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西路军将领回忆讨饭回延安,王树声长相太凶,出去讨饭都是我上前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西路军将领回忆讨饭回延安,王树声长相太凶,出去讨饭都是我上前

    “老乡,行行好,给碗饭吃,我们已经饿得走不动路了。”

    1937年3月下旬,王树声拖着疲惫的身躯,拄着一根树枝,来到祁连山下一个小村庄,在一个老乡家门前轻声喊道。

    喊了很久,老乡也没有开门。其实,在他距离还有几十米的时候,老乡已经看到了他,随即关上了房门,将他拒之门外。

    身为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的王树声为何流落到了讨饭的地步,老乡为何要躲避他?后来他如何度过难关的?

    1936年10月,西路军宣布成立,它由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主要是四方面军)主力组成,目的是西渡黄河作战,完成打通远方的神圣使命。

    在河西走廊,西路军遭到了数万马家军的疯狂阻击,损失惨重。

    红军作战勇敢,战斗力超强;但是在河西走廊却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马家军凶悍,有地利之便。

    河西走廊是马家军的地盘,他们不许外部武装踏进半步。马家军主要以骑兵为主,在一马平川的河西走廊上打仗得心应手。其士兵都是亡命之徒,打起仗来就玩命。

    而西路军主要是步兵,习惯了利用山川河流打游击战,河西走廊让他们难以适应。更重要的是,西路军装备低劣,严重缺乏武器弹药。

    其次,数量上,敌众我寡。

    别看西路军总兵力21000人,其实准军事人员只有1.2万人,非战斗人员多达9000人;而盘踞在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有正规军3万余人。如果加上青海和河西反动民团,敌人的总兵力超过12万,双方兵力对比太悬殊了。

    还有,西路军也不占据人和。由于马家军对红军长期进行妖魔化宣传,当地群众受蒙蔽,对共产党有误解,他们根本不敢接近红军。

    天时方面,蒋介石对中国的控制力极大增强。中原大战之后,晋系军阀阎锡山被收拾服服帖帖,西北军的冯玉祥没有了兵权。

    东北的张学良已经宣布易职,广东军阀余汉谋效忠蒋介石,湖南军阀唐生智、程潜也宣布拥蒋。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1936年6月发动两广事变,被蒋介石击败。这时候,蒋介石走上人生巅峰,势力如日中天。

    在西路军和马家军作战的时候,国民党全力支持,不但给了足够的军饷和武器,还派飞机到河西走廊助战。

    如此一来,西路军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王树声将军,也是西路军的一名将领,而且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西路军组建之后,成立了一个军政委员会,王树声也在这个委员会中,还是副总指挥。

    1905年出生的王树声大将,是湖北麻城人,他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也算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拥有40多亩土地,家里还有十多间房,应该算是地主成分。

    如此优越的条件,让王树声得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要是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没准他也会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学者。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后来王树声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先后离开人世,家道中落。

    王树声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如果不是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王树声的一生也许就在平淡中度过。

    1926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席卷了湖北,王树声和很多亲人都满怀热情地加入其中。比如开国上将王宏坤,就是王树声的堂弟。

    王树声参加革命的态度十分坚决,曾经亲手除掉反农民运动的舅公。

    1927年11月,王树声率领家乡的赤卫队参加了潘忠汝、吴光浩的黄麻起义,之后参加了红军。

    黄麻起义走出了25名开国将军,包括2名大将,王树声是其中之一。

    古人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能成为大将者寥寥无几,很多人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包括黄麻起义的三位主要领导人。

    王树声前进的路上也充满艰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艰难的日子,莫过于西路军兵败之后。

    前面说过,西路军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无法抵挡马家军的疯狂进攻。

    从1936年冬天到1937年春天,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这支两万多人的红军部队,经历了大大小小80多场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3000余名官兵。包括徐向前和陈昌浩在内的部分西路军将士,都是一路乞讨回到延安的。

    副总指挥王树声,也是这样过来的。

    1937年3月13日,如血的残阳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红石窝的小山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会上,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陈昌浩和徐向前离队,到延安汇报情况。其余的将士,分成三个支队继续跟敌人周旋。

    王树声、朱良才率领的右支队500余人,到左翼大山打游击。说是打游击,其实只能是躲避敌人追捕,因为他们早已经弹尽粮绝。因此,他们很快也被打散。

    王树声和杜义德这支队伍的命运如何?

    部队分散后,王、杜带领大家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昼伏夜出,与马家军周旋。

    由于没有粮食,大家又饿又渴,头晕眼黑,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就在他们举步维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善良的老大爷,他拿出珍藏的小米熬汤给大家充饥,这才让大家浑身又充满力量。就在他们感到庆幸的时候,对面山坡上出现了十几个穿着皮衣的汉子,一边向他们开枪,一边叫喊道:

    “红军战士们,你们把枪放下!”“快缴枪,不然,别想活着走出去!”

    王树声大惊,以为遇到了马家军,但是仔细分析后,他很快镇定下来。如果是马家军,那就不只是要枪,还要性命了。由此可见,这些人是“土匪”。

    事实证明,王树声的判断是正确的。来者不是马家军,而是当地的裕固族武装。子弹都没有了,要枪也没有多大用;再说,不交枪的话,对方是不会答应的。因此,王树声带头掏出手枪,放到地上,对那些人喊道:“枪放这里了,过来拿吧。”

    对方见红军有诚意,放下了手中的枪。王树声也不敢久留,对大家一使眼色,同志们顺着山坡滑雪而下。

    坡下,是湍急的水流,难以渡过。大家望着滚滚江水,作了难。这时候,那些裕固族武装也滑了下来,口里高喊着:“你们把身上带的盘缠留下再走。”

    如果他们追过来,还指不定发生什么事,毕竟他们带着枪,而王树声他们大多赤手空拳,失去了自卫能力。

    就在这时候,有个战士叫了起来,指着不远处说:“看,那是什么?”原来,不远处的水沟上,横着一条铁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大家攀着铁索,顺利过了水沟,那些裕固族武装人员,也不再追赶。

    走了一段路之后,不见追兵,大家这才停下脚步,在路边休息。这时候他们只剩下了10个人,其中两位还是伤员,再也走不动了。

    王树声含着眼泪,把两名行动不便的伤员隐蔽好,剩下的8个人被他分成两个小组,分路向东走去。

    这两路,一路四个人。

    王树声、杜义德、营长谭云保和一个通讯员为一路,作战科长李新国、通讯员曹丕堂、秦传山、周德玖是另一路。他们分别后,当天深夜又发生了意外。

    当天晚上,他们在路边的简易旅店休息,果然外面响起嘈杂的脚步声。这是又一伙武装人员,专门打家劫舍的。

    他们用枪指着王树声他们,大声喊道:“识相点,留下买路钱,不然的话,让你们吃枪子!”

    王树声小声对大家说:“钱财是身外之物,过了这一关再说。”大家一听觉得有理,把金戒指之类的东西都掏出来,交给了土匪。

    土匪们得到了宝贝,觉得王树声他们没有了油水,就让他们上路。

    这一来,虽然没有了危险,但也只好当起乞丐,每到一个村子,就放下自尊,到村子里讨饭。

    当地的老百姓是善良的,只要有一点吃的,都会拿出来施舍给乞丐,他们觉得大家都是受苦人,帮助乞丐是行好积德。

    既然如此,王树声讨饭的时候,乡亲们为何要让他吃闭门羹?

    骑兵师长杜义德回忆说,那是因为乡亲们觉得,王树声长相太凶,大家以为他是坏人,怕招来麻烦,这才将其拒之门外。

    王树声自己却莫名其妙,对杜义德说:“为什么你去讨饭,人家都能开门,对我却另眼相待?”

    杜义德一听,大笑不已,对王树声说:“军长啊,那是因为你像门神一样,大伙害怕你。”

    王树声一听,想想也是,于是就低着头跟在杜义德后面,始终默不作声。

    他们就这样,一路乞讨,奔向延安。

    后来二人在渡河的时候也失散了,杜义德遇到了总部为援救西路军组建的“援西军”;而王树声等与敌遭遇,又经历了很多磨难才回到延安。

    杜义德关于王树声将军面相凶悍的描述似乎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毫无依据。

    无独有偶,开国中将钱钧也持“相同观点”。钱钧回忆说,红军时期,自己初见王树声还就被他的“凶相”给吓到了。当时王树声坐在一块石头上,袒胸露臂,正忙着在衣服上寻找虱子。只见他虎背熊腰,胸脯上还长着毛,肌肉发达,满脸疙瘩,双唇微微前突,目光犀利,好像张飞再世,又如典韦重生。

    钱钧也是暴脾气,延安时曾用鞋子抽打张国焘。连他这样的悍将都说王树声长得凶,村里的群众就更甭说了。

    相由心生,王树声嫉恶如仇,要不然也不会把舅公给枪毙了。

    王树声领兵打仗的时候,也很严厉,红军时期,33团听错了地名掉队了,王树声不由分说就要撤团政委胡奇才的职。

    堂弟王宏坤听说了,急忙打电话求情。王树声六亲不认,还是将胡撤职。

    慈不掌兵,正因为王树声“凶”,带出的部队才所向披靡。

    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王树声也有“慈”的一面。

    1946年年底,鄂西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积劳成疾,中央命令他到山东解放区治病。

    这天,王树声和副司令员刘昌毅等人做好交接工作,带上两名警卫员上路。

    临行前,刘昌毅、罗厚福、张才千等几位副司令员前来送行,部分战士闻讯后也来和首长告别,

    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士,王树声动情地对刘昌毅说:“一定要把兄弟们带好。”

    刘昌毅连连点头说:“我会记住您的话,司令员安心养病就是。”是了,我一定不负重托。”

    听到这,王树声忽然情绪失控,他拉住刘昌毅的手哽咽着说:“我对不住同志们。”

    一句话可以看出,王树声是有情有义的人,外表冷内心热。

    在光山县过小潢河的时候,王树声派出三连担任后卫。

    后来,主力全部过了小潢河,王树声站在渡口不走,一直等到,三连战士全部过了小潢河,他放心地离去。

    王树声这样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贯的。他有句口头禅:绝不随便丢下一个士兵。即便去解放区养病,他仍然心系鄂西北的战友们。

    王树声痊愈的时候,恰好经过许世友部队的驻地。许世友和王树声将军都是红四的将领,许世友始终是王树声的下级。听说王树声去晋察冀养病路过山东,他急忙前去迎接。久别重逢,二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二人一边吃饭喝酒,一边促膝长谈,回忆峥嵘岁月。

    最后,许世友说:“老首长,你干脆留在山东得了。”

    王树声一听,腾地站了起来,对许世友说:“这怎么可以,那里的兄弟们我不能不管。”

    许世友见王树声生气,赶紧岔开了话题。

    见许世友不再提起这事,王树声也缓和了语气说:“兄弟,你的好意我领了。大别山虽然艰苦,我还是要回去,那里有我一手带出来的兄弟们,舍不得啊。”

    1947年8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吹响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号角。在医院养病的王树声闻讯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睡卧不宁,食不甘味,决定提前出院。

    他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大别山是我的故乡,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经过慎重考虑,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批准了王树声的请求。

    1947年中秋,阖家团圆时,王树声却告别妻子,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1974年1月,王树声将军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去医院看望他。王树声谦虚地说:“总理,我这一生啊,对革命无功,则是有过”。

    周总理说:“树声同志,党中央、毛主席是了解你的,你是一个好同志!战争年代,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长征途中的英勇战士……你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听了周总理的话,王树声安详地闭上眼睛。

    这位为新中国诞生付出了毕生精力的将军与世长辞,享年69岁。

    单字解释: 西 路 军 将 领 回 忆 讨 饭 回 延 安 王 树 声 长 相 太 凶 出 去 讨 饭 都 是 我 上 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