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何被放弃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七七事变标志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正式爆发,日寇一路南下,迅速吞并了华北大平原,数十万国民党军一路溃败,向黄河以南退却。10月14日,正在撤退途中的东北军53军691团近千官兵,在地下党员、团长吕正操带领下在晋县(今河北省晋州市)誓师起义,宣布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地区坚持抗战。

    ▲吕正操将军

    冀中根据地两年内扩展到51个县

    这是冀中平原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立即受到当地民众响应,队伍迅速扩充到5000余人。到1938年4月,人民自卫军已相继在38个县建立抗日政权,控制了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平汉铁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铁路之间的广阔地区。5月4日,冀中军区正式成立,人民自卫军也与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合并,组建八路军第3纵队,吕正操任军区司令员兼第3纵队司令员。

    1939年1月25日,八路军120师在师长贺龙率领下挺进冀中,与吕正操所部在河间县惠伯口村成功会师。两军配合打了一系列漂亮仗,其中仅在河间县的齐会一带,就全歼日寇第27师团吉田大队700余人,缴获了山炮等重装备,创造了平原作战大规模歼敌的范例。冀中抗日根据地也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8个县,发展到51个县,有近千万人口。

    ▲贺龙率部挺进冀中

    ▲关于鬼子扫荡暴行的新闻

    日寇视冀中为心腹大患

    120师也从最初开进冀中时的6400多人,发展到21900多人,但该师肩负着护卫陕甘宁根据地的重任,在冀中征战8个月后,最后不得不北上晋绥,开辟新的根据地。此时,抗战也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对国民党军改以政治诱降为主,而把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重点就是华北地区。

    1939年和1940年两年中,华北日寇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多达109次,使用兵力总计在50万人以上,并对抗日根据地残酷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平、津、保三重镇的核心区域,又有“华北粮仓”之称,因此被日寇视作心腹大患,成为其历次扫荡的重中之重。

    ▲拉网式扫荡的鬼子

    10万日寇投入“五一大扫荡”

    1942年5月1日起,日寇纠集第26、第41、第110师团及独立混成第7、第9旅团等部,在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对冀中开展了连续两个月“十面出击”“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目的就是彻底摧毁这一地区的抗日政权。在冀中这块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上,几乎无险可守,四边又围着平汉、津浦、万德、京山四条铁路构成的封锁圈。

    圈里仅分布着8000多座村庄,日伪军建立的军事据点却多达1753个,彼此之间连接的公路和封锁沟,总长度高达25000余里。冀中抗日根据地最终被分割成2670多小块,日寇还集中5个师团近10万精锐,逐块清剿,步步蚕食,并肆意烧杀,企图吓阻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援,先后捕杀5万余人,仅在定县北疃村地道里,就用毒气杀死800多人。

    ▲鬼子封锁冀中根据地

    ▲“五一大扫荡”的鬼子骑兵

    冀中八路军主力撤入山区

    吕正操领导的八路军部队毫不屈服,两个月里与敌人先后大战272次,至于小规模战斗更是数不胜数,有时一天就多达数十次,取得了毙伤日伪军11000余人的战绩。但此次日寇兵力太过庞大,加上外围配合的伪军,总兵力多达10万人,还有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骑兵第13联队配合,冀中部队损失多达16800余人,主力部队最后仅剩2万余人,实在无法继续坚持。

    1942年6月初,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吕正操只能率领主力被迫离开冀中,向晋西北山区转移。但各军分区基干团和地方游击队却留了下来,继续坚持斗争,并采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不断袭扰敌人,一直坚持到1944年八路军再次挺进冀中,重建根据地。

    ▲冀中军民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单字解释: 年 五 一 大 扫 荡 期 间 冀 中 抗 日 根 据 地 为 何 被 放 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