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觉醒来,一街之隔的3万杂牌军起义,中央军只能无奈放下武器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抗日战争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了外敌威胁的国民党,就将枪头调转指向了共产党,并且拉拢美军企图让自己的政权覆盖全国各地。1945年,国民党初步控制了关内多数城市以及上海、天津等地,随后将目标转向东北,5月时占领了长春、吉林以及松花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在我党领导之下,东北民主军奋力反抗,才避免了整个东北沦陷,守住了小部分地区。

    国民党咄咄逼人,为了守住国内的和平,解放战争势在必行。从1946年到1949年,历时三年之久,解放战争结束,我国全境解放,和平降临,其中长春的解放在东北全境解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春围困战持续了5个月之久,变故发生在一夜之间,3万杂牌军起义,一街之隔的国民中央军无奈缴械投降。那么,是什么事迫使3万杂牌军起义?这场起义,真的是“一时兴起”吗?

    形同陌路的友军

    攻占长春之后,国民政府在长春留下了10万军力驻守,但是其中有很多兵力都是地方保安团,唯二两支部队是新7军和60军。虽然按理来说,这两支军队算是“友军”,但是事实上,由于“出身”问题,这两支军队积怨已久。

    新7军是国民党的正规军队,隶属国民中央军,而60军则是滇军中的一支“杂牌”军。中央军一向看不起“杂牌军”,平时没少对60军冷嘲热讽,排挤打压。尤其是这两支军队共同驻守长春之后,双方更加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最终走到了“形同陌路”的局面。

    两支军队划起了“三八线”,以中央大街为界,各自驻扎一边,井水不犯河水。本来双方可以好好一直将“表面友军”做下去,相安无事,但是有天夜里却发生了变故——新7军一觉醒来,发现“变天了”,距离自己一街之隔的“友军”居然起义叛变。局势的突然转变让新7军措手不及。但是其实60军的起义,并不是毫无预兆的心血来潮,而是积压后的爆发,有迹可循。

    60军的起义前奏

    1948年,经过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强烈攻势,东北很多小城市已经逐渐解放,不再是国民党掌控全局。也因此,一些还被国民军控制的城市成为了“孤城”,长春就是其中一座。

    而且长春在地理位置上非常劣势,不像沈阳周边有一些小城市能够提供物资补给。长春周边空荡荡,只有一处机场据点,物资补给非常困难,没有正常的物资运输链,只有偶尔的空投补给。

    人是铁,饭是钢,对于体力损耗巨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充足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直在长春驻守的新7军有一些粮食储备且控制着全城粮仓,但是60军没有,因为这支军队是从吉林一路撤退到长春的,撤军过程中不得不丢弃一些辎重粮草。

    当时,第60军退至长春时,军队几乎没有粮食储备。不得已的情况下,第60军只能向“友军”请求支援。没想到“友军”却直接拒绝,这也是新7军和60军的积怨之一。

    新7军不愿意分粮食给60军,但是分给了他们一些大豆、豆饼之类的食物,这些本来都是用来喂马的。虽然新7军的行为带有侮辱性,但是60军只能选择接受,吃马料充饥总好过饿死。

    新7军缴械投降

    在长春城内的困局已经将60军逼得接近爆发,而锦州城的解放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60军直接选择了起义。因为锦州是华北交通枢纽,锦州解放之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军彻底失去了希望,既不能得到增援,也不能顺利撤退。新7军也许还能负隅顽抗,但是没有粮食的60军耗不起,所以只能起义反叛,向解放军投诚。

    而60军的立场转变,让长春城内的局势瞬间“大洗牌”,本来新7军和60军分庭抗礼,如果一致对外还有抵抗之力,但是60军直接倒向了解放军,马上将新7军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新7军的参谋长龙国钧分析局势,但是结论是自己麾下3个师外强中干,战力不足。

    60军起义的当天晚上,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就进入了长春城,接手了原由60军负责的一半城防。新7军军长李鸿带病连夜开会,却没有商议出任何对策,在野战军入城之后,新7军也很明白已经无力回天,最终选择了缴械投降。至此,长春全部解放。

    结语:

    60军投诚之后,被重新编为解放军第50军。解放军并没有因为第50军的“身份”而对其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当做战友,一视同仁。抗美援朝战争中,第50军表现出色,还因此得到了彭总和毛主席的极力称赞。

    单字解释: 一 觉 醒 来 一 街 之 隔 的 万 杂 牌 军 起 义 中 央 军 只 能 无 奈 放 下 武 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