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此战是王耀武将军“得意之作”,被称为“抗战以来极精彩之役”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抗日名将王耀武,黄埔三期毕业。因对日作战的战绩颇佳,在当时军界赞誉甚高。有“宁碰阎王,不碰老王”,“三李不如一王”之说。(三李是指黄埔一期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

    王耀武在黄埔时期,便以“学生军”身份参加针对广东军阀陈炯明的“二次东征”。后又于1928年,参加以奉系张作霖为目标的“二次北伐”。

    抗战爆发后,王耀武部51师被编入俞济时74军,并参加多次抗击日军的战役。并在“上高会战”中战果斐然,此役被何应钦赞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这个评价虽带夸张成分,但纵观此战,中国军队始终控制着主动权,确实可圈可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从“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军力已大为分散,难以牢牢控制所侵占的大片国土。一方面要组织兵力继续南侵,另一方面,后方的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其“最为头痛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日军的兵力布置和集中使用已经是“捉襟见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上高会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940年,因敌后华北抗日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破袭战。焦头烂额的日军,急欲抽调位于华中前线的17、33两个师团前去“救火”。

    这下子日军34师团长大贺茂急了,因为当时敌在南昌地区的防守力量,只有34师团和驻防赣北的日军33师团。如果33师团被调往华北“维持治安”,大贺茂师团将被“孤零零”的丢在这里,面临被罗卓英十九集团军“吃掉”的危险。

    于是大贺茂建议,趁33师团还没调离,两伙日军合力进攻罗卓英部,好为将来的南昌守御“减轻压力”。都说鬼子不可一世,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其实他们也是色厉内荏,内心虚弱。

    恰好此时,日军调来20旅团补充南昌地区空虚的兵力,在该地区日军总兵力已达两个半师团,大贺茂的建议遂被批准。

    1941年3月15日,上高会战拉开帷幕。日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向十九集团军防区推进,他们对此次战役的预想还是很“美妙”的。

    以33师团为北路,20旅团为南路,大贺茂34师团为中路,目标均直指上高。日军如此部署的意图是,将70、74两个军以及十九集团军司令部合围压缩,并予以歼灭。

    日军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战役初期也进展顺利,这也助涨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3月17日,战局突变。防御33师团的70军,并未如日军预料的向南退却,而是有计划的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这就把日军33师团给“带跑偏了”。一路向西北追击的日军,反被70、72军合击,33师团无奈苦战,遭到重创。突围后丢下34师团不管,自行返回。他们认为配合34师团的任务已经完成,这种态度完全就是“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嘛!这也暴露了此役日军在协同作战中,各部之间配合极为松散。

    负责南路进攻的日军第20旅团,日子也很不好过。留守在泉港的一个大队,遭到49军的迎头痛击,被歼大半。其余的三个大队主力继续西行,意图向34师团靠拢。途中与74军李天霞部遭遇,双方苦战,李师不敌退守,王耀武急派军直属团堵截。

    敌派十余架飞机配合20旅团猛攻直属团防守阵地,甚至丧心病狂的施放毒气,直属团血战不退,后李天霞派遣两个团前来支援,最终敌20旅团仍有3000余残军突破防线,与34师团会合。

    北路已撤,南路遇阻,中路的34师团这支“孤军”成了被中国军队围歼的目标。74军余程万师、廖龄奇师,对34师团予以强烈阻击,战况激烈,阵地反复易手,时有肉搏战发生。战至24日,无法突围的34师团已陷入绝境。

    十九集团军各部协同,将34师团压缩在南北不过十里,东西不过三十里的范围内,准备一举围歼。自知无路可走的大贺茂,紧急向日11军总部求援。得到消息的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这才发现34师团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急令已撤出战场的33师团前往接应。27日,突破外围防线的33师团救兵,开始掩护34师团撤离。

    总指挥罗卓英认为中国兵力仍占优势,命令各部继续追击企图撤离的34师团残敌。74军三个师相继追上34团后卫部队,并展开猛烈攻击,到28日于官桥全歼日军600余。

    十九集团军各部继续奋勇追击,一路阻截,直到4月3日,日军逃敌退入此役之前的防线固守,自此罗卓英下令停止攻击。

    上高之战未能以优势兵力全歼34师团,确是一大遗憾。但此战中国军队始终处于带动战况进展的主动方,并对逃敌一路追击,这相比其他单纯被动防御的战役令人眼前一亮。

    而此役战果亦有所争议,罗卓英上报为歼敌1.5万余,自损2万余。接到汇报的薛岳将军直接大笔一挥,改为歼敌1.2万余上报。王耀武所部74军,因此战中表现奋勇出色,被日军切齿痛恨。

    上高战役是鼓舞中国军民士气的一场胜仗,这一点必须承认。

    单字解释: 此 战 是 王 耀 武 将 军 得 意 之 作 被 称 为 抗 战 以 来 极 精 彩 之 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