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东野大军入关,黄永胜放话:咱一家包打天下!狂言还是实话?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9年11月底。东野83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山海关。

    4年之前,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11万精锐部队和2万多干部抢占东北时,大家的运输工具除了木帆船就是一双脚板。可是短短4年以后,东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军不但兵力暴涨翻了好几番,武器装备也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林总麾下近百万大军不仅有了炮兵、装甲兵、骑兵等部队,大军行进还有3000多辆汽车。

    所以,当时东野大军名声在外,就是想低调都不可能。

    过山海关时,8纵司令员黄永胜坐在吉普车上,说了一句非常豪迈的话:“就凭东野现在的实力,咱们一支部队就可以和老将掰一掰手腕。不用其他部队,东野就可以包打天下!”

    东野入关,黄永胜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黄永胜这样的言论一出,为何将星云集的东野并没有人喝彩响应?

    东野大军入关

    东野作为我军最强大的战略集团,确实有实力出此豪言。

    作为全军第一王牌,东野率先发起辽沈战役,并一举歼敌47.2万人,其中包括敌“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新1军和新6军),这样辉煌胜利,堪称开天辟地头一回。

    东野伤亡6.9万人,敌我战损比接近7比1,也非常理想。

    凭借辽沈一战,我军总兵力上升到310万人,其中东野占了三分之一;而淮海战役接近尾声,敌军总兵力下降到280万人,还分散在全国各地,大多是战斗力有限的杂牌军。

    其中,兵力最大的集团有平津(傅作义55万人)、西南(胡宗南60万人)、华中(白崇禧35万人)、华南(余汉谋20万人)、华东(唐恩伯30万人),薛岳等部15万人。

    此时,东野12个纵队有83万精锐部队,炮兵纵队有上千门火炮,坦克、装甲车800余辆,东野的战将也是全军最多、最能打的,个个能征善战,很多都可以独当一面。

    此外,东北的土改也已完成,农民踊跃支前,情绪高涨。东北的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枪炮子弹供应源源不断,加上林总的巧妙指挥,东野单挑敌军任何一个集团都不在话下。

    辽沈战役的林罗刘

    尽管东野兵强马壮实力超强,为何只有黄永胜会说大话?

    从四野的12位兵团司令员来看,尽管李天佑、刘震、韩先楚、洪学智、黄永胜、邓华,都是开国上将级别的战将,对阵敌军也是所向无敌。但是,也只有性格奔放、口无遮拦的黄永胜敢说这样的话。

    黄永胜参加过秋收起义,是老资格的“双一”将领(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军的团长、师长,抗战时期担任过685团团长、独立团副团长、晋察冀3分区司令员、教2旅旅长等职,军功显赫。

    进入东北以后,黄永胜被林总委任以新组建的8纵司令员,辽沈战役前,接替主持军校的洪学智出任6纵司令员,之后又接替段苏权,重新执掌东野8纵。

    黄永胜是红一的老人,特别会打仗,所以深受林总信任。

    但是,作为优秀的军事主官,黄永胜身上也有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容易一叶障目,加上性格张扬、不知收敛,所以也容易误入歧途。

    正因为黄永胜的这些特点,所以才会说出东野“包打天下”的话来。

    黄永胜

    那么,黄永胜的豪言壮语为什么没有得到东野众将的附和?

    大多数东野指战员,对林总的指挥心悦诚服,对自己身为东野一员充满自豪。

    坊间曾经流传一个很有趣的段子:渡江战役以后,为了解放中南和大西南,刘邓的二野偃旗息鼓,借助四野林总的旗号穿插运动,两军交叉时,大家各自高喊行军口号。

    二野的老战士,会大声高呼:“坚决不听林彪指挥。”

    而四野的老兵们呢,则大声高喊:“坚决不听刘伯承指挥。”

    这个段子说明了,五大野战军对各自的统帅都非常崇拜,而这种崇拜,主要源自多年战斗形成的官兵之间的高度信任。但是,这一段子的可信度不高,因为席卷大西南时,四野的47军、50军等7个师都配属刘邓,出色完成了任务。

    东野大多数纵队司令员头脑还是清醒的。

    这种清醒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东野的部队源于五湖四海,抗战时期各个山头都有;二,我军的最大优势就是“全军一盘棋”,五大战略部队高度协同;三,单靠东野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迅速解放全中国。

    林罗刘和聂荣臻在北平入城式

    从历史渊源来看,东野始终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抗战胜利后,主席和陕北决策层早就看到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调动各个战略区的精华抢占东北,为此不惜牺牲中原和华中两大解放区,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

    东野的前身东北人民自卫军,组建于抢占东北时。其兵力的来源,主要是全国各个根据地的精锐部队。具体来说,大致有五大部分部队组成:

    最大的一支,源自罗荣桓的山东根据地,约6万余人;华中新四军黄克诚3师,约3.5万人;热辽军区7个团,约1万余人;吕正操冀中根据四4个团,约1万余人;陕甘宁359旅,警3旅,教1旅、教2旅和抗大等部1万余人。

    解放战争开始后,主席和延安决策六大军区组建52万野战部队,其中特许林总东北民主联军20万人,占全军野战部队近40%,关内六大战略区加起来只有32万人。

    其中,晋察冀的聂荣臻7万人,晋冀鲁豫的刘伯承7万人,山东的陈毅7万人;此外,华中地区的粟裕5万人;而晋绥军区的贺老总、中原军区的李先念都是3万人。

    由此可见,东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全军总预备队的特殊使命。

    东野的炮兵部队

    从全军协同上看,无论东野多么强大,都不能单打独斗。

    实际上,林总和13万指战员抢占东北时,刘伯承的晋冀鲁豫军区、粟裕的华中军区、李先念的中原军区一直在和敌军缠斗,这才保障了东北地区半年多的和平发展。

    解放战争开始前,东北民主联军初战不力,尤其是四平保卫战失利后,在杜聿明的追击下,林总差一点出现崩盘。如果不是中原突围、出击陇海和苏中七战七捷的有力牵制,敌军精锐齐聚东北,林总的南满、北满也难以保全。

    解放战争第一年,粟裕和刘伯承承担了主要歼敌任务,给东北林总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吸引了南线敌军,给东北反攻创造了条件。第三年,粟裕的豫东和济南战役,给主席和林总发起辽沈战役打开了思路。

    淮海战役开始后,刘伯承、粟裕完全可以迅速解决战斗。

    但是,主席从全局考虑,为了防止傅作义部提前从海上逃走,电令淮海战役总前委两周之内不得对杜聿明发起攻击。同时,急电东野结束休整,迅速集中8个以上纵队秘密入关。

    先遣部队的程子华攻打密云,敌人才知道东野大军入关,林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命令10个主力纵队不再绕道喜峰口,直接走山海关入关。

    天津入城式

    黄永胜东野“包打天下”论,实际上暴露了个人的短板。

    尽管大授衔时,黄永胜被授予开国上将,而且后来还担任了广州军区司令员和总长一职,但晚年还是犯了战略短视的毛病,缺少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因为小圈子翻了船。

    与之相反,那些低调、谦逊的纵队司令员,像文武双全的邓华,解放海南岛以后被林总推荐和黄永胜互换,带领13兵团出兵三八线,后来任第二任志愿军司令员。

    另外一个低调的纵队司令员韩先楚,解放海南后不但授予开国上将,1957年还出任福州军区司令员,而且一干16年,之后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又是7年之久。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优良的传统,全军一盘棋更是长盛不衰的关键。任何一位名将,都是这个大熔炉的一块火炭,也是全军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单字解释: 东 野 大 军 入 关 黄 永 胜 放 话 咱 一 家 包 打 天 下 ! 狂 言 还 是 实 话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