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2年,岳飞的后裔请求政府帮助安排工作,主席当即回复五个字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52年,岳飞的后裔请求政府帮助安排工作,主席当即回复五个字

    “主席,这有一封来自浙江的信,写信者说他是岳飞后人。”1952年6月的一天,秘书匆匆走进毛主席卧室,将一封信放到了桌子上,轻声说道。

    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浩如烟海,主席本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拆开看的,一般对于群众来信,秘书都要进行提前筛选。

    正在批阅文件的毛主席一听是岳飞后人,当即放下手中的笔,开始看信。看过之后才知道,写信者的意思是向政府求助,希望给予自己家庭救济。

    毛主席短暂思索之后,提笔在上面写了5个字,随手交给了秘书。

    众所周知,岳飞是河南人,生在汤阴,他的后人怎么还会在浙江?还有,毛主席在上面批示的5个字是什么意思?

    岳飞是南宋时期爱国英雄,传说他是天上的一个大鹏鸟转世,因此他的字叫“鹏举”。

    岳飞出生后,母亲曾在他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他是个孝子,这四个字牢记心上。在南宋初期的将领中,岳飞军事才华最突出,位列中兴四将之首。但是岳飞性格直率,不懂政治,多次犯忌,让宋高宗对他动了杀机。

    岳飞不懂政治,犯下了几个错误。

    一,不该提出口号。

    岳飞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心想着报仇雪耻,收复失地,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

    二圣是宋朝皇帝,被金人掳走,受尽羞辱,坐井观天。这是宋朝国耻,岳飞提出迎二圣还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没毛病啊。

    可是,宋高宗不乐意了,而且非常生气。

    众所周知,金兵在1127年入侵北宋,占领都城汴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康王赵构临危受命,当了皇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就此建立。首先,赵构当皇帝的时候,钦宗皇帝已经成为金人的战俘,并没有授权康王当皇帝。

    事实上,钦宗还是宋朝的合法皇帝。而且钦宗的太子是赵谌,只有他才有接班的资格,他当时也到了金国(后来下落不明)。

    赵构是钦宗的弟弟,当皇帝是自作主张,没有得到哥哥的禅让。从程序上说,赵构这个皇帝是不合法的,充其量是个代理皇帝。如果迎接二帝回来,钦宗理所当然还是皇帝。

    钦宗虽然在金国,但是他的影响力很大,朝廷相当一部分大臣,比如李纲、张俊、岳飞、韩世忠,甚至包括秦桧,都是人家一手提拔的。他要是复辟,易如反掌。这时候,赵构往哪里搁?还当御弟吗?显然不可能,已经是回不去了。

    因为赵构已经当了皇帝,他也有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有了一套班子。

    钦宗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必须清楚赵构的影响,要么将其肉体消灭,要么永远囚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没回去的时候,钦宗说了,我回到大宋之后,安心养老就是,御弟还是皇帝。

    真要回去了,钦宗还会那样想?

    因此岳飞的口号,让赵构超级不爽。岳飞没有想那么多,他是为黎民百姓着想,为大宋江山着想。

    二,是不该插手立太子的事。

    宋高宗有个生理缺陷,生育能力不行,后妃不少,但是只生了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还夭折了。

    1129年初,苗傅和刘正彦两个大将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让出皇位,让三岁的太子接班。

    宋高宗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受到了惊吓,生理功能出现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岳飞为大宋江山着想,建议赵构早点立太子,安定人心。

    这一来赵构产生了高度警惕,本来立太子是皇帝的家事,只有文臣可以提出参考意见,武将是不能干预的。

    而且当时赵构还年轻,刚刚30岁,提这事等于揭皇帝的短,你就知道我不会生了吗?

    赵构很生气,认为岳飞提出这事不太恰当,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那意思是说,岳飞你虽然是个忠臣,但是你手握重兵,立太子的事不说你应该操心的。

    自古以来,大臣插手接班人问题是最忌讳的,五代有个政坛不倒翁,名叫冯道。他经历了四朝十一个皇帝,没有出事,唯一的秘诀就是“不预废立”。

    第三,是不该反对议和。

    高宗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在秦桧的怂恿下,高宗积极跟金国议和。

    有人说,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宋辽“澶渊之盟”为两国赢得了百年和平环境不好吗?难道非要两国人民杀得血流成河,才是王道?无论谁胜谁败,死的都是老百姓啊。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和平共处”是人心所向。

    其实岳飞不反对和平,他只是认为金人求和缺乏诚意,是缓兵之计。

    岳飞对高宗说的原话是“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意思是金人不讲信用,和平协议是废纸一张,等他们喘息过来还会南侵。而且金人的和谈条件太苛刻,要求宋朝皇帝取消国号,成为金的藩属,并每年要给金纳贡。

    这样的和平是不会长久的,只会助长金兀术们的嚣张气焰,成为南宋灭亡的前奏。

    在岳飞看来,这样的议和是自取灭亡,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此,岳飞反应强烈“虽三诏而不受”,并且向高宗递交辞呈。

    辞书中,岳飞言辞激烈,有“犯上”的嫌疑,这让高宗忍无可忍。为此,高宗特下“温诏”,岳飞才不得已受之。

    四,不该没有任何道德瑕疵。

    岳飞不贪财、不好色,就连他的岳家军也“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说白了,岳飞是个道德完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就数他最干净。

    刘光世的资历最老,但是却贪生怕死,贪财好色。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给他的评语是:“光世在当时贪财好色,无与为比,军政极是弛坏。”

    南宋学者李心传这样评价刘光世“其为大将,御军姑息,无兴复志。”

    意思说他军纪涣散,没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得过且过,

    中兴大臣之一的张俊的军事才能一般,聚敛财富的才能却无人能比。

    他运用手中权力强取豪夺,大肆兼并土地,号称“占田遍天下,而家积巨万”。

    据记载,张俊当时共有良田一百多万亩,每年收租米六十多万石,南宋最富庶的绍兴府全年财政收入也不敌他收入的一半。

    韩世忠跟岳飞一样忠心,军事才华也很突出,也战功卓著,惦记着收复失地,直捣黄龙。

    但是他有个道德瑕疵,有点好色,妻妾成群,被封为“国夫人”的就有四个。据说到部下家吃饭,必须要其妻子相陪。(当然,这也可能是韩世忠为了自保,故意“自污”)

    只有岳飞,爱惜羽毛,不爱财,不贪色。这样一个没有个人欲望,有道德洁癖,又时刻惦记着收复失地的武将,在赵官家看来是最危险的,必须除掉。

    其实最后两点,才是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

    因此,也成全了岳飞,让他成为民族英雄,成了无数人偶像,受到后人敬仰。

    那么,岳飞是河南人,写信人为何是浙江的?

    原因很简单,金人长驱直入占领河南,南宋的国土主要在南方,国都是临安(杭州),岳飞后人在浙江再正常不过。

    1142年,岳飞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被秦桧和高宗杀害,年仅39岁。他23岁的长子岳云,也一同被害。岳飞的次子岳雷,死于流放地。但是岳雷岳霖岳震岳霆可生了不少儿子。经过千年繁衍生息,岳飞后代遍布全国。

    给主席写求助信的人叫岳昌烈,是岳飞的第27世孙,是岳飞孙子岳珂支的后裔,他1890年出生浙江省嘉兴,后来迁移到桐乡市濮院镇南埭。

    由于继承了先辈的优点,岳昌烈从小学习刻苦,参加过清朝末年的科举考试,还中过秀才。后来因为清朝覆灭,他没能再参加科考。不然的话,中举人、中状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岳昌烈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自忖是栋梁之才。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有用武之地,有美好的前程。可是岳昌烈继承了岳飞的耿直脾气,不会阿谀逢迎,不会委曲求全,不懂潜规则。

    说不好听点是死心眼,说好听点就是嫉恶如仇,说中性的话,就是适应不了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什么年代都有小人,如果遇到了一个品性差的领导,你不会拍马屁的人,那就遭殃了。岳昌烈有文化,在民国时期当过教员,因为看不惯校长的做派而愤然辞职。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聘请到一家小学当老师。

    人民当家作主了,岳昌烈非常兴奋,工作很努力。但是他的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

    岳昌烈因为提意见,而被领导穿小鞋,最终被学校开除。之后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岳昌烈是个文人,体质较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能胜任体力劳动。他一直没有再找工作,靠着之前的积蓄坐吃山空,仅仅能维持温饱。因为经济条件差,长相还算不错的岳昌烈竟然一直没有找到对象,成为岳家后人中的单身汉。

    不过岳昌烈这个单身汉很快乐,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对生活现状很满足。

    他不吃肉,不喝酒,也不抽烟,更不赌博。

    对他来说,只要能有《人民日报》看,有《毛泽东选集》读,就非常满足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

    可就在这时候,岳昌烈的生活出现了变故,他的身体出了问题,卧床不起。

    他好胜心很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生活再艰难也没有向政府开过口。可是病倒之后,这个硬汉再也撑不下去了,只能向政府求助。

    早在1951年的时候,他就曾写信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但不知道是地址写错,还是信件太多被忽略,他没有等到回复。这让岳昌烈有点灰心,没有再往中央写信。

    后来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毛主席视察黄河来到河南,专门在岳飞老家汤阴逗留。

    当毛主席看到矗立在岳飞故里的那块《岳忠武王故里》巨碑后,停下脚步久久凝望,小声念上面的碑文。

    从这则新闻中,岳昌烈看到了希望。这说明毛主席他老人家敬重岳飞,说明岳飞在新时代也是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给他老人家写信呢?

    想到这里,在昏暗潮湿的小屋,岳昌烈满怀激动的心情又给主席写了一封信。

    这次,主席收到了。

    主席博古通今,对历史很有研究,尤其是岳飞,研究很透彻。早在少年时期,主席在韶山冲读书的时候,就看过根据《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写的《精忠说岳全传》,对岳飞这个民族英雄非常敬佩。

    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观看京剧《岳母刺字》之后,发表讲话说:“岳飞是民族英雄,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敌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对于岳飞出师未捷被高宗所害,主席无限感慨,1938年,在抗大演讲时,毛主席十分动情地说道:“自古便是英雄不问出处,就拿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来说,从士兵做起的他,最后不还是建功立业?”

    50年代,毛主席到杭州去,对陪同他的浙江省领导说,西湖遍布的坟墓大都可以迁移出去,太影响群众游览的心情了,但是岳飞的墓例外,一定要留在原地。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民族英雄岳飞始终是充满敬意的。看到岳飞后人的来信,毛主席非常同情,在信上作出五个字的批示:“可酌情救济”。

    有关部门开始重视起来,除了给岳昌烈一定的照顾,还给为他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安排了一份力工作,让他担任文史研究员,负责撰写史料。

    对于岳昌烈来说,上面来的救济是太及时了。有了这笔钱,他的生活走出了困境,身体也恢复健康。

    而政府给他找的那份工作,对他来说也算是再合适不过,彻底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岳昌烈对毛主席充满感激,把主席画像挂在床头年,直到他1970年去世时,口中还念叨着“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

    单字解释: 年 岳 飞 的 后 裔 请 求 政 府 帮 助 安 排 工 作 主 席 当 即 回 复 五 个 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