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手下2名战将明明活着,陈毅为何故意给他们写悼念诗?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武陟东旭

    “管文难管武,一叶随风舞;今日魂飞去,蔚成东方曙。”

    这首诗是陈毅元帅写的,意思是:管文蔚和叶飞“魂飞”,已经牺牲。

    但事实上当时二人并未牺牲,陈毅也知道他们没有牺牲。

    陈帅为何要为两名活着的人写这首《悼管、叶》“悼诗”?

    主要是因为叶飞抗命,不让他打郭村之战,他硬要打。

    而叶飞抗命,背后是有人为他“撑腰”。

    叶飞当时在郭村被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包围,陈毅连发三次电报,要叶飞转移。

    叶飞却违抗命令,坚持要打。

    得知消息,陈毅气得七窍生烟,认为凶多吉少,大概率要成为烈士。

    他又心痛又恼怒:“我们的宝贵财产被他们葬送了,等着我去给他们开追悼会吧!”

    陈毅元帅

    这首《悼管、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郭村,处于日伪、蒋军韩德勤部、地方实力派“两李”三股势力的交织处,是凶险之地,叶飞怎么到了那里?

    这不能不说一下吴家桥之战。

    1940年3月,陈毅就遇到一件很生气的事,胡服(少奇同志)看中了叶飞,要将其挖走。

    叶飞在增援半塔集之后,在那里休整了一个多月,没有挪动。

    陈毅来电催促,胡服拦住不让叶飞走,二人都欣赏这个卓越的战将,为此争执不下。

    陈毅舍不得叶飞,只好向延安“告御状”。

    5月4日,主席、王稼祥致电胡服:“望令叶飞部开返苏北……”

    胡服无奈,只好放叶飞走。

    5月14日,叶飞率挺纵一团和四团两个营回到了吴家桥,仍在陈毅指挥之下。

    叶飞部刚刚回师吴家桥,敌情就来了,日、顽勾结,准备将属于孤军的叶飞歼灭,形势万分危急。

    新四军江北临时指挥部

    当时在吴家庄,一场会议正在举行,即军政委员会全体会议,内容是传达总部指示和胡服的谈话精神。

    会议主持人是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和军政委员会书记(政委)叶飞,参加会议的有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政治部主任郭猛(陈时夫)、政治部副主任吉洛(姬鹏飞)、参谋长张开荆(即张藩),还有苏北地委书记韦一平、副书记惠浴宇。

    会议刚刚结束,哨兵就过来报告:“敌人把我们包围了!”

    叶飞用望远镜一看,可不是嘛,几个方向全是日伪军,密密麻麻的,像黄蚂蚁。

    这一天,是1940年5月17日。

    日伪军出动了5000人,从三江营、口岸、扬州、仙女庙分四路向吴家桥扑来。

    叶飞胸有成竹,打算虚晃一枪偷袭日军占领的扬州,逼迫敌人回撤。

    叶飞(左)与姬鹏飞(中)、张藩

    日伪军如果不撤兵,就会与随后到达吴家桥的顽军相遇,他们肯定会大打出手,狗咬狗。

    如果日军跟顽军握手言和,那群众就会认清顽军的面目。

    当时管文蔚担任司令员,但根据当时的规定,政委对部队的重大行动有最后的决定权,起主导作用的是叶飞。

    这一计划不可谓不完美,但没能实现。

    吴家桥根据地面积不大,方圆不到50平方公里,没有回旋余地。

    得到敌人扫荡消息的时候,敌人已经进入根据地,而且攻势凌厉,挺纵根本来不及撤退,就短兵相接。

    情况危急,叶飞决定一团掩护主力撤退。

    挺纵一团在团长乔信明率领下阻击日军,主力向七里长庄方向撤退。

    吴桥镇“七里长庄”示意

    吴家桥是新四军从江南渡江北上抗日的桥头堡,1938年我军就来到这里,经营了两年,交通要地都有坚固工事。

    一团的表现出色,在刘先胜的率领下,他们不但打退了日伪军多次冲锋,还重创日军,转守为攻。

    叶飞得知情况,果断率主力杀了个回马枪,跟一团一道发起反攻。这时候,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团也杀了过来,战场局势发生逆转,日伪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痛击敌人之后,挺纵在黄昏时分撤出了战斗。

    我军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日伪军伤亡更加惨重,光是击毙日伪军就有100多人,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其他物资60多车。

    撤出战斗后,管文蔚提议,挺纵连夜转移到通扬河以北、宜陵东北的郭村地区。

    管文蔚是江苏本地人,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之所以选择郭村这个地方,他经过了深思熟虑。

    一是我军早就在这里活动,建立了组织和自卫武装;二是我军在这里开展了减租运动,有群众基础。

    还有一点,郭村向西5公里就是鬼子高邮、邵伯据点;向北6公里,是韩德勤保三旅防区;东边和东南则是蒋军二李(李明扬、李长江)的地区,据二李手下颜秀五防区大约3公里;正好是日伪、韩、李三股势力的结合部,属于三不管的半真空地带。

    总之,在这里驻扎,安全系数高。

    没料想,挺纵并没有摆脱险境,一场更加残酷的战斗即将打响。

    挺纵经过宜陵大桥向郭村进发

    5月18日黄昏时分,挺纵到达郭村。

    经过激战和急行军的挺纵官兵疲惫不堪,在这里开始休整。

    可是还没有站稳脚跟呢,有人不乐意了。

    谁?二李。

    二李中的李明扬,是江苏萧县李石林村(今属安徽)人,他生于1891年,17岁就从军,参加过辛亥革命,官至国民革命军副军长。

    他跟当时的江苏省主席顾祝同关系不错,在抗战爆发前担任江苏省委员兼保安处处长。

    抗战爆发后,李明扬出任第五战区(徐州)游击司令,手下有3万多人。

    他对我军并不敌视,对坚决抗日的新四军怀有敬意,而且他跟韩德勤有矛盾,曾经一度被对方逼出政坛,下海经商。

    但这时候韩德勤是江苏省主席,人在屋檐下,他不得不听从对方指挥。

    更糟糕的是,李明扬的副手李长江是个顽固分子。

    李长江是李明扬带出来的,二人还是生死之交,但他却是个没有信仰的墙上草,谁的势力大就跟谁。

    这时候,李长江肯定听韩德勤的指挥。

    新四军转战途中

    而韩德勤就不用介绍了,是个摩擦专家,视我军为眼中钉、肉中刺,专门跟新四军作对。

    得知挺纵到了郭村,韩德勤随即向二李发电:将新四军赶走。

    韩德勤这样做,还可以达到削弱二李的目的。

    如果二李消灭挺纵固然好,消灭不了也是两败俱伤,可以一箭双雕。

    其实不用韩德勤施压,李长江也会向新四军发难。

    因为这里距离二李的防区最近,起初叶飞派代表陈同生去向他们解释,我军只是暂住,没有久留的意思。

    但是二李担心,新四军这样做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事实上,挺纵也确实打算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这样一来,二李不干了,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6月25日,带领部队在郭村休整的叶飞收到了二李措辞强硬的“照会”:三天之内从郭村撤离,否则兵戎相见。

    这分明就是最后通牒,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充满了火药味。

    管文蔚和叶飞看后不敢怠慢,随即向陈毅发电,请示行动方案。

    江北指挥部的命令很快下达,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能拖就拖,实在不能拖就撤,无论如何也要退到吴家桥,这里背靠长江,方便机动。

    总之一句话,敌强我弱,千万不能跟敌人在郭村打。

    纵观全局,陈毅考虑的既有军事因素,也有政治影响。

    军事上,挺纵缺乏物资,最多坚持一周,四、五支队鞭长莫及,根本不可能在一周内赶到。

    而蒋军冷欣部此刻正在向茅山新四军进攻,援助郭村也不现实,守郭村凶多吉少。

    这是军事上的考虑,守郭村还有政治上的风险。

    当时合作抗日是大局,大家相安无事,达成默契,新四军在郭村开战,打破这种默契,就会给敌人口实,造成我军被动。

    而新四军跟二李开打,无论结果如何,只会让韩德勤和二李变得更团结。

    还有,如果此战战败,我军将失去江北交通枢纽地带。

    但管文蔚和叶飞商量之后,决定抗命守郭村。

    理由是郭村虽小,但除了西面和南面是开阔地,其他方向要么是水田要么是运河湖泊,适合防御。而吴家桥是长达七里的狭长地带,艰难防守。

    叶飞给江北复电说:郭村的地形比吴家桥好,我们决定在郭村迎敌。

    陈毅看后连连摇头,说叶飞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组织无纪律?

    陈毅再次发电,语气比上次严厉:不能在郭村与敌交战,如果你们觉得吴家桥不好守,可以退回江南。

    但叶飞和管文蔚商量之后,仍然坚持原计划:保卫郭村。

    叶飞在电报中还说:放弃郭村已经建好的阵地向吴家桥转移,中途如果遇到伏击怎么办?

    此刻,管文蔚对于违抗陈毅命令很担忧,怕不好交差。

    叶飞安慰说:“责任我来承担,你别担心,陈司令员也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对大局有利,陈司令会理解的。”

    收到叶飞回电,陈毅很生气。

    作为上级,眼看下属面临险境,能摆脱却又不听话,换了谁也要发火。

    陈老总是元帅诗人,常用诗来表达情感情绪,他挥笔写下悼念诗,就像家长遇到不听话孩子一样,骂的背后是关切和爱护。

    发火过后,陈帅忧心忡忡。

    他为挺纵2000将士的安危担忧。他命令粟裕带领江南部队退出与冷欣交战,在十内集中渡江北上增援,同时命陶勇火速增援郭村。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放心,自己换上便衣,和警卫战士上路,亲自前往郭村赶,希望在战斗爆发前赶到郭村。

    可是还没等陈老总赶到,战斗就打响了。

    6月29日夜,二李的3个纵队,还有韩德勤的保安3旅,一共15个团2万大军将郭村2000挺纵团团包围。

    战斗过程和结果大家都知道,最后我军取胜了。

    当然,取胜并非毫无悬念,除了我军士气高、战斗力强,还有偶然因素。

    6月27日夜晚,潜伏在敌人内部的红色女特工郑少仪冒死见叶飞,将敌人突袭的时间和兵力部署告知,为我军赢得了主动。

    陶勇部及时赶到,增加了抗敌力量。

    二李后院起火,陈同生和王澄两部起义。

    诸多因素出现,挺纵打赢了这场战斗。

    如果不是这样,结果很难说。

    公允地说,叶飞并未稳操胜券,“仗打得很苦,命悬一线,稍差一点就有可能失败”,管文蔚向儿子管新凯讲述这场战争的时候这样评价。

    7月2日下午战斗结束,此战共歼蒋军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含团长两个),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500多位烈士在此长眠,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来自闽东、经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

    陈毅赶到江边的时候,江面已经被敌人封锁,他在江边急得直跺脚,内心备受煎熬。

    听着隆隆炮声,不祥之兆涌上心头。

    7月3日,陈毅出现在郭村,他脸带倦色,面无笑容。

    一向乐观幽默的陈老总,神情严峻。

    他首先祝贺说:“你们打得不错。”但强调“战术胜利不是战略胜利”,不能把二李逼急了,一旦他们投降韩德勤,我军的日子更不好过。

    最明智的办法是争取二李,狠揍韩德勤。

    回顾这场战斗,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叶飞身上,认为他有主见、有魄力、有才华。

    那么,名将叶飞为何要坚决抗命?

    陈毅说了,郭村之战不是一场纯粹的军事仗,还有政治上的考量。

    相比之下,坚守郭村的风险要比吴家堡困难得多,叶飞也清楚这一点,他坚守郭村的背后,原因也复杂。

    郭村之战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值得商榷。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叶飞这样抗命是会受到严肃处理的,叶飞作为一位成熟出色的将领,也不会罔顾上级三令五申,非要去抗命。

    多年之后,管文蔚的回忆揭开了谜底。

    回忆中说,叶飞在增援半塔集回来之后,传达了中原局的指示:

    不要怕二李和韩德勤的打压,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扩大武装,“将一切可以控制的地区控制起来,有步骤解决苏北问题”。

    这让叶飞的行动有了依据,让挺纵的将士吃了定心丸。

    当时,管文蔚通过梅嘉生向陈毅作了汇报,陈帅不同意,觉得这是一步险棋,太冒险了。

    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叶飞在郭村轰轰烈烈干了起来,建立组织,并开始收税。

    在得知二李要进攻郭村消息后,中原局的指示很快下达,要求“固守待援”,进行自卫。

    正是因为有了中原局作后盾,叶飞才“抗命”。

    而中原局的领导人,正是胡服。

    郭村之战,陈毅的决策没有错,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主力正在江南交战,对郭村挺纵爱莫能助,而且二李是中立者,需要争取。

    在陈老总看来,无论如何,此战不能打,打了对我军不利。

    后来打赢了,陈老总也认为得不偿失,战略上不划算。

    在中原局看来,二李已经变成顽固派,不可能再争取,很快就会倒向韩德勤。

    因此,我军与二李之间的大战无法避免,早打比迟打好。

    而在当时,中原局和新四军总部的关系特殊,并不是绝对的从属关系。

    当中原局和新四军态度不一的时候,只能是总部定夺。

    黄克诚回忆,1940年5月,胡服要新四军3师(和彭雪枫合编为八路军5纵)东进到津浦路,彭雪枫的意思是留下,最后致电总部,主席说要黄克诚归中原局指挥。

    其实,总部早在中原局成立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中原局的权力范围是豫、皖、苏等江北地区。

    从地域上讲,叶飞当时在江北(苏北),应该归中原局指挥。

    但有时候,比如胡服挽留叶飞的时候,陈毅还可以提出异议,让上级仲裁,这说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有时候独立自主权很大。

    由此可见,中原局和新四军谁指挥谁,在当时不是那么明晰,这才发生了叶飞抗命之事。

    关于这场战斗的得与失,历史早有公论。只是中原局为何未将战略意图告知陈毅,叶飞为何没有将中原局的指示告知陈毅,仍是一个谜。

    单字解释: 手 下 名 战 将 明 明 活 着 陈 毅 为 何 故 意 给 他 们 写 悼 念 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