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金城战役中,韩军副师长林益淳被俘,审讯时不服气还哭,结局如何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

    一向跟南朝鲜穿一条裤子的“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一拳拍在桌上,火冒三丈地说道。

    原来,抗美援朝临近停战之际,不甘失败的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拒绝和谈,并狂妄叫嚣绝不息兵,蓄意再次挑起战端。此举不仅惹众怒,也遭到了美国的警告。

    为了打击李承晚的嚣张气焰,早日结束朝鲜战争,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金城反击战!

    金城战役中,战士们在顽强奋战的同时,还“捕获”了一件特殊的战利品,那便是——南朝鲜军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此人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活捉的南朝鲜军级别最高的军官!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审讯时,不服气的林益淳竟还哭了起来...

    作为敌军副师长,林益淳是如何被活捉的?最后又落得个什么样的结局?

    前线志愿军势如破竹

    1953年7月13日,正值夏季,寂静的天空仿佛被深蓝色的巨大幕布笼罩。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潮湿且闷热的空气直面吹在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脸庞。

    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准备好了数以万计的炮弹和炸药,准备给予敌人以痛击!

    夜间21时整,金城战役正式打响!数千枚前门大炮在战士们用力的拉扯下直冲云霄、瞬间齐鸣,像一个个红色的火球一般在天空中绽放,然后直扑敌阵地!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炮击战。

    在志愿军的数千枚炮火的猛攻下,敌军阵地被炸的面目全非,战场上更是一片惨烈的景象。当然,首都师团也不惜一切代价用剩余的所有火炮进行了疯狂反击,但依旧难以抵挡。

    显而易见,我军在战争开局就占据了绝大的优势。志愿军们毫不畏惧、神色坚毅地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继续发起冲锋,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军就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由于刚下过雨,一望无际的深黄色的土地上还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一枚枚火炮降临后,敌军死的死,伤的伤,甚至四肢也飞了出去,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血腥味。

    而当南朝鲜的阵地被一枚枚火炮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李承晚集团的败局!

    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号称南朝鲜“第一王牌部队”白虎团坐不住了。

    岁数大的人可能看过《奇袭白虎团》这个样板戏,其经典的战斗场面通过艺术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出来,但文艺作品毕竟还是经过了再次加工的,那些细节不可能一五一十地完全展示出来,因此后人对那段历史详实的叙述便显得格外重要。

    白虎团是南朝鲜首都师团第一联队,也是李承晚特意挑选出来的王牌精锐部队,全副美式装备,战绩斐然。该师团自称“无敌猛虎”,还夸口自己的阵地是“坚不可摧”的防线。

    显然,白虎团是李承晚心中南朝鲜部队中最能打、最扛打的部队之一,他也为此引以为傲。

    口气倒是不小,但不好意思,这次白虎团遇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担任全歼“白虎团”任务的志愿军第68团23师,真真实实上演了什么叫“虎口掏心战”!

    杨育才点兵直捣团部

    敌“白虎团”在前线部署了三个营,但金城战役没多久,这三个营就被我军的猛烈火炮打的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根本无法抵挡我军排山倒海的攻势!

    首都师师长崔昌颜心急如焚,这次失利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丧失,对首都师团来说,如何反攻便成了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崔昌颜和机甲团团长陆根洙还一度产生了分歧。为此,崔昌颜火速安排副师长林益淳赶往位于二青洞西南山谷内的白虎团团部内,由他出面定夺。

    紧接着,崔昌颜派出了机甲团奔赴前线支援。临行前,机甲团团长陆根洙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但结果真能如他所愿吗?

    实际上,他们面临的难题不只是如何反攻,因为在某个角落,我军的某个将领正在谋划着如何捣毁白虎团的老巢.......

    这是怎么回事?

    志愿军在前线势如破竹,在短时间内便占领了敌军的数个关键阵地,可谓是非常厉害了。另一方面,杨育才正在挑选一支精悍的特种部队准备深入白虎团团部,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为抢时间,我军将领杨育才准备带领“化袭班”深入敌方阵地,进行突袭。不巧的是,化袭班刚行进不久便出了意外,走在最前面的战士赵顺合突然停了下来,说他踩到了地雷。

    要知道,踩到地雷很有可能暴露整个队伍的行踪,更有可能有战士牺牲,这让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杨育才急忙从队伍中走了出来。跑到那名战士的旁边,用手小心翼翼地将地雷两边的土扒开,这才发现并不是地雷,于是警报解除,一行人继续行进。

    没多久,杨育才一行人抵达了415高地。

    在敌军照明弹的亮光下,杨育才惊奇地发现,原本13人的队伍竟变成了14人,怎么多出了一人?

    经过反复确认,杨育才断定有一人一定是敌军战士混了进来。

    杨育才很快将那名“卧底”揪了出来,经过一番审问才知道,那名“卧底”原先在此处执勤,由于他的作战伙伴纷纷阵亡,他一时感到害怕便混入了杨育才一行人的队伍中。

    甚至,这名小兵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队伍是敌是友,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孤军奋战了。出于害怕,敌军的这名小兵最终将他们的作战暗号、及白虎团团部的准确位置供了出来。

    这让杨育才一行人很是惊喜。随后,这名敌军小兵被捆绑起来放在草地隐蔽起来。

    有了敌人的联络口令,杨育才一行人行进的非常顺利,一次次巧妙地迷惑过了敌军的眼睛。经过一番艰难周折,杨育才一行人终于成功深入敌军所在团部!

    那么,杨育才到达团部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林益淳被活捉

    由于知晓敌军的暗号,杨育才一行人在敌军阵营如履平地,他们决定直接端了白虎团团部!

    而与此同时,面对前线如此紧张的战况,白虎团团部早就炸开了锅,崔昌颜、林益淳以及几名南朝鲜军官在针对如何反攻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此时他们万万没想到,我军战士们已经潜伏到了他们的眼前......

    突然,随着手榴弹的阵阵巨响,原本正在开会的作战室顿时浓烟弥漫、乱作一团,还没来得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作战室内的97名敌方军官全部被毙伤。

    而反应较快、见势不妙的崔昌颜、林益淳在慌乱之中跳窗而逃,侥幸逃命!

    仅仅用了十几分钟,杨育才小分队便成功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指挥所,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的突袭居然如此顺利,为此他内心十分感慨,战争进行了那么久,他还是第一次独自带领部队打进了敌军的老巢。

    之后,杨育才一把扯下了敌军团部象征着白虎团荣誉的白色虎头军旗,将其揣在了兜里。这面象征着白虎团战无不胜的虎头旗,就这样成为志愿军的战利品。

    那么,跳窗逃窜的崔昌颜、林益淳最终怎么样了呢?

    白虎团团部被捣毁之后,大批南朝鲜军官阵亡,余下兵力群龙无首,很快也纷纷逃窜了。崔昌颜、林益淳两人更是一直奔跑在逃窜的路上,其中,崔昌颜带着两个参谋侥幸逃脱。

    而林益淳则在仓皇逃离途中撞上了我军的穿插部队,被逮了个正着。这一次,已经气喘吁吁、分不清东西南北方向的他没有再撒开脚丫子就跑,而是乖乖高举双手当了俘虏。

    而他,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活捉的敌军最高级军官。

    这里多插一嘴,浅谈一下林益淳的昔日经历:

    青年时期,林益淳考入了陆军军官学校并与朴正熙成为好友;毕业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因为为人正直受到了很多士兵的爱戴;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表现突出,被美军授予了荣誉勋章;再后来,就在仓皇逃跑中被我军活捉,成为我军俘虏....

    被俘后,林益淳很快就被押到了俘虏集合地。

    但在审讯时,他一直不张口说话,只是一直哭。

    他心中是不服气的,用后来他自己的话说是:

    “我们吃的是罐头,打的是自动化,天上是飞机,地下是坦克;看看你们士兵,个个面黄饥瘦,除了牙齿是白的外,全身都是泥土,连人都难以辩认。你们的武器与我们相比差远啦,既无飞机,又无坦克,不讲话就是不服气!唉,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还做了你们的俘虏?”

    是啊!抗美援朝中,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悬殊,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对比级别上,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有着钢铁般的顽强意志、有着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血性铁骨、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战斗精神!

    正是凭借着这些,我志愿军成功靠着劣势装备战胜了不可一世、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这一点,美军没想明白,林益淳更没想明白!在被俘期间,心中甚是不甘的他还产生了无数次轻生的念头......但想到家中等待的老婆和孩子,他便终止了这个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志愿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下,林益淳并没有被施以非人道的待遇。后来他获释后,还回国当了10年的内政上校、写了回忆录出了书,得以安度晚年。

    小结

    作为抗美援朝的终局之战,金城战役痛痛快快地把“联合国军”金额南朝鲜打服了。而战争期间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经历战争,才知和平可贵!

    不知,林益淳获释回国后,是否会真正理解“拥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义。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最可爱的人致敬!

    单字解释: 金 城 战 役 中 韩 军 副 师 长 林 益 淳 被 俘 审 讯 时 不 服 气 还 哭 结 局 如 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