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件背心、一块糖、一张照片,让志愿军老兵忆起70年前的故事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满目青山夕照明

    ——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干休所系统开展“讲英雄故事、做英雄传人”活动纪事

    ■李 昊 朱庆保 殷克文 解放军报记者 赛宗宝

    编者按 忘却历史,就没有了根;淡忘英雄,就失去了魂。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注重保存红色历史,传播红色精神,培养红色传人。他们修建老干部荣誉室,展示老干部的功勋荣誉,让参观荣誉室成为文职人员入职“第一课”。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他们大力开展“讲英雄故事、做英雄传人”活动,使全体文职人员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有效激发做好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谁背心上的窟窿多  ●捐款两万元的老人

    艰苦奋斗 永不过时

    2019年,刘鸿雁考入丹东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成为一名门诊部医师。当时有人不理解,问她为什么不选择三甲医院。刘鸿雁说:“是为了弥补遗憾。”

    刘鸿雁的爷爷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她从小听着爷爷的战斗故事长大。在她10岁那年,爷爷病逝,从此她立志学医,希望能帮助更多像爷爷一样的人。到干休所服务老干部,也是为了弥补没有来得及对爷爷尽孝的遗憾。

    一次,刘鸿雁看到95岁高龄的老干部陈同好与老战友王连清在院里比谁背心上的窟窿多。按照他们的收入,不至于缺衣少穿,可为啥不及时换新的呢?见刘鸿雁有些疑惑,陈老说:“在战争年代,我们吃不饱、穿不好,一件褂子要穿好几年,但一样能行军打仗,一样能战胜敌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在疫情暴发后,拿着两万元现金,颤巍巍地来到干休所所长办公室,说:“国家有困难,如今我没有力气出了,但可以出一点钱。”

    带着这样的感动,今年初,刘鸿雁受领整理老干部档案、深入挖掘战斗故事的任务。她不敢懈怠,在档案中搜寻,在老干部们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寻找。历时半年,她整理出的70名老干部档案,成为“讲英雄故事、做英雄传人”活动的鲜活教材。

    鸭绿江畔的中朝友谊桥和鸭绿江断桥。(资料图片)

    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丹东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文职人员梁晓雨,以往吃饭挑三拣四。家人提醒她不要浪费,梁晓雨颇不以为意。“那时志愿军条件很艰苦,食物也很紧张,最常见的就是高粱米饭,还不够吃。可是看到饱受战乱的百姓,尤其是那些饥寒交迫的孩子,我们就从自己嘴里省下点粮食,救济当地百姓。”听了离休干部姚广仁讲述当年的故事,梁晓雨深受触动,忍不住鼻子发酸。如今,梁晓雨每次就餐都会实现“光盘”,不浪费一粒粮食。

    ●数十年为战友扫墓  ●一块糖述说的往事

    战友情深 生死与共

    “老战友,我又来看你了!”以往每年清明节,在丹东市元宝区烈士陵园,常会看到一位老人穿着老式军装,手捧一束鲜花,一边轻轻擦拭墓碑,一边不时喃喃自语。他叫丁宝鉴,是丹东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名离休干部。他经历过抗日烽火,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又响应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血火硝烟的战场上,丁宝鉴与几位战友相约:无论谁活下来,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掩埋好遗体,并经常到战友墓前看一看。

    1980年,经过多年辗转,丁老终于找到失联多年的老战友隋心湖的墓地。从此每年清明节,他都会提前几天和子女准备好扫墓的物品,准时赶到陵园和战友相聚。在墓前,他常对战友说起如今国家的变化和幸福的生活。

    丁老曾说,自己去世后希望将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后来由于年龄及身体原因,他又决定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希望能为国家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而他给家人留下的念想,就是曾经写下的一本本读书笔记和收到的一封封感谢信,还有自己的一缕头发。

    丁老的这些举动深深震撼了文职人员张明诗,让她对“战友”一词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有的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是“键对键”,看起来聊得很投缘,真正见面后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从那以后,她格外留意关心身边战友,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我发现,在我关心别人的时候,别人对我的关注也在增加,这些工作生活中的微妙变化,让我更加充实更加快乐。”张明诗说。

    丹东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护士尹晓丽,一次不小心把随身带的一块糖掉在地上后,便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老干部白云瑞看到后,竟探着身子又把那块糖捡了出来。“战争年代要是有了这块糖,我的战友就不会留下那么大的遗憾了……”询问缘由时,老人哽咽了。

    随后,老人为尹晓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他所在部队担任阻击任务,打到天黑时部队伤亡很重,连队决定派白云瑞等人到后方运送给养。当时,白云瑞正在给一名17岁的战友包扎伤口,年轻战士说:“你回来要是能给我带一块糖该多好啊,我长这么大还没尝过糖的滋味。”白云瑞紧紧握住战友的手说:“请放心。”但当他与战友带着给养回到阵地,拿着几块糖四处寻找这名年轻战友时,才得知他已经牺牲了。安葬战友时,白云瑞特意把几块糖一起埋下。

    “以前提起‘英雄’这个词,往往觉得离我们很遥远,直到听到这个故事,我才深切感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后来,尹晓丽成为老干部家里的常客,老人们的战斗经历,她如数家珍。

    ●一张享誉世界的全景照片  ●一个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

    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罗妮是丹东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主管护士,刚入职时,她虽然知道自己服务的老干部们都是从革命的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但没感觉到他们与其他老人有什么不同,似乎和“英雄”的想象有些出入。

    一次,罗妮到离休干部黎民家中走访,发现老人正在整理老照片。“这张照片我在许多地方看过。”罗妮指着一张照片说。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我所在部队奉命渡过鸭绿江时我拍摄的。那时天气格外冷,田地原野都笼罩在皑皑冰雪中。部队接到过江命令后,很快搭好便桥日夜兼程过江。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我来了灵感,想拍一幅全景式的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过江照,为历史留下不朽的见证。”黎民告诉罗妮,照片的内涵在于部队“龙头”刚刚踏上朝鲜,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的土地上,展现出志愿军战士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军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资料图片)黎民 摄

    “原来这张享誉世界的全景照片是您拍的啊!”罗妮听罢,不由心生敬意。回到家,她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随后把它写进作文,在班级里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年班级主题班会上,她的儿子成为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动讲述者。

    还有一次,丹东军分区组织老干部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进入展厅不久,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老干部姚广仁停下脚步,驻足在某展位前,眼神似乎凝固了。良久,老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三所里,是我们38军打得最艰难的战役。在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情况下,我军顽强阻击,使突围和北援的两支敌军相隔不到1公里,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这次战役中,身为连队卫生员的姚广仁负责转运伤员。“仗打得很惨烈,记得有名班长叫姜世福,一只胳膊被炸掉了,仍然坚持战斗。这时组织命令我们撤出,转移阵地执行任务。”姚广仁深情地对身边文职人员讲述。当时,指导员白广兴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姜世福,大声喊“我背你下去”。姜世福一听急了,边说边用力拉出手榴弹引线喊道:“指导员,快撤!不能为了我一个人连累大家,全连人还等着你呢,让我来掩护大家!”最终,他与敌人同归于尽。聆听英雄事迹,在场文职人员心潮涌动、热泪盈眶。

    为让夕阳红满天,真情一片“孔雀蓝”。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如今,不少文职人员会带孩子走上鸭绿江断桥,告诉他们,自己工作单位的很多前辈,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征保家卫国的;在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时,也会告诉孩子,这里的很多战斗场景都有那些英雄的影像。经由这种亲情传递,很多孩子成为学校宣讲抗美援朝精神的“小教员”。

    采访中,文职人员纷纷表示,不仅要自觉践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还要言传身教将它传承给子孙后代,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910医院注重用光荣历史,激励官兵和文职人员传承红色基因。图为该院组织文职人员学习抗美援朝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巴涛 摄

    8月上旬,凌海市人武部组织文职人员走访慰问驻地抗美援朝老兵。图为老兵黄良珠(左二)为文职人员讲述战斗经历。姜玉坤 摄

    单字解释: 一 件 背 心 一 块 糖 一 张 照 片 让 志 愿 军 老 兵 忆 起 年 前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