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瓜分中国、通商口岸、八国变十一国,《辛丑条约》的三大历史之谜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00年6月,英、法、德、日、意、俄、奥、比组成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在大沽炮台失守、天津沦陷后,8月14日攻入北京,15日进攻内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怆惶出逃西安,京城沦陷。北京城在八国联军的烧杀掳掠下,完全成了“一个强盗的世界”。

    当慈禧太后于西逃途中表示罪己、致歉、处分主战大臣等乞和诚意时,列强最终承认了李鸿章谈判代表的资格,开始了与奕劻、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谈判。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没有瓜分中国?

    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再到《马关条约》,列强从未放弃过对领土的蚕食,肆意割走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然而《辛丑条约》却没有任何涉及割地的内容。为什么会如此?

    1900年6月6日, 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采取一致行动,组成联军,侵略中国。对于这场侵略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财的心理来的,认为这将是一场十分顺利的行动。然而,一场廊坊之战,中国人民在八国联军的枪林弹雨之下,没有畏惧,没有屈服,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侵略军斗争,让列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在军事行动中所遭受的强烈抵抗,严重出乎意料,迫使联军的统帅们不得不真正考虑改变对中国的侵略政策,不得不改变对中国时局的认识,发表了所谓的《大沽宣言》,企图消除中国人民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疑虑。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列强无力于兵力统治中国,唯一实际的办法是保持清王朝的现势和现状。

    与此同时,列强们各怀鬼胎,既相互勾结,又彼此争夺,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比如,沙俄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打算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出兵侵占了东北三省。对沙俄的盘算,英美日不同意,日本甚至派兵进入朝鲜,以示对抗。而 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并提议立即撤出在北京的各国军队,开始议和。

    比如,英德等国为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并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

    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斗争更加激烈,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士兵互斗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以维持中国领土完整为前提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的接受,成了各国共同对华的基本纲领。列强虽然没有最终瓜分中国,但要求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每个中国人负担一两的羞辱。李鸿章为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两次大口吐血,其临终诗写道:“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为什么不增设通商口岸?

    自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之后列强每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把增设通商口岸作为“必备条款”,为此中国先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10个。

    在不平等背景下开设的大量通商口岸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主权,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机器制造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一部分农业和小手工业者破产, 一些人开始脱离农村来到城市,有的成为城市里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有的则成为城市流民。

    但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时,增设通商口岸这一条却不再提了,难道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经足够多了?

    鸦片战争后,在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列强也在向中国进行着资本输出,最突出的领域在金融方面。由于清政府在金融建设方面长期滞后,使外国银行轻易进入并控制了中国的金融,继而通过金融控制了中国的关税、财政和资本市场,造成清政府财政枯竭,加重了对外债的依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在船运、铁矿、煤矿、纺纱、铁路等方面要么直接经营,要么参与经营,不仅掌握了本身的权益,还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故意曲解,获取额外的利益。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优势领域,外国资本也大量侵入,削弱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如茶叶,从茶农生产、中国茶商收购、十三行商人转手、外国商人出口国外的模式,变成直接在中国建厂, 大量低价收购茶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之后再出口到国外。

    在贸易方式转变下,传统的掠夺方式早已经过时,《辛丑条约》也没有必要再提增设通商口岸。

    为什么八国变成了十一国?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各自国家的公使,加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三国的公使一共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最后协议书上签字,正式订立《辛丑条约》。

    明明是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组成侵华联军,为什么西、荷、比三国也参加签订条约?

    1900年4、5月间,义和团势力在津京一带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列强在华统治的时候,当时在京的各国公使,就连续不断地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强迫清政府来扑灭义和团,如何调兵保护使馆等一系列的问题。西、比、荷三国公使不但自始就参加各国公使会议,而且西班牙公使康洛格还担任外交团的首领,一切公使会议都是在他主持下召开的。

    在议和开始时,各国公使首先推举美、德、比、荷四国公使为调查委员,负责确定“赔偿标准”的工作。西、比、荷三国虽然没有正式出兵侵略中国,但是在策划如何扑灭义和团方面,以及在整个和议的交涉过程中,三国公使自始至终都是英、美、俄、德、日、法等列强的同谋者和参加者。因此,后来等到签订辛丑条约时,西、比、荷三国都以所谓公使馆“遭害”为理由,遵循其他大国向中国要求分享辛丑条约上所获得的权益。

    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只是失败于英国,可是结果除了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外,还与其他美、法等列强同样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正式直接出兵来侵略只有英、法两国,但结果清政府不仅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同时还与美、俄同样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美、俄不费一兵一弹而能分享掠夺中国的权益。

    单字解释: 瓜 分 中 国 通 商 口 岸 八 国 变 十 一 国 辛 丑 条 约 的 三 大 历 史 之 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