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拥兵四十万,占据六个省,冯玉祥最强的西北军顷刻瓦解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

    民国初期这些军阀派系主要包括皖系、直系、奉系、滇系、桂系等,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领导人,他在日本的庇护下,长时间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主要控制安徽、陕西、山东、甘肃和浙江等省份;直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领导人, 他依赖英国和美国,盘踞在湖北、河南、江西和江苏等省份;奉系军阀主要依靠日本的实力,控制东三省;滇系军阀领导人是唐继尧,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的某些地方;桂系军阀则辖广西和广东两地,其领导人是陆荣廷;而阎锡山则长期控制着山西及周边区域。

    在蒋介石统治时期,虽然经过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但中央同样缺乏权威,政治权力与实力成正比。为了争夺地盘维护既有并争取更大利益,桂、滇、冯、晋、粤等各大新军阀明争暗斗。其中最大最强的当属冯玉祥的西北军。

    冯玉祥早年投军时,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家子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设北洋军政司,开始大规模地编练新式陆军。冯玉祥当时20岁,是淮军的一个副教习。淮军弥漫着的颓废陈腐之气,让冯玉祥十分沮丧,因而对袁世凯准备编练的新军十分向往。投入袁世凯门下后,冯玉祥成为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左哨六棚的一名正兵。凭借着才干、勤奋和不可遏制的进取心,这个大块头的年轻人很快脱颖而出。他接连晋升,从副目、正目、哨长一直到队官,并在所有的考试里名列第一。

    1904年,冯玉祥所在的武卫右军改编为北洋第六镇,归段祺瑞统治。标统陆建章看出这个年轻人有着远大前程的潜力,便把内侄女许配于冯玉祥,着力栽培。

    1912年,北洋军阀将领陆建章奉袁世凯之令编练左路备补军。这时,曾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递解归籍的冯玉祥,被委任为该军二营营长,原滦州起义时的旧属李鸣钟、韩复榘等也纷纷前投来效,孙良诚、石友三、刘汝明等也在这时新招入伍,后来都成了西北军的骁勇大将。

    第二营成为西北军的胚胎。

    第二营因练兵成绩优异,被扩编为左翼第一团,下辖三营。1914年,冯玉祥率左翼第一团入陕镇压白朗起义,又被扩编为左翼第一旅(后改为第十四旅),因被陆建章赏识再次扩充为中央第十六混成旅。至此第十六混成旅已拥有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机关枪连,兵力达五、六千人,拥有步枪千余支,山炮18门,机关枪6架,为西北军形成奠定基础。

    此后,在驱逐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平定陈树藩叛乱等过程中,趁乱而起,逐渐脱离陆建章的控制,扩编成11师,占据河南地盘,形成“五虎上将”刘郁芬、鹿钟麟、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总兵力超过3万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地盘扩充到西北绥远、察哈尔、甘肃三省及京兆、天津等附近。到了1928年北伐结束,达到政治、军事的兴盛时期,占有绥远、宁夏、甘肃、青海、河南、山东六省地盘,其编制番号达9个方面军,32个军,81个师,其中嫡系部队已有34个师、20个旅和15个团,人数达40万之多,以人数和战斗力来说西北军远远大于其他军阀,更远胜于蒋介石的黄埔系,成为国民党新军阀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军事集团。

    由于冯玉祥曾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以其率领的军队统称“西北陆军”,也简称“西北军”。历经14年,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从北洋军阀系统中的一个营、一个团、一个旅、一个师,终于演变成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西北军。

    然而,随着军事形势的逆转,先是庞炳勋、孙殿英、刘春荣等部自由行动,接着西北军嫡系吉鸿昌、梁冠英、葛运隆、孙连仲等部先后投蒋,最后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赵登禹等部由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至此,冯玉祥惨淡经营几十年的西北军全部改编完毕,这支曾经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的劲旅,退出了民国军事舞台。

    西北军是冯玉祥一手由一混成旅发展而成,中上层军官如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石友三、刘汝明等都是冯亲自拔于行伍,从士兵逐级培养至高级将领。冯视他们如子侄,对他们实行一种家长式的支配。另一方面,冯玉祥出身贫寒,由一名小兵在逆境中崛起,不仅能一次又一次地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而且实力不断壮大,成为部下心目中的“传奇式人物”。在西北军人人对于冯玉祥都起了一种神秘的信仰,全军数十万人都奉冯玉祥为神明,愿意无条件地忠诚地服从于他。

    1926年西北军在南口失败,处于困境,军心离乱不堪,大家都渴望在苏联访问的冯玉祥早日回国重整西北军。当宋哲元等部下见到从苏联兼程回国的冯玉祥时,犹如见到了父兄,悲喜交集,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冯玉祥的归来,恰如一针强心剂,使濒于涣散的西北军人心振奋,重新聚集到冯的周围,五原誓师成为西北军的一个重要转折。

    作为西北军创始人的冯玉祥,是一个典型的旧军人,他的西北军也相当复杂, 并非象铁桶子一样坚固。

    在西北军,冯玉祥既是上司,又是严厉的家长,他习惯于个人专制, 缺乏民主作风,依靠封建家长制度来维系这个团体,树立个人的权威。

    冯玉祥的确是一个带兵的干才,他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极有秩序,并力求以个人的品德垂范示人。据说每次招收新兵,冯玉祥都要亲自查看,只要右手食指有茧子的,他都不要———那是兵油子、混营子。他喜欢招质朴、精壮的农民、学生。这一点,冯玉祥跟当年的曾国藩一脉相承。新兵入伍后,冯玉祥亲自选拔较有文化者组成模范连,加以训练。

    同时,冯玉祥把自己的军队看作一个大家庭,常以家长自居,爱兵如子,体察兵情,经常跑到军营里与士兵同吃同住, 与士兵促膝谈心, 婚姻、家庭、兴趣、理想、学习、工作,他都关怀备至,呈现出家长慈爱的一面。除了发外面穿的军服外,还发衬衣、鞋、袜,而且尺码合适,缝纫结实。此外,冯玉祥十分关心官佐眷属的生活,设立小学、中学等,解决官兵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将士无后顾之忧,所以深得全军的爱戴,得其效力。

    而对中上层军官,冯玉祥摆出封建家长的威严,遇事常常专擅独断,采取封建家长的统治方式进行控驭,特别对手下的高级将领管束更严,即便是已经当上了军长、师长,乃至省主席,冯玉祥对待他们仍然象对待子侄一样,动辄罚跪、棒责,毫不客气。这些人在他面前连吸支香烟的自由都没有,这不免使他们感到太受拘束。

    因此,一些高级将领虽然表面上对冯玉祥忠心耿耿,但内心早已萌发了不满情绪,有的甚至企图另谋出路。再加上西北军的地盘多属贫瘠之区,官兵的待遇较低,特别是高级军官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这样,无论在精神心理方面,还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在某些高级将领与冯玉祥之间已经潜伏着可怕的矛盾,一旦有人从中加以挑拨,这种矛盾就会表面化,导致西北军的分化。

    北伐后,蒋介石的地盘分配方案,使西北军占有陕、青、甘、河、鲁之地,这些地方绝大部分是西北内陆,经济比较落后且交通不便,冯玉祥提出要占据出海口青岛市遭到蒋介石拒绝。无论是财政税收还是地盘,西北军所得的都是较少较差的,军队被全国编遣会议裁兵许多,待遇也很差。从此,冯玉祥与蒋介石公开决裂。

    1929年5月蒋冯战争爆发,因韩复渠、石友三叛冯投蒋失败。

    蒋介石对韩复榘大施笼络手段,蒋介石宋美龄亲自设宴款待韩氏夫妇,席间对韩复榘推崇备至,呼向方兄而不名,并说:“现在北伐成功,正宜努力建设,不应再有内战。今后如再有称兵叛乱之事,中央还要借重向方兄出兵戡乱。”听闻此言,韩复榘受宠若惊,表示:“今后愿躬率所部,以效驰驱。”临别之时,蒋介石再赠以巨金。

    韩复榘回到开封对部下说:“蒋委员长和宋美龄对我很热情,称我为北方常胜将军,可是我在冯先生跟前,不是被训斥就是挨骂,如同老子对儿子一般。”

    此后,韩复榘通电表示拥蒋,使冯玉祥骤然失去不下十万人,给其以极大的打击,这为以后西北军投蒋开创了先例,到中原大战后期西北军将领纷起效法,倒向蒋介石,西北军陷入瓦解的泥淖之中。

    1930年5月冯玉祥与阎锡山联手反蒋,中原大战正式爆发。

    战前,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普遍感到前途不容乐观,存在抵触情绪,有着厌倦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恨阎不恨蒋,打算整顿内部,养精蓄锐,联蒋打阎,先除肘腋之患,然后再求发展。但是冯玉祥只会打仗,对政治完全外行,联阎反蒋只会失败。虽然众将领屈服于冯玉祥的家长权威不敢当面反对,但心中并不以为然。孙良诚对人说:“我看先生一点觉悟也没有,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受阎老西的害,为什么还要和他一起干!”

    此时冯玉祥对西北军的指挥魔力荡然无存,冯玉祥以往的超凡形象已经大为褪色,西北军官兵之所以随冯投入战斗,并非如五原誓师时那样视冯为救星及正确的象征,因而绝对信任、自愿服从,乃是屈服于冯的家长权威的勉强跟从。而且出现了一个怪现状——凡是冯玉祥信任的人,对于投蒋都很感兴趣;凡是冯玉祥不信任的人,对于投蒋都不同意。最终造成将级军官互相对立,战时互不支援,以致出现大胜变成小胜,不败反而失利的不良后果。

    在中原大战中,在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张钫的游说之下,西北军不少将领纷纷倒戈投蒋。另外,蒋介石挖空心思,针对西北军的特点,在陇海线上开办一些流动酒店,从上海雇来大批舞女和妓女充当招待员,引诱西北军官兵,消磨其斗志,减少其战斗力。再加上张学良率十几万东北军入关助蒋,冯玉祥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西北军被消灭殆尽。冯玉祥的军事反蒋宣告彻底失败。

    冯玉祥在总结中原大战失败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和鲜明的政治主张”。冯玉祥“军事第一”的思想,严重影响到西北军的教育和训练。西北军向来只重视军事训练,忽视政治教育,在他的成长发展史上, 仅1925年一段时间及五原誓师到国共分裂的一年时间内,共产党人曾在其内部进行过思想政治工作,其余时间是一片空白。冯玉祥虽然也非常重视对官兵进行精神教育,但他的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爱国爱民的一般教育上,他甚至还一度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治军思想。这样,西北军的精神教育始终缺乏一个完整的进步思想理论体系,这就难以保证全军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军官兵参与了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可是与拥有地盘的晋军、桂军可以从地方经济和地方政权中寻找帮助和支持相比,西北军旧部失去了冀察平津和山东地盘,失去了休养补充的基地,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兵源、财源和地方政权的支持,陷入了困境。

    蒋介石削弱西北军旧部的意图比对桂军、晋军都要明显,手段也更为残酷。由于桂系、晋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国际国内也有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还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及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全国一致抗日的政治形势下,蒋介石不敢有太大或太明显的削弱晋军、桂军的举动。由此,抗战期间晋军是惟一没有被蒋介石分割的部队,桂军的境遇也明显比其他部队好。

    而尽管西北军旧部是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为五战区辉煌战果的取得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军队最高领导层中,西北军旧部中也没有一个真正握有实权的人物,宋哲元被调离出他苦心经营的第一集团军,任有名无实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被处死后,西北军旧部的力量更加分散,失去了与蒋介石单独抗衡的实力。

    李宗仁曾说:“最惨的要算是那些毫无背景的孤魂野鬼,例如庞炳勋、高树勋、孙殿英一干人了,其次则为冯玉祥统驭过的西北军......”由此可见,西北军旧部各军在抗战中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是蒋介石蓄意要消灭的对象。

    有人评价冯玉祥就像是三国时的吕布,游刃于纷乱的政局之中,没有固定的朋友,也没有固定的敌人,利用各派的纷争,壮大自己为我所用。

    单字解释: 拥 兵 四 十 万 占 据 六 个 省 冯 玉 祥 最 强 的 西 北 军 顷 刻 瓦 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