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糊涂皇帝是千古贤君?靠14字成朱元璋偶像,一纸和约保大宋300年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是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的名句。

    宋真宗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先是运气爆棚,空降了一个原本不该属于他的皇位,而后又不负众望

    将北宋带领到了“咸平之治”的高度。

    就连朱元璋也对真宗竖起了大拇指,称其为

    一代“贤君”。

    就是这样一个被朱元璋都奉为“偶像”的勤劳贤主,却有后世视他为

    “糊涂皇帝”

    ,究其原因,大约同一张合约有关。

    这一纸和约为大宋带来了此后

    近300年的江山安定

    ,但大家为何却不愿买这笔账呢?

    阴差阳错捡到皇帝位

    赵恒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宋朝历史上的

    第三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勤勤恳恳的处理政务,识人善用。

    开创了宋朝的第一个“之治”之年,将北宋的物质水平较唐朝提高了几倍之多。

    尽管赵恒的政绩如此辉煌,可是说起来,他一开始并不是赵光义心中的皇位继承人,甚至,赵光义不太待见这个儿子。

    不过没关系,他的伯父却很喜欢他,也就是当时的皇帝——赵匡胤。

    根据《宋史》的记载,赵恒小的时候长相英俊,天资聪慧,和各位兄弟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喜欢扮成打仗的样子

    ,并且自称自己为“元帅”。

    太祖看在眼里,觉得十分喜爱,

    于是就把年幼的赵恒接到了宫中。

    开宝九年,赵恒的伯父,也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驾崩

    ,皇位落在了弟弟赵光义的头上。

    为了给弟弟

    铺平继位之路

    ,赵匡胤甚至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德昭封任何一个王位。

    一来可能为了保护与弟弟

    相差仅12岁的儿子

    ,另一方面可能赵光义也确实有夺权的意图。

    赵光义继位之后,搬出了一个叫做“金匮之盟”的条约。

    意思是杜太后命赵普写了一份誓书,认为主少国疑会使得天下不稳,因此才要传位给弟弟。

    无论如何,赵光义的这个位子是

    暂时坐稳了

    但是写赵恒的继位为什么要从太祖时期就开始讲呢?

    因为不管按照此前的哪一个逻辑继承皇位,最后都不该轮到赵恒的头上。

    首先赵光义要是按照“金匮之盟”行事,那么继位的就应该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

    四弟赵廷美

    可是很显然,赵光义并不想按盟约行事,在

    赵廷美谋夺皇位的阴谋渐渐显露以后就不断地遭到贬斥,最后在忧愤当中吐血而终了。

    那么赵光义想要传位给儿子,接下来的两大障碍就是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美了,德美离世的早,

    去世的时候年仅23岁。

    但长子德昭却是在军中很有威望继位的,甚至在赵光义继位之初打仗战败的时候,

    有人跪下求德昭争夺皇位。

    但奈何德昭是个愚忠的“痴儿”,他觉得自己作为臣子不该以这样的方式

    背叛皇帝。

    一次德昭在朝堂上同叔父谈论封赏将士之事,却不想太宗大怒,斥责他,

    等自己当了皇帝再行封赏也不迟

    羞愧的德昭下朝回家就自我了结了,惊得赵光义赶忙跑去抱着他的尸身大哭,

    说痴儿何至于此啊。

    那也没能挽回德昭泛滥的忠心,就这样立自己儿子道路上的两块巨大的

    绊脚石自己就消失了

    但是即便这样,这皇位也没轮到赵恒。赵光义最喜欢的儿子乃是长子元佐。

    元佐自幼长得很像赵光义

    ,因此赵光义也最为喜爱他,经常将他带在身边。

    后来赵光义因为

    忌惮廷美的势力将其贬黜

    ,这被元佐看在眼里,他深知其实四叔是遭到了自己父亲的陷害。

    于是在赵廷美死后,

    元佐就发了疯,甚至在一次宴会上酒后纵火。

    因此失去了父王的宠爱和储君之位。

    长子不中用了,还有次子呢。这就更离奇了,

    次子元禧竟然在自己的妻妾争斗中误服了毒酒暴毙而亡。

    这下好了,赵光义只有立赵恒为太子了。

    于是就这么莫名其妙的,

    赵恒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没费吹灰之力就扳倒了前边的所有人,拿到了皇位。

    求和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的时代就这样被历史的巨浪裹挟着来临了,即位之后,宋真宗

    开启了他勤勤勉勉的政治生涯

    ,不断实施了许多利民的政策。

    例如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积极鼓励群臣纳谏等等。

    因此这一时期,宋朝国库充盈,生产力也有了大幅提升,一度达到了小康的地步,

    历史上将宋真宗领导下的社会成为“咸平之治”。

    与此同时,

    也有一个巨大的难题横在这个新上任的皇帝面前

    ,那就是北方虎视眈眈的辽朝势力。

    自从雍熙北伐失败而归以后,真宗本人也是对日渐强大的辽朝逐渐忌惮。

    宋军陷入了被动的位置也让辽朝有些得寸进尺不断在宋朝边境发动侵扰,掠夺财物。

    景德元年,辽朝皇帝同萧太后亲率重兵抵达辽宋边境,战事一触即发,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朝堂上出现了主战和议和的两大派系。

    一开始,宋真宗是根本不想打仗的,他是个有点怂的皇帝,但是这时候,以寇准为代表的大臣们提出让宋真宗御驾亲征,

    为军中鼓舞士气。

    在诸位大臣的重重压力之下,

    宋真宗不得不同意了他们的想法

    这一去倒是真去对了,果然宋真宗抵达双方的交战地点的时候,宋军士气大振,

    一下子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

    这样一来,辽军也有点害怕了,再这样打下去恐怕对自己也无利。

    于是辽军向大宋提出议和,宋真宗本就有心停战,几番交涉之下,最终与辽朝签订了和约,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是“澶渊之盟”的约定。

    这一纸约定为大宋带来了几百年的边境安定与和谐,

    但也被大宋的百姓骂了很多年。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宋军战局大好的局势下签订的条约。可议和的代价是什么呢?

    是大宋每年要给辽送20万匹绢,10万两白银。

    自此宋辽以兄弟相称,宋为兄,辽为弟。

    我们大宋那是华夏正统的大国,而辽是什么,一个边境的少数民族。

    而我们打赢了仗,不趁势收取燕云十六州,反倒要赔款,

    这不是妥妥的屈辱吗?

    但是宋真宗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以往每年在同辽朝的战事上的投入就接近百万两。

    签订合约以后,只用了

    相当少的一部分钱

    就换来了两个民族间长久的交好,何乐而不为呢?

    封禅泰山终结者

    当然,百姓和群臣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宋真宗签了澶渊之盟回来以后,

    不停地有人跟他说这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于是宋真宗问当时赞同议和的大臣王钦若,

    现在再去打仗肯定是行不通了

    ,那咱们还能做点什么挽回一下形象呢?

    王钦若回答他,封禅

    。封禅是干嘛呢?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古人认为泰山是天下第一高的山,只有到那里

    祭拜过天帝才算是受命于天。

    简单来说,也就是表彰自己功绩的操作。

    纵观历史上封禅泰山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无一例外都是有过重大贡献的皇帝,

    而宋真宗尽管也政绩不错,但在这个队伍里,属实也是排不到前边。

    但是没办法,为了平息签订澶渊之盟带来的民怨,

    他只好硬着头皮上

    。可是这封禅也不是说封就封的首先就得是天下太平,天降祥瑞才行。

    可是老天爷偏偏没那么给面子,

    于是大臣们只好四处搜集“祥瑞之事”报给皇帝。

    搞定了祥瑞,宋真宗又暗戳戳的暗示大臣们求自己去封禅,今天说自己梦到了一封天书,

    过几天又说自己梦到了一封天书,这时候就只差一封便可集齐了。

    可这最后一封的出处却

    被王钦若坏了事

    ,为了封禅泰山做更好的准备,宋真宗先派王钦若去泰山准备。

    这一准备,王钦若直接汇报第三篇天书他在泰山找到了。

    可是这给皇帝的天书,怎么能到他一个臣子手里呢?

    因为有了这个bug,后来果然有不少人起来造反,

    宋真宗用了好长的时间才平息这些事端。

    这还不行,这封禅期间天下

    不能降下一丝灾祸。

    不然他这个封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全国各地的乱事一律不准上报,

    老百姓也因此平白受了不少的冤屈。

    结语

    整整一年的时间,整个社会被这个

    祭拜活动搞的乌烟瘴气

    ,每天这里祭拜,那里祭拜,也没有时间搞生产。

    使得几年来的GDP再创新低,也见不到从前咸平之治的盛况了。

    宋真宗的这次封禅泰山以后,元明清再也没人延续这一传统了。甚至到了明朝的时候,

    朝廷直接下令废除了封禅的制度。

    原本签下了澶渊之盟,正给了国内一个安稳发展的环境

    却没想到,

    晚年沉迷于封禅泰山的宋真宗给了大宋更大的压力。

    纵观历史上的皇帝有好的一面,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宋真宗为人过于软弱,

    这可能也是他没能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单字解释: 糊 涂 皇 帝 是 千 古 贤 君 ? 靠 字 成 朱 元 璋 偶 像 一 纸 和 约 保 大 宋 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