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48年大决战前,东北解放军的“百万雄师”,装备怎么样?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最近,电视剧《大决战》正在播出中。而正好在30年前,是电影版《大决战》上映的时候。由于很早就看过电影版的《大决战》了,因此对“三部曲”的印象非常深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可以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即便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看电影版《大决战》,依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恐怕除了一些道具有瑕疵之外,其他是找不出多少不足的。而且这些经典作品是可以对照真实的历史资料去看的,了解得越多,看得也便越精彩。

    如今,剧版的《大决战》播出,也引起了人们对当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更多的兴趣。我们也根据一些历史资料,跟大家谈谈三大战役中的一些细节。

    众所周知,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端,而之所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上展开,是因为东北我军已经具备了对国军的“绝对优势”。

    这个优势究竟有多大?

    以往我们只是知道,东北解放军此时已经有百万之众,而且武器装备不错。那么这个百万之众到底是多少人?而武器装备不错又不错到什么程度呢?本文就来简单了解下。

    首先是兵力数量的问题,这个倒是很明确——根据1948年8月的实力统计,东北我军的全部力量已经发展到了1039737人。

    当然了,这上百万大军不全是野战部队,其中可担负野战机动任务的主要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以上共计约70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共计33万人。

    上述部队共计装备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

    如果包括战防炮、步兵炮、高射炮等在内的话,当时东北我军的火炮(不含60炮等小炮)数量达到了2370余门。

    正是因为有比较雄厚的火炮底子,东北野战军才能组建一个装备大口径火炮的炮兵纵队,同时在纵队一级还有炮兵团,在师一级还组建了不少炮兵营。在步兵团一级,也编制了不少迫击炮或步兵炮连,在连一级也普遍有60炮可用。

    除了大量火炮外,东北解放军装备的轻重机枪、冲锋枪数量也远超兄弟部队。

    所以在当时,东北我军的火力是全军中最强的。甚至一些主力纵队在辽沈战役之前的装备水准,都超过了当时国军的主力军。

    以1948年8月时,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实力数来计。

    该纵队当时有兵力40367人,装备长枪13728支,短枪2716支,冲锋枪838支,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60炮163门,迫击炮6门(疑少算一位数),高射炮10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

    野炮、榴弹炮和高射炮为纵队直属炮兵团装备,都是日式火炮,其中包括91式105毫米榴弹炮、38式75毫米野炮、90式75毫米野炮和98式高射机关炮,除了火炮外炮兵团还装备了8挺高射机枪。

    而山炮则配置于步兵师一级,每个师各编一个师属山炮营,当时东野的师属山炮营为9门制炮营,第4纵队实有山炮26门,基本是满编状态。

    上述资料中对大/中口径迫击炮的统计明显是缺失的,因为不可能只有6门,此外缺失的数据还有战防炮、步兵炮,这些火炮主要在师级和团级装备。

    而60炮主要在营连级使用,以第4纵队当时实际装备的60炮数,每个步兵连基本可以装备2门,另外该部可能也装备有一部分掷弹筒,只不过没有在统计中。

    而轻重机枪的装备方面,显然是非常充实的,每个步兵连可以装备9挺轻机枪(即每个班1挺),每个步兵营可以装备6挺重机枪。

    此外,冲锋枪基本每个班也能装备1支,而长短枪的数量也极充分,每个步兵连可装备100支以上。

    以上我们谈了东野4纵的兵力及武器情况,4纵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但兵力和装备在东野中尚不属于最强行列。

    而在东野实力统计前的几个月,在关内兵力武器尚不错的陈赓部队也上报了本部实力数,我们可以简单比较一下。

    当时陈赓将军所率的4纵是一个超级纵队,下辖有5个旅,此外9纵辖3个旅。按照我军当时正常的编制,陈赓将军麾下的这两个纵队实际可以编出3个纵队来。

    不过由于部队同时还担负了建设军区的重任,因此两个纵队各有1个旅被抽出,野战军是4纵的4个旅加上9纵的2个旅,我们基本也可视为是正常状态下的两个纵队。

    其中第4纵队的野战兵力为28015人,第9纵队的野战兵力为13645人,两个纵队的野战兵力合计为41660人。

    也就是说这两个纵队的野战兵力合计,也只不过是比东野4纵的兵力略多点。

    在武器装备方面,陈赓将军的这两个野战纵队一共装备有山炮20门、化学迫击炮2门、战防炮3门、步兵炮4门、迫击炮86门、60炮103门、太行小炮348门、重机枪173挺、轻机枪905挺、冲锋枪643支、步马枪12398支、短枪1952支。

    由于武器数不太富裕,每个连只有步枪50到75支,轻机枪4挺,另外有太行小炮两三门;营级有机炮连,装备4挺重机枪和部分60小炮;团一级则装备中口径迫击炮数门;此外便是那30来门山炮、战防炮和大口径迫击炮了。

    其实陈赓将军率领的部队是中野主力之一,该部原缴获了不少重炮,还编成了一个炮兵团。但由于机动作战的因素,这个炮团及其他一些缴获的火炮后来都给了其他兄弟部队。不过在轻武器方面,在当时的关内部队中还是不错的(因为之前缴获不少)。

    但很显然,即便是精锐的陈赓部队,在兵员的充实度及武器装备方面,也是远不如当时的关外我军主力。

    无论是连一级的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还是连以上的营级、团级、师旅级、纵队级,中野4纵跟东野4纵比,差距都很大。

    而中野4纵在关内我军的装备中,肯定还不是最差的。在大别山的中野主力和西北野战军部队的装备,还要更差。

    武器装备决定着战略战术,所以在这些区域的我军,在打法上是跟东北我军有着很大不同的。

    比如后来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便大量使用了“飞雷筒”,其实这种装备并不像一些影视剧中表现得那么无敌。要是有正牌的火炮,那还是用火炮比较好,又安全,效果也能有保证。

    但是在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中野的主力的重武器基本都没了,挺进豫西的陈赓部队也将重炮转给了兄弟部队,因此在后来打黄维时就很吃力。

    可在东北我军中,由于武器装备比较好,在作战中较多使用炮兵和自动火器的特点就非常突出。

    比如东野4纵后来在塔山阻击战中,本部较大口径的火炮加上配属的一部分重炮就达到了110门,编组了两个炮群。在一线阵地上还配置了大量轻重机枪和60炮,这个火力密度是比较强的,也是能够阻击成功的重要物质条件。

    因此当东北我军总兵力突破100万人,野战部队兵力亦达70万人,而且武器装备也具有较高水平时,决战条件便成熟了。

    但是,这里我们也要注意一点,我们所说的“绝对优势”,是在我军语境之下的定义,而非标准意义上的绝对优势。

    按照正常标准,进攻与防守方在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基本同一水准的话,兵力对比要在3比1以上。

    东北我军在发起辽沈战役时,实际动用的主要是那70万野战部队,而国军的几大集团却有50多万兵力,因此我们的兵力优势有,但并不是十分突出。

    所以当时林彪得悉国军在锦西有四五个师的援军后,决心曾一度动摇,因为当时东野手中的机动兵力有限,比较担忧攻坚不利的情况下,不好收场。

    而且东北国军的这50多万兵力,很多是其精锐老底子,一些暂编师也都有不少死硬分子,其装备也不是很差,在重火力上对我仍有优势。

    比如后来东野光是缴获的重炮就大大超过我军当时的装备数量,缴获的各类迫击炮也与我百万大军实际装备数量相当。

    因此,在我军定义下的“绝对优势”,以正常标准来看的话,其实优势也不大。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以不到7万人的战损,却吃掉了国军的47万人,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而关内我军在装备更差的情况下,也能屡屡打出歼灭战,吃掉比自己装备更好的敌人,想想这又是什么概念?

    所以说,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是不能简单以武器来衡量的。武器差,不代表没有战斗力;而武器装备好了,那么战斗力自然是更强了!随着作战的不断胜利,我军缴获的武器也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这就使得我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能打出更多的胜仗来。

    单字解释: 年 大 决 战 前 东 北 解 放 军 的 百 万 雄 师 装 备 怎 么 样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