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马背上的鄂伦春族全国人口不到1万,放下猎枪的他们如今这样生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鄂伦春族原以狩猎为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特色。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狩猎为生,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鄂伦春人才走出山林,修房定居,由“四海为家”的狩猎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平铺直白的当地小调,不仅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是我对这个民族的最初印象。鄂伦春族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都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鄂伦春族共有8659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原以狩猎为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特色。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狩猎为生,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鄂伦春人才走出山林,修房定居,由“四海为家”的狩猎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再在1996年,国家实行全面禁猎,鄂伦春人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渐渐转向农耕或和其他的劳动方式。

    前年在内蒙古鄂伦春阿里河镇我曾首次了解过这个民族,而这次黑河之旅,我再次走访了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的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是日一大清早,冒着-30℃的严寒,我们驱车来到坐落于美丽的剌尔滨河畔的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一下车就受到当地鄂伦春姑娘和小伙的热烈欢迎,纷纷献上下马酒,一杯热酒下肚,浑身渐渐暖和,鄂伦春人的热情好客全在这杯下马酒中。

    鄂伦春人早年居无定所,他们精骑善射,狩猎为生,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解放前,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生活方式。早先的鄂伦春民族公社叫“穆昆”,意为“兄弟们”或“同姓人”,由同一父系血统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一个“穆昆”由很多“乌力楞”组成,“乌力楞”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后代。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

    “斜仁柱”,是游猎民族生活的临时居所,是用松木或桦木搭起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再用兽皮包裹,塔状的“斜仁柱”底部最大直径七八米,高五六米,在中间生起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但如此寒冷的冬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的能抵挡风寒吗?想想便可知道这个游猎民族曾经生活的种种心酸和不易。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是1953年国家为安置长期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群众而建立的新乡村。因此,鄂伦春族也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来到这里,参观鄂伦春博物馆,依旧能看到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场景和特色民俗风情。近年来,鄂伦春族特有的民族习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也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民俗风情游的重点线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今的鄂伦春猎民的家里已难寻觅原来那些游猎器具和生活用品,家家都添加了彩电、洗衣机、音响等电器以及衣柜、沙发等现代生活配置,和汉族家庭没有明显差别。但在新生乡的鄂伦春博物馆,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他们当年用的狩猎器具、生活用品和兽皮做的衣物和狍头做的皮帽等。

    看着一件件旧物,我们就可体会到鄂伦春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用兽皮做了各种御寒的衣物和帽子,还用白桦树皮制作了不同的生活器皿,有桦皮篓、桦皮盒,不光做工精巧,还在上面用彩色丝线刺上美丽的图案,每一件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民族工艺品。

    鄂伦春人神秘的原始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这个曾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很多特色的游猎文化和民俗风情正在慢慢消逝,在推广旅游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做好民族遗产的保护,让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得以流传和延续。

    单字解释: 马 背 上 的 鄂 伦 春 族 全 国 人 口 不 到 万 放 下 猎 枪 的 他 们 如 今 这 样 生 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