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陈中柱:身中6枪壮烈牺牲,妻子带女儿闯敌营要回头颅,终生未嫁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2016年初秋,江苏盐城的烈士陵园里,大雨滂沱。一位百岁老人站在墓前,泪流满面,坟里,躺着她已故去65年的丈夫。

    来悼念亡夫的百岁老人叫王志芳,她的丈夫是抗日名将陈中柱。

    时间回到1941年的盛夏,陈中柱遭到日军重兵围堵,被机枪扫射,身中6弹,倒在荒野,不幸遇难,连头颅都被日军砍下拿走,用以邀功请赏。

    事发第2天,怀有7个月身孕的王志芳,拉着6岁女儿陈璞的手,带着一位卫兵,勇闯江苏泰州的日军老巢,对着正坐在太师椅上的南部襄吉说:“我是王志芳,陈中柱之妻,来要回我丈夫的头颅。”

    这一幕,被完整记录于1941年的《苏州日报》中,穿越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见证了一对伉俪的爱情往事,以及他们间迸发出的伟大家国情怀。

    陈中柱王志芳

    乱世中相遇

    1927年,白色恐怖蔓延全国,众多共产党和无党派人士惨遭杀害,国民党内部对此情形,也各执一方,这时的国民党,已与2年前孙中山先生还在时的国民党,相去甚远。

    当时,正在风云际会的上海参加革命活动的陈中柱,因此被迫逃离,投奔南京的堂兄陈独真。

    陈独真时任国民党内部的警察长,在他的帮助下,年仅21岁的陈中柱,进入江苏警校读书。

    在校2年,表现出众,陈中柱因此被编入黄埔军校第6期学员阵列,1931年,陈中柱毕业,分配到国立中央大学当教员,且暂住在友人家,认识了同辈的王志芳。

    两人年龄相仿,平时共同话题多些,经过一段时间相处,陈中柱了解到,与自己出身贫苦农村不同,王志芳出生在官宦人家。

    但优渥的家庭环境,并没能给她带来多少温馨体验,她早年丧母,父亲再娶,继母对她十分冷淡,甚至经常用言语讥讽她,可父亲却对她遭受的委屈,不管不顾。

    心寒之下,王志芳躲到了姑妈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正值青春岁月,王志芳的忧愁与坚强,以及知识赋予她的才华,让陈中柱大为欣赏,那时的他们,仿佛一见到彼此,就不用去理会动乱的世事。

    她听他讲革命思想,支持他的理想包袱,他则静静听她唱歌弹琴,两人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一起待多久都不嫌腻。

    名为爱情的情愫,悄悄在两人间滋生,逐渐生根发芽。

    1932年,在各方支持下,王志芳与陈中柱在南京喜结连理,正式迈入婚姻的殿堂。

    2年后,他们诞下了大女儿陈璞,在南京过了一段不算安稳,但家人间相互守望与陪伴的日子。

    但在那个颠沛流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对有保家卫国志向的军人陈中柱来说,动荡是必然,王志芳毫无怨言,一心跟随丈夫四处为革命奔走。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以北,靠近宛平城的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后向宛平城展开猛烈攻击,试图占据通往北平的唯一通道,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民族危亡之际,陈中柱被委以战地特种工作团少将团长,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中的众多战役,被迫与敌后的妻子和孩子分隔异地。

    前线告急,信件中断,为躲避战乱,王志芳只能孤身带着女儿从武汉逃往重庆。

    重庆沦陷前夕,王志芳得知了丈夫获得调往重庆的任命,写信支持丈夫到重庆汇合。

    然而,陈中柱却回复:“国家危难,黄埔生必留前方,抗击日寇。”

    虽心有不甘,可国家安危高于个人安危,王志芳接受了与丈夫相隔异地的现实。

    谁知,不久后传来的消息,却令她顿感心碎。

    误以为爱人离去

    1938年初春,积极投入到全面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陈中柱,奔走于津浦铁路沿线,呼吁沿路学生、工农加入抗日队伍,并高举“一致对外”旗帜。

    王志芳因此彻底失去了丈夫的消息,三四月的徐州,依然寒冷,可比天气更寒冷的是,激战之后,无数战士离开了人间。

    5月初夏,徐州会战结束不久,前线传来电报,王志芳得知丈夫带领的部队,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伤亡惨重,她焦急地等待着丈夫的消息,深怕他受伤。

    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陈将军已在战场牺牲”的消息。

    霎时,年仅24岁的王志芳感到天旋地转,她不相信丈夫会这样离开自己,看着3岁大的女儿,和只有几个月大的儿子,王志芳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要去找中柱”。

    但此时的中国,日军无孔不入,淞沪陷落,南京失守,为抵达丈夫最后出现的江苏泰州,王志芳不得不带着女儿和儿子,先飞往越南再飞到香港,途径上海,这才抵达泰州。

    一路舟车劳顿,几个月大的小儿子不幸身染重病,王志芳找不到医院救治,只能无力地看着病魔蚕食儿子的性命,直至年幼的婴孩,在自己怀中,失去了气息。

    王志芳悲痛欲绝,奈何当时的情况,不能把更多时间留给眼泪,生者还要前行。

    吞下痛楚,王志芳牵起女儿的手,继续朝丈夫所在的方向前进。

    辗转之下,她和女儿终于抵达江苏泰州,并听到另外一些战士说,陈中柱所在队伍被敌军冲散,他失踪了,不过,没有人目击他确实身亡。

    “没消息,或许就是好消息”,怀揣着这份信念,3个月后,王志芳终于等到了跟陈中柱的团聚。

    他们在泰州紧紧相拥,王志芳这才知道,原来在队伍被冲散后,陈中柱得到当地乡亲庇护,在乡野生活,与主要部队失去联系。

    几个月以来,他一边在敌后打游击,一边尝试联系大部队。

    1938年年底,经过陈中柱的不懈努力,终于跟第四游击区指挥官李明扬取得了联系。

    在得知陈中柱并未殉国后,李明扬欣喜地任命他为鲁苏皖边区第四游击纵队少将司令,并告诉他,妻子和孩子正在敌后等他,陈中柱这才与妻女团聚。

    可亲人相聚的温情还没没持续多久,陈中柱就得知了小儿子不幸离世的消息,在沙场上四处征战的铁血男儿,红了眼眶,他都没怎么抱过那个小生命,更来不及听他叫一声爸爸。

    陈中柱的丧子境遇,也是那个时代下无数人的写照。

    短暂相聚,漫长分离,在享受家人团聚的片刻温情后,陈中柱又赶往徐州,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日军进攻徐州《朝日新闻》报纸

    1939年初,陈中柱将妻女接到徐州,并决定带着她们一起,转移泰州与李明扬汇合。

    路过盱眙,四纵迎面碰上了时任国民党苏鲁战区副总司令的韩德勤。

    一场危机,暗流涌动。

    韩德勤

    夫妻共同为国

    自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向习惯奢靡作风、不思进取的韩德勤,消极抗日,甚至产生了亲日的念头。

    他处处限制李明扬的抗日行为,并极力通过拉拢李明扬手下得力干将陈中柱,迫使李明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而,陈中柱却完全不赞同韩德勤行苟且之事,他认为决不能背叛祖国。

    见陈中柱不肯就范,韩德勤将四纵扣留了整整3天,还断了士兵们的粮草,大家饿得只能去河里抓虾吃,尽管如此,陈中柱态度依然坚决,韩德勤最终无奈放行四纵,陈中柱这才得以和李明扬汇合。

    但当时参加抗日游击队的人鱼龙混杂,大部分纵队总司令都有过“占山称霸王”的历史,像陈中柱这种受过正规教育出身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于是,前线游击队里,能跟在日德留学出身的李明扬相互交流的人,也只有陈中柱。

    而且,陈中柱治军严谨,还创立《战地新闻》等报纸,进行思想宣传,四纵因此变得根红苗正,人人积极抗日。

    对此,李明扬十分赞赏,多年后,当他出席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仍对身边人提及陈中柱,可惜地称“爱国若中柱者,去世过早”。

    那时的陈中柱,作为国民党将领,拿到的俸禄并不少,但他跟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依然保持简朴作风,除日常开销外,工资大部分投入到了宣传抗日爱国的工作中。

    他四处演讲,走上街头、走入学校,办话剧,支持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王志芳见丈夫如此,毅然选择支持丈夫。

    王志芳长相俊美,受过教育,识字,可以演出,便参演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在舞台上高喊台词:“共产党和国民党站在一条线上,抗战高于一切,枪口一致对外。”

    夫妻间最大的默契大抵如此——当我身处淤泥之中,看不惯周遭的乌烟瘴气时,你懂我,并愿跟我站在一起,共同爱国。

    陈中柱夫妇做的一切,得到了李明扬和百姓的支持与认可。

    但亲日派的李长江,却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削弱李明扬等“亲共抗日派”的势利,李长江几次拉拢陈中柱,均被陈中柱决绝拒绝。

    李长江

    见收纳陈中柱无望,李长江跟韩德勤狼狈为奸,又打起了新主意。

    1940年,新四军东进郭村进行修整,李长江与韩德勤决定趁机袭击新四军,他们知道,这支新四军的领头人正是有着“陈爽子”之称的陈毅,陈毅不但为人爽朗,且杀人很爽,所到之处,战功赫赫。

    为了消耗抗日有生力量,李长江和韩德勤密谋,趁着李明扬不在,让陈中柱去伏击新四军,两方遭遇,不论胜负,必定要损耗大量兵力,四纵的势利可被削弱。

    不想将枪口对准自己人的陈中柱,犹豫不决,但迫于军令,只能厚着头皮硬上,结果,四纵刚进入郭村,就遭到了新四军的伏击,陈中柱和四纵800士兵当即被俘。

    彼时,陈毅原本准备带领新四军继续进攻泰州,但当他发现被俘虏的竟是一贯抗日的陈中柱时,放弃了原有计划,他专门来到软禁陈中柱的房间说道:“老兄,一笔写不出两个‘陈’,我们应该一致对外啊。”

    随后,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达几小时的深谈,谈话内容不得而知,只是第二天,陈毅便将陈中柱和四纵的800俘虏全部释放。

    据王志芳回忆,新四军的做法令陈中柱大为触动,他的思想转变极大,并对王志芳说:“陈毅远见卓识,深明大义,令吾钦佩,以后再不将枪口对向吾之同胞。”

    几天后的深夜,新四军在前线抗战,陈中柱悄悄托人给他们送去鞋子、棉衣等抗战物资,二陈间的革命感情悄然建立。

    不久后,韩德勤派陈中柱围攻新四军,陈中柱表面答应,带队出兵,在战场上却上演“临阵倒戈”的大戏,效仿武王伐纣,将火力对准韩德勤。

    在四纵和新四军的秘密联手下,新四军完成了著名的“黄桥大捷”。

    然而,一场输死较量,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黄桥大捷

    陈中柱英勇就义

    1940年初,早年在上海时,就与陈中柱结下深厚感情的共产党人赵敬之,被韩德勤俘虏,他扬言要将赵敬之活埋,赵敬之的妻子陈静煦前来向陈中柱求援。

    陈中柱听到这个消息后,赶忙找来五弟,给韩德勤带去书信,并说自己愿意支付保释金,请求韩德勤放人。

    韩德勤一为了拿到钱,二为了日后陈中柱可以支持自己,所以同意放掉赵敬之,赵敬之被陈中柱接到自己住所疗养。多年未见,老友间还是那么亲热,陈中柱向他坦诚了对国民党内部腐败的困惑。

    二人分别不久后,韩德勤召集手下众多游击队将领,威逼大家跟他一起投靠汪精卫,并给了一贯跟自己反着来的陈中柱以高官。

    为了脱身,陈中柱佯装支持,韩德勤不信,让他对观音菩萨发誓,陈中柱顺从地跪下起誓,韩德勤大喜过望,放陈中柱回四纵修整部队。

    当晚,陈中柱遣散四纵数人,率领一部分坚定抗日的士兵们,连夜离开泰州,彻底与国民党决裂。

    与此同时,韩德勤投敌叛变的消息,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到了陈毅和赵敬之那里,二人都设法联系陈中柱。

    赵敬之的电报最先发来,陈中柱态度坚决地回复:“积极抗日,绝不做汉奸。”

    不久后,陈毅委托朱克靖找到陈中柱,商量起义之事,二人密谈后,四纵态度坚决地向新四军靠拢。

    此时,由南部襄吉率领的日本独立混成十二旅,占领了泰州。

    南部襄吉在得知韩德勤没能收服陈中柱后大怒,向全军发出悬赏令,要求大家提陈中柱头颅来见。

    1941年6月,率领四纵在蚌蜓河附近打游击的陈中柱,遭遇日军伏击,跟他在一条船上的女儿陈璞,还记得父亲当时穿着一件“普通农民都穿的白坎褂”。

    因局势紧张,深怕女儿和身怀7月胎儿的妻子受伤,陈中柱让卫兵杨凤高将妻女带到周围的草丛,藏了起来。

    年仅6岁的陈璞,突然听到远处一阵密集的枪声,吓得哇哇大哭起来,王志芳一把捂住女儿的嘴,俯身向草丛中埋得更深。

    这时,位于前线的陈中柱,已转移到周围的山坡,拿望远镜观测日军动态。

    距离他400米的四纵士兵方明,远远看到“司令用望远镜探敌情,被发现了”,紧接着,一阵更密集的枪声响起,子弹如细雨般射向陈中柱。

    方明眼睁睁地看着“司令被子弹击中倒地”,不知道被打中几枪,陈中柱再也不能动弹。

    为了邀功领赏,日军残忍砍下陈中柱的头颅,抗日将领陈中柱英勇就义,年仅35岁。

    日军离开后,当地村民将陈中柱的遗体掩埋,以告英雄在天之灵。

    得知消息的杨凤高“扑通”一声,跪在王志芳面前:“嫂子,司令殉国了。”

    此话一出,周遭哭声四起,王志芳抱紧女儿,哭得几乎晕厥,冷静之后,王志芳挺直瘦弱地身躯,说出了一句震惊在场所有人的话。

    老照还原:陈中柱牺牲前与家人最后合照

    要回丈夫头颅

    “我要去把中柱的头要回来”,王志芳对李明扬说,李明扬深感震惊,为了顾及她与陈中柱遗腹子的安危,安抚道:“关公都是无头尸下葬的,你要去的话,日本人找你们,不是自己送上门吗?”

    王志芳目光坚定地回答:“我拼了命也要去,我要让我丈夫的遗体完整。”

    1941年6月10日,王志芳牵着女儿陈璞的手,挺着大肚子,在一名卫兵的陪同下,走进了泰州城南,南部襄吉所在司令部。

    6岁的陈璞不会忘记,母亲声音不卑不亢地对着正坐在庭院中央的南部襄吉说:“南部,我来了,把我丈夫的头还给我。”

    陈璞

    南部襄吉目光微微震动,随即露出伪善笑容,他让手下捧来一个紫檀木盒子。

    盒子里装着一个漂亮的广口青花瓷瓶,看不到陈中柱的头,王志芳对南部襄吉说:“南部,把我丈夫的头取出来,我看一下。”

    日军从药水中取出陈中柱保存完好的头颅,王志芳瞬间红了眼,时隔多年,陈璞依然记得,南部襄吉缓缓站起,走到母亲身边说:“我很尊重你,也很尊重陈司令,他是为他的国家。”

    紧接着,南部襄吉牵头举办了交接仪式,末了,他点燃三根香,郑重地对陈中柱的头颅鞠了一躬。

    王志芳捧起装着丈夫头颅的紫檀木盒,来到村民埋葬丈夫的土堆前,跟卫兵们一起挖出陈中柱的身体,一针一线缝合着他的头跟身子。

    泪,顺着脸庞,滴到陈中柱的脸上,可惜,他再也不能给这个他深爱的女人一个拥抱。

    3个月后,陈中柱的遗腹子出生,王志芳给他取名陈承志,意味着“传承父亲的志向”。

    70年代末,陈璞趁着留学潮抵达澳大利亚,几年后,王志芳被接往澳大利亚。

    1987年,陈中柱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封为革命烈士,2014年,陈中柱入选中国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此时,距离陈中柱离世已63年,远在澳大利亚的王志芳,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仍激动得泪流满面。

    王志芳致抗日战争博物馆手写信

    其实,早在1999年,王志芳就捐出6万澳元,设立了“中柱奖学金”,后来又花费5万澳元在江苏盐城修建中柱中学,这所学校至今仍然矗立在陈中柱故乡的土壤上。

    2017年,终身再未另嫁的王志芳,追随陈中柱离开了人间,享年101岁。

    而他们留下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以及英雄曾走过的光辉岁月,和无数抗日英雄对国家和人民的守护,将永存于华夏大地,世代绵延。

    单字解释: 陈 中 柱 身 中 枪 壮 烈 牺 牲 妻 子 带 女 儿 闯 敌 营 要 回 头 颅 终 生 未 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