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1年杜月笙病逝,弥留之际:丧事从简,但一定要买最好的棺材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

    民国时期上海有“三大亨”,分别是长袖善舞的杜月笙、视财如命的黄金荣和能打善斗张啸林,这三个人在当时可谓是权势滔天,尤其是杜月笙在当时被称为“上海滩教父”,从一个乡下穷小子变成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杜月笙的一生让很多人啧啧称奇。

    这样一位大佬,于1951年7月在香港病情恶化,经医生诊断为中风偏瘫,除神志清醒外,身体已经油尽灯枯,需要有人长期护理并入院治疗。

    然而奇怪的是,杜月笙并没有接受入院治疗,而是对家人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并且在精神状态回光返照之后,就集中心力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在丧事的操办上,他交代自己的子女尽量一切从简,衣服就穿长袍马褂,和素日来的打扮一样,唯独要求子女给他买一副好棺材。

    叱咤风云了一辈子的杜月笙要求丧事一切从简?在丧事操办和丧服都要求不要出风头的同时,为何独独要求要有一副好棺材?在他死后,他的遗体有没有得偿所愿落叶归根?

    接下来请一起来走近杜月笙的一生。

    【从乡下穷小子变成“上海滩教父”】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1888年出生江苏省川沙厅高桥(即现在上海浦东新区),杜月笙的出身是十分贫寒的,在他年幼时期母亲便去世了,5岁的时候父亲也过世,后由舅父抚养长大。

    由于家境贫寒,杜月笙一直都没有读过什么书,算得上是个文盲,舅父对他也疏于管教,致使他少年时期一直都是一个街头混混,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又沾染上了赌博,被亲戚们嫌弃,互相推诿。

    杜月笙十四岁的时候来到了上海,在同乡的水果店做杂工,没有亲戚朋友依靠,刚到上海的杜月笙处处遭受欺辱,店里的脏活累活都给他干,甚至还要给老板刷马桶、倒夜壶。

    但这时的杜月笙已没有了当初在乡下时的锋芒毕露,他忍辱负重且机灵能干,善于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

    他发现水果店里每天都会有很多烂梨被扔掉,就灵机一动想着变废为宝,把其中没有烂的部分挑出来切成小块,在路边摊零卖,结果收获了很不错的反响,减少了老板的损失的同时还练就了一手削水果的好手艺。

    老板看到杜月笙如此能干,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不再只让他做打杂的事情,而是开始让他和客户打交道,负责到码头上去进货。通过这些锻炼,杜月笙自己逐渐摸索出了一门生意的完整流程,他触类旁通,长袖善舞的能力为他之后在上海黑白两道通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杜月笙赌博的恶习并没有戒掉,后来甚至挪用店里的公款,被水果店的老板发现后开除。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在上海小有名气,他为人仗义,朋友遍天下,一次帮朋友讨要工资的过程中遇见了当时的上海“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看清形势,顺势想要加入黄金荣手下的“青帮”,黄金荣看他做事麻利又仗义便也同意了。

    做了很多年混混的杜月笙在青帮可谓是如鱼得水,他靠着自己缜密的心思在青帮的地位扶摇直上,飞黄腾达。他精于算计,不仅在经济界布置了自己的关系网,还在军政界都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最后连黄金荣都与他平起平坐起来。

    彼时的月笙已初显“上海滩教父”之风,因为他办事牢靠,手下的兄弟都十分信任他,凭借自身在赌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将黄金荣的赌场经营的有声有色,自己也从赌瘾中脱身。

    【交情遍上海:有事就找杜先生】

    杜月笙年纪轻轻便成为上海巨擘,跟他长袖善舞是脱不开关系的,当时的大上海,人人都夸杜月笙会做人,比较为人称道便是他和戴笠的结拜。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戴笠早年年并不起眼,在上海滩靠赌博为生。有一次,他在杜月笙名下的赌场里出老千被看场子的人抓到,快要挨揍的时候大喊着要见久负盛名的杜月笙。

    杜月笙来了之后见到戴笠说:“我可以让人不打你,但你得亮亮你的真本事!”

    戴笠闻言丝毫不慌,拿起骰子狂炫了一段赌技,惹得周围的众人都纷纷叫好。

    杜月笙也很欣赏戴笠的赌技,但他更看重戴笠在众目睽睽仍然临危不乱的素质,他认为拥有这份镇定自若的态度,人物将来必定不是池中物,觉得戴笠未来必成大器,随即让手下不要再找戴笠的麻烦,并邀请戴笠到杜公馆赴宴。

    杜月笙看人精准狠辣,不久后便和戴笠结拜为异姓兄弟。后来戴笠报考黄埔军校,也是杜月笙出面,求黄金荣给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写了推荐信,这才有戴笠之后的飞黄腾达。

    杜月笙为人仗义疏财,在当时的旧上海,“有事找杜先生”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杜月笙对于有求于他的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他都一概不拒绝,而且都能帮人做好。

    当时国情混乱,有许多人物都到上海避难,有一位来自福建督军的一位姓杨的秘书长,刚到上海,用来养老的六大箱财宝就被偷了,他初到上海,没有人脉,也不知道该如何查起,正要自认倒霉的时候有人告诉他:杜先生肯定有办法!

    这位杨秘书长之前有杜月笙并没有什么交情,加之他是来上海养老的,如今手里也无实权了,他不觉得杜月笙会帮助他这样的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死马当活马医了。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杜月笙,杜月笙立马便告诉他这是小事,让他放心。之后杜月笙发话,道上的兄弟就开始打听,财宝很快就被找到了。

    一句话,那小偷就把偷走的财宝送了回来,在上海没有人敢不给杜月笙面子。

    杨某财宝失而复得,激动的喜极而泣,立刻就要拿出四千大洋送给杜月笙作为谢礼。杜月笙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说:“我知你是好意,但我并不缺钱,你实在要谢我,以后就认我当兄弟吧!”

    杜月笙并不只结交达官显贵,他深知自己也是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对社会底层的人民也一直都存有一份爱护的心理。

    上海的冬天很冷,是疟疾高发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杜月笙就会派人到药店购买大量疟疾药,在浦东挨家挨户地发放,帮助穷人熬过去。因此,虽然在外人看来杜月笙混的是“黑道”,但却十分得上海人民的爱戴。

    但杜月笙身边的人却十分不解,他们告诉杜月笙:“帮着这些穷人有什么用?还不如多认识一些达官贵人,那才是真正有帮助的。”

    杜月笙听到后怒斥:“屁!老子当年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先不说做人不能忘本,你敢说他们中间,不会再出一个杜月笙?将来老子要落魄了,还指望新杜月笙能给我施舍一碗粥呢!”

    杜月笙的这份高瞻远瞩,让他在当时的上海牢牢地坐稳第一把交椅。

    【坚定的抗日:为民族大义捐钱捐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首当其冲,淞沪会战整整打了三个月,当时的许多上海人不管有钱没钱都跑出去了,但杜月笙不仅没有逃跑,还积极捐钱捐物,坚定地抗日。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当时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军队物资都十分紧张,预算严重不足,面对日军的空袭威胁几乎没有应对能力。

    就在这种情况下,杜月笙向国民党捐赠了第一架军用飞机,同时它不仅自己捐,还发动自己能够动用的关系,号召整个上海团结抗日。

    就这样,由杜先生牵头,通过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国民党的空军组被很快地建立起来。

    上海沦陷后,日军占领了上海港口,想要海军顺流而下一路打到南京,杜月笙发现日军的企图后,将自己旗下的轮船公司造的多艘大船,开到到日军必经的水路上凿沉了,用自己的损失来抵挡日军的深入。

    国难当头,杜月笙这个“黑帮老大”扛起了上海抗日救亡的大旗。在淞沪会战中,他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一职,自己出钱出物资,成立了多支专业的医疗救援队和野战医院,为战争中受伤的中国军民提供宝贵的救助。

    据后来人统计,有杜月笙领导的医疗工作队,在淞沪会战期间,共救助了四十多万抗日受伤军民。

    除此之外,杜月笙还联合当时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的戴笠成立了一支“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参加游击抗战,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青帮帮会成员和工人前来参加,配合正面战场的正规军进行抗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杜月笙在抗日战争中出钱出力多,以至于他在解放后到了香港,除别人大量的欠款借条外,家产已经被花得差不多了。

    【客死香港:遥望故土盼回归】

    解放后,杜月笙到了香港,这里湿热的环境对他的身体很不利,没多久他便犯了哮喘病,并且病的越来越严重,在得知医生的诊断结果后,他开始着手分配家产,曾经浩如烟海的家财最后竟只剩区区10万美金。

    但杜月笙却有整整一保险箱的借条,他早年乐善好施,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这些借条都是他实打实借出去的真金白银,若是能够要回,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杜月笙把这些借条全部都给烧了,并嘱咐子女和家人不能去要债。

    就在众人都十分不解的时候,杜月笙发话了:“懂得感恩的人,即使没有这些借条,他们也会把杜家永远放在心里,不懂感恩的人,你们去要债,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

    杜月笙为人的智慧在这一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所说:借出去的看似是钱,实际是交情。

    杜月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枭雄,原因不外如此。

    关于丧事操办,杜月笙要求一切从简,他告诉家人:“顶要紧的是要记得我们正在落难,凡事切记招摇,免得给别人批评。所以不论开吊、出殡,绝对不许再摆什么场面,你们要是不听我这个话,那就不是爱我,反倒是在害我了。”

    缓了口气,他克服身体上的病痛,颤颤又说到:“不过有一件要多用两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这并不是我要死出风头,一定要买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活着的时候我因为气喘毛病到不了,死了我还是要葬到上海去的。”

    在油尽灯枯之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了一辈子的大人物思念的还是大陆的故乡,希望家人给自己备一口好棺材,也是想让自己的尸骨将来能够运回上海安葬。

    1951年8月16日下午十六时五十分,在家人的一片悲痛声中,杜月笙缓缓闭上了双眼,阖然长逝,终年六十四岁。

    枭雄迟暮,总让人痛心不已。

    尽管杜月笙有意丧事从简,但他影响力巨大,信徒众多,其家人和朋友还是希望能够为他风光大葬。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得到了当时很多人认可。

    葬礼上不仅花大价钱打造了一口价值一万五千元港币的楠木棺材,还置有三队仪仗,殿之以大型花牌十余架,装载画圈的卡车七辆,中西乐队十对,并有扎满松枝的灵车。

    事后据统计,杜月笙的丧仪开销足足有十万元,而这一切对长眠于棺木中的杜月笙来说,已无从知晓了。

    1952年11月25日,蒋介石下令将杜月笙的灵柩,从香港运到台湾安顿在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麓之西。杜月笙到底没能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但他的墓碑朝着西南方向对着上海遥遥相望,仿佛在倾诉对故土的思念。

    从一个贫寒少年到上海滩大佬,杜月笙的一生一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他创造的传奇故事也会在这个世纪被继续传颂。

    单字解释: 年 杜 月 笙 病 逝 弥 留 之 际 丧 事 从 简 但 一 定 要 买 最 好 的 棺 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