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枕戈寝甲,谈谈春秋时期吴国霸兴与灭亡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霸权迭兴。郑、齐、宋、晋、秦、楚等国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各领风骚数十年,成就春秋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

    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发挥其地缘优势,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破楚、臣越、制齐、威晋,一时间呈崛起之势,但最终却为越国所灭。

    从灭亡到勃兴,吴国的历史不过百余年,霸兴与灭亡与其谋霸战略的运用密切相关。吴国因何霸兴?因何灭亡?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

    一、吴国的初建

    周初年进行分封的时候,关于吴国的记载较为简略。吴太伯最初的落脚之地在今江苏南京、安徽当涂交界的横山一带,从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看来,吴国的地理优势有三:

    第一,吴国地处东南角,拥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中,齐、晋、吴等国家的共性就是具有地缘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不意味着国家实力强盛,而是为军事战略的制定提供沃土,也就是说,如果吴国战略得当,很可能成长为中原霸主。

    第二,初创吴国的人是周文王的伯父,一向在有贤能的名声,吴人作为他的后人容易获得周朝正统宗法观念的认同。

    也就是说,吴国在外交上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如果能处理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会成为吴国发展的强大助力。

    第三,太伯去世后,他的弟弟仲雍继承其位,仲雍改弦易辙,入乡随俗,吴人对他非常支持和拥护。

    吴国也以此作为根基走上开疆拓土的称霸之路,太伯传至十九世寿梦时,吴国更加壮大。

    吴王寿梦在位之时,楚国因受中原诸国的排挤向东加强控制,吴国因此受到楚国的挤压。

    楚庄王登位后,吴国臣服楚国,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渐渐兴盛起来。由于楚国的逼迫,吴国向西以守御为主。

    吴的核心区域在苏锡常平原,没有收到过北方的威胁,江东地区呈现作为整体区域的趋势。但吴国没有进一步采取策略使江东地区融为一体,选错了扩张方向。

    公元前584年,吴国讨伐郯。

    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吴国这一举动震动中原,并使其处于不利地位。

    郯是晋国的盟友,同时又与鲁国存在联姻,吴王寿梦因称王不臣于周导致其后方不稳。

    此时的吴国实力不足以向中原进发却选择进攻郯国,是吴国战略上的失误。

    春秋时期,楚国疆域的逐渐扩张,中原诸侯国将其视为严重威胁。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为了寻求力量将目标转向吴国。

    早前楚人申公巫臣逃奔到晋国之时就建议晋国与吴国联盟抗击楚国,于是巫臣于公元前585年出使吴国,请求晋吴联合。

    对于吴国而言,这是摆脱楚国掌控的好机会,但实际上吴国吴晋国联合后会陷入与楚的消耗战中,成为晋国制约楚国的工具,是一种战略误导。

    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吴国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多次取胜,逐渐掌握淮南群舒之地。

    二、吴国的霸兴

    有了晋国的帮助,吴国从太伯开始累积十九世的军事力量得到释放,并形成攻打楚国的强大动力。

    吴国和楚国在淮域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到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登位,吴国开始与越国争夺江南地区。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奔吴国以后,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也开始掺杂个人的复仇因素。

    伍子胥到达吴国后一再献计攻打楚国,从战术而言无可挑剔,但从战略层面来说,吴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攻打楚国上实为下策。

    因为吴国在同楚国争斗时,势必会极大消耗自身实力,吴国又不如楚国强大,即使竭尽全力将楚国打败,自身也会陷入贫困之中,况且还有越国对吴国虎视眈眈。

    公元511年,吴王采纳伍子胥的计策,全面控制淮河中下游地区,并持续向楚国腹地逼近。

    到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胜利,吴国兵锋直指楚都郢城,楚昭王仓皇出逃,伍子胥大仇得报。

    连年针对楚国大量消耗吴国的人力财力,同时使对国际局势的把握也有所减弱。

    三、吴国的灭亡

    众所周知,“久暴师于外”是用兵时最为忌讳的,几乎空国远征的吴军却长期在楚地滞留。

    公元前497年,勾践继承越王王位,此时吴国的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次年,吴国欲趁越国新君刚立,政权不稳之时偷袭,不料因轻敌败走,吴王阖闾重伤不治而亡。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困越于会稽山,本应一鼓作气消灭越国,但夫差在越国谋臣的持续误导下放过越国。

    三年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养精蓄锐,发展军事,越国的领土基本恢复到站前规模,为越国消灭吴国埋下了伏笔。

    早在吴王寿梦之时,吴国的疆域已经到达郯。到吴王夫差时,吴国开始谋划北上争霸的行动。根据当时的地理条件和国际局势,吴国想要北上与齐、晋争霸,必须先征服鲁国。

    从公元前489年到公元前486年,吴国与鲁国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487年,齐悼公本想与吴国联合攻打鲁国,后来反悔,夫差很愤怒,决定与鲁国联合攻打齐国。

    相对北方诸侯,吴国在地理上有特别之处,即“以船为车”。作为交通工具,船的运能更大,成本也较低,但须有合适的水道。

    吴国为了输送兵力挖掘了不少水路,使其船只能够直达中原。从这次吴王夫差挥军北上到身死国灭,子贡的战略误导是重要原因。

    当时鲁国危难,子贡受孔子之命解危,先说服田常放弃攻打鲁国转而讨伐吴国,又说服吴国伐齐救鲁,再说服越国与吴国联合攻打齐国。

    同时子贡又提醒晋国做好防范,吴国战胜齐国后一定会对晋国出兵,事情按照子贡的预期发展。

    齐国在众多国家的围攻下战败,夫差又向晋国伐齐挑战,不料越国乘机攻入吴都。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疆土被越、楚、鲁、宋瓜分。

    四、吴国霸兴与灭亡的启示

    第一,分清敌友,准确评估安全环境。通过对周边势力综合情况的把握,看清互相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准确评估安全环境的关键所在。

    对吴国来说,越、楚、晋、鲁、齐能对其产生大的影响。吴国是姬姓诸侯之一,处于以姬姓周王室为正统的春秋格局中,晋、鲁、吴是同姓,可视为天然盟友。

    楚国的势力虽然不再扩张,但其与吴国相距甚远,虽然能对吴国产生威胁,但不至于危及到吴国的生存发展。

    越国与吴国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两国是邻国,世世代代都是敌人。

    吴国渐渐强大以后,越国被迫退让,对越国来说,吴国是其生存的最大威胁,同时越国的存在也是吴国生存发展的阻碍。

    但是吴国也对越国的威胁性一直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导致最终反而被越国消灭。

    公元前494年吴越之战本来是灭越良机,伍子胥认识到这一点,向夫差详述吴越之间不可共存的关系,劝他趁机除掉越国。

    但夫差被眼前利益迷惑,在越王向其臣服后认为越国已不具威胁。等到越王回国,伍子胥再次提醒夫差勾践的野心,但夫差始终不听。

    第二,谨防误导,妥善处理诸国关系。谋霸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战略思维,洞察并谨防各种势力的误导,清楚地判断当前战局,作出最适合的决策。

    吴国的兴亡与三次误导事件密切相关,一是吴王寿梦被晋国误导。寿梦听信晋国之言与其联合,成为晋国讨伐楚国的工具,从吴楚交恶到吴国灭亡,两国交战多达20余次。

    漫长的吴楚之争大量消耗吴国国力,使吴国无暇分心顾及后方,导致吴军远征之时遭到越国的侵袭。

    第二次是吴王夫差被越国误导,越国在夫椒之战中失败,通过卑身侍吴的方式迷惑夫差,使夫差对越国放松警惕。

    在吴国,勾践为了给夫差治病甚至亲尝其便,因此夫差对勾践的忠诚再无怀疑,最终将其放归越国。

    然而勾践忍受这一切屈辱都是为了“抱怨复仇,破吴灭敌”,积蓄力量消灭吴国。

    第三次,夫差被子贡误导,重蹈空国覆辙,使越国乘虚而入,此次再无翻身机会。

    相比之下,秦穆公进攻中原未成即转向后方建设,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谋霸者必须独具慧眼,从国家实际出发制定适合的战略,吴国首先应将注意力放在越国身上。

    结语

    在战事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立足并非易事,许多诸侯国不断经历起落,吴国也是其中之一。

    吴国本身具有天然的地缘、血缘优势,如果制定合适的战略,在春秋时期称霸中原不是难事,然而吴国却在一次次战略失误的累积中走向灭亡。

    概而论之,吴国灭亡在于统治者没有认清当前战局,忽略了越国的威胁性,导致国家空虚之时多次受到袭击,一蹶不振,终为越所灭。

    参考文献:《吴越春秋》《史记》

    单字解释: 枕 戈 寝 甲 谈 谈 春 秋 时 期 吴 国 霸 兴 与 灭 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