼻子在骂,说万历身体不好,是因为好色无度、纵酒乱性,把皇帝说成是一个昏聩无能之君。

    这样的奏疏递上去,万历帝自然是十分恼火,却也没有杀雒于仁。

    但到了明朝后期,官员的风气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皇帝发怒之后一般的处罚方式为廷杖。

    但凡官员被廷杖者,大多为直言上书者,提出不同意见者,这些人被打之后,常为士大夫们所钦佩,享誉朝廷内外。所以廷杖刑罚虽然很重,但居然有很多人,为了被打而上书惹恼皇帝。

    于是,就形成了一股风气,专门给皇帝挑刺,这样的奏疏一封一封地飞向万历皇帝的书桌,以便让自己能够被廷杖。万历当然也知道这些官员的想法,收到这些奏疏之后,直接放在宫中不下发,也不对此表态,冷处理。

    05

    那有没有皇帝真心认错的呢?当然有。

    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刘准,其即位之时,大权在权臣萧道成手中。萧道成逼迫刘准将皇位传给他,然后让人把刘准监视起来。

    有一天,监视刘准的兵士听得门外马蹄声杂乱,以为有人来救刘准,便将其杀害。临死之前说了一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原来错在投错了胎。

    ​​

    单字解释: 如 果 皇 帝 错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