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寿春之战东吴败得有多惨?远超合肥之战,光看数据名单就触目惊心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回顾整个三国历史,曹操所建立的魏政权一直遥遥领先,因为三国之中唯有北方政权才有真正的政权结构,它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建设,军事建设,还有文化建设......

    ——至于其他的蜀汉、吴国,一个纯粹搞先军政治,另一个只知一味偏安。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政权灭亡其他两国是定局,这是总体实力发展所导致的。

    当然,其他两国也并非没有机会,例如当年关羽北伐就一度威震华夏,刘备也在汉中打败曹操,此时即使东吴政权不出手,也有可能灭亡北方政权,改变三国的命运。

    可惜,孙权不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最终背刺了关羽,导致蜀汉和吴国翻身的机会没了。

    对此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东吴怎么就不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二者同心协力消灭魏国呢?每每想到此处,我们都会扼腕叹息,大骂孙权无耻。

    其实,历史还真给过一次机会,在孙权死去以后,东吴政权难得的有了一次远见,趁着魏国内乱,联合蜀汉,拼尽全力发动了一场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寿春之战”。

    ——但可惜,即使东吴听尽全力,历史的结局就没有改变,吴国换来的是血的教训......

    一、寿春之战爆发的缘由与东吴的应对

    时间回到公元257年,此时司马懿、司马师先后去世,新上位的司马昭人望不够,导致一些原本支持司马师的人对他蠢蠢欲动。

    尤其是司马昭还准备篡位,这更使得魏国内部出现了分裂势力。而这些分裂势力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诸葛诞,作为诸葛亮的兄弟,诸葛诞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忠臣。

    在司马师当政期间,淮南爆发叛乱,诸葛诞坚定地支持朝廷平叛,为此不惜与自己的好朋友决裂。因为他的优异表现,被司马师册封为镇东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在当时权利滔天。

    可惜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野心昭然若揭,所以被诸葛诞所厌恶,并且早早表明了态度,司马昭敢篡位,他就敢造反。

    在这一背景下,诸葛诞开始了在淮南的屯兵积粮——先是蓄养数千死士,之后又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并请求加固城墙以防敌寇。

    面对诸葛诞的抗拒,司马昭在解决内部危机后,立刻召令他入朝为官,准备直接对其斩首。诸葛诞识破了司马昭的计策,随即光速发动了叛乱......

    公元257年5月,诸葛诞召集众将攻击扬州刺史,将其斩杀,然后聚敛十余万官兵以及扬州新附的四五万人马,存储一年之余粮,准备闭城自守。

    此举相当于直接宣告了叛乱已经成定局,司马昭立刻做出反应,6月就派遣26万大军亲自带着皇帝和太后东征。

    当时寿春城不过15万人马,而朝廷有26万大军,所以说守城战有优势,可毕竟是“以一域敌全国”,诸葛诞既不是诸葛亮,更非关羽,凭他一人绝不可能改变灭亡的下场。

    其实诸葛诞自己也早有认知。

    所以在发动叛乱后,他立刻派遣自己的长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到吴国去请求救援,而当得知这一消息时,东吴方面立刻沸腾起来......

    此时孙权早已去世,东吴的实际掌权人乃东吴大将军孙綝,这人虽然没有孙权出名,但的确做的比喜带兵的孙权要出彩一些,至少他还是敢赌一波的,只是可能能力不行。

    言归正传,当时孙綝的立刻作出以下措施应对。

    ——他安排了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领兵三万,外加之前参与淮南之叛乱的文钦共同前往救援。

    当然,东吴诸将的行军速度也很迅速,比如当时司马昭命令征南将军王击、安东将军陈骞率众包围寿春城,但东吴诸将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已经杀入了寿春城,和诸葛诞成功会合。

    此时,城内的守军已经达到了18万,相比较于城外的26万进攻大军,守寿春城的胜算提高了不少......

    然而,孙綝可不只是准备了这一手,为了确保此次作战的万无一失,他又命令大都督朱异率领三万士兵屯兵于安城,和寿春城的守军遥相呼应。

    到这里,基本的准备已经做好了,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攻防战了,只要能够守住寿春城,司马昭肯定拖不起,东吴有望洗刷当年合肥之战的耻辱。

    二、东吴被司马昭各方面压制

    战斗一开始,作为“老造反派”的文钦一直都很积极,他率领部队曾多次对外冲击,但由于“皮脂”过多,所以迟迟未能冲破。

    而城内人冲击的时候,城外的朱异也在积极发起猛攻,但被兖州刺史州泰所击退——在败亡的过程中,还被追击死伤2000余人。

    眼见局势不妙,东吴本部施绩等人也开始准备用兵,但同样遭到骠骑将军王昶占领夹石,威逼江陵,导致部队受到牵制。

    我们不得不承认,司马昭此人虽然不如他的哥哥,但是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还是很灵活的,几乎处处都止住东吴,占据上风。

    到7月,孙綝继续加码,又在国内大规模征调军队,并且再次启用战败的大都督朱异率领将军丁奉、黎斐。

    等五万大军继续攻打魏国,这次东吴的准备更加充分,不仅增加了5万大军,而且还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之众于都陆。

    这次“大加码”后,朱异要似乎雄起了,吴军也一路推到了黎浆水一带。可就在他准备拯救诸葛诞时,却遭到了老冤家州泰的进攻。

    史书的记载很残酷:“多次被石苞和州泰击败。且魏国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诡道袭都陆,尽焚(朱)异资粮。朱异或者再次退军。”

    这次可就玩大了,之前朱异还可以借口兵力过少准备不足,所以受挫。可这次兵力增加了,粮草也准备充足,但依旧败得如此惨烈,朱异被打的有些怀疑人生。

    孙綝也是倔脾气,他依旧坚信朱异,准备再次拨给他3万人,让他死战。

    要一般人,肯定立刻接受命令,将功赎罪。可这位大都督却不想再吃亏了,他竟然拒绝再次出战,最终被输红眼的孙綝于九月斩杀。

    综上所述,此次东吴可谓不遗余力,前后四次加码,甚至为此还斩杀了大都督,可惜都一败涂地,外部的救援行动几乎全部失败。

    三、寿春之战相持阶段——东吴开始军心涣散

    既然外部的力量不可靠,那么东吴就只能希望文钦等人自己努力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转机。

    可惜,在外部力量迟迟无法有所突破时,内部力量也没有取得突破,而且还出现危机。

    在刚开始的时候,文钦一直在组织部队突围,眼见无法突破,就转而以防御为主,他劝说诸葛诞死扛到底,只要坚持到底,必定有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司马昭还真怕这一招,因为他的政权也有不少问题,不说小皇帝对他的野心,就连皇太后也是个“不安定分子”,所以他不得不带着这两个人一起出战。

    如果时间拖得久了,还指不定会出些什么幺蛾子。在思虑过三后,司马昭看着朱异被砍掉的人头,突然想出了一个妙计。

    ——孙綝斩杀统兵大将,就是为了坚定城里人死守的决心,既然知道了他的意图,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反过来利用对方,让对方放松警惕呢?

    说干就干,司马昭转头就向众人散布谣言,东吴的救援即将到来,魏军的士气很低落,而且粮草即将匮乏。

    得知这一消息后,诸葛诞确实放松了警惕,不再像之前一样节约用食,开始敞开肚子吃,结果导致一年的存粮急剧减少。

    眼见的粮食越来越少,而东吴的援军却迟迟没有到来,城内的士兵也开始着急起来,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尤其是人抱有高度的希望后突然失望,对士气的打击是双倍的。

    在这紧张局面下,寿春城内部也开始发生分歧,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等人认为与其等待东吴的救援,还不如趁着现在士兵斗志高昂,直接与敌人拼死一战攻其一面。

    这样,说不定还真能杀出去。

    不过对此文钦坚决反对,因为他有过和司马兄弟交手的经历,所以他认为:司马昭为困了我军一年,其部队也是非常疲惫,而且其内部也有不稳定因素,只要再拖一段时间,变故一定会发生。

    双方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再加上彼此是不同的阵营,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当时诸葛诞想着割据淮南,所以拒绝自己心腹提出的建议,继续选择坚守不出。如此一来,诸葛诞激化了和心腹之间的矛盾,最终致使这两人于11月出城投降。

    伴随着第一起投降例子的出现,寿春城内部已经人心不稳,就连东吴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于是司马昭采用的钟会的反间计。

    即:“以奇变说全怿等,全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

    而跟随文钦而来的东吴诸将,也几乎悉数叛变,这一变故震惊全城,城内更加人心惶惶,不知该如何自处......

    值此危难关头,遥远的蜀汉似乎听到了东边寿春城的呼唤,趁着司马昭召集关中军队前往淮南,机警的姜维立刻带领数万军队出秦岭,准备趁乱给魏国施加压力。

    到此刻东吴、蜀汉再次联合出战,内部还有诸葛诞的制约,司马昭几乎被逼的调集了所有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这一幕,不由的让人思绪回到了当年关羽北伐时期,同样是曹操调集全国主力围剿关羽,其他各部势力从旁辅助。那么这一次蜀汉是否能够发挥奇效呢?

    ——答案很悲催,姜维虽然来得很巧妙,使得“众皆惶惧”,但却不幸遇上了老冤家——安西将军邓艾,他和征西将军司马望合兵一处,堵住了姜维。

    如此一来,蜀汉无法干预局势走向,所有的压力又重新压回寿春城。

    四、寿春之战的最后一搏——还是输了

    诸葛诞、文钦此时又该何去何从呢?

    经过两次大规模投降事件后,诸葛诞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他和文钦商议:司马昭纳降小有成果,肯定以为城内人心惶惶,必定是松懈之时。

    如此,众人不防趁着他准备松懈之际,突然杀他一个猝不及防。

    经过商议后,大家都觉得这个计策颇有希望,于是开始大量制造进攻武器,准备齐全后,连续发动了五六日向南进攻。

    此次的确起到一定效果,但司马昭还是牢牢锁住出口,诸葛诞损失惨重却依旧未杀出重围。

    随着数次出战受挫,粮草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援军迟迟不至,城内除将军以外,又有大批的普通士兵投降。

    眼看着局势愈发恶化,文钦提出壮士断腕,将大部分人魏人放出去以节省粮食,只留下吴国士兵坚守城池。

    对于这一建议,诸葛诞严辞拒绝,而且还怀疑文钦是否有别的想法。

    而在军心涣散之际,两位主要负责人还开始了彼此猜忌,随着猜忌不断被放大,到后来诸葛诞居然在商议军事的时候将文钦斩杀......

    这波操作属实离谱,毕竟从整个战斗来看,最有战斗经验,最有战斗意志的就是这位东吴派来的救兵,如今诸葛诞将他斩杀,局势已经彻底不可挽回了。

    随着这一噩耗传出,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立刻被惹毛了,他们当即带领手下准备反杀诸葛诞,但其手下不愿意效力,于是这两人索性出城投了司马昭。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两人不管武力多高超,在大局面前始终是“小角色”,但司马昭后续却对这两人大做文章。

    当时有人甚至建议斩杀这二人,但司马昭却提出:“此时城池还未攻克,杀了他只会坚定守城人之心,不如将他们放了,彻底瓦解敌方军心。”

    果然,司马昭带着文家兄弟命令士兵在城外高呼:“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

    众人亲眼目睹文家兄弟快活的在城外,于是都产生了动摇,军心彻底溃散,更多的士兵出城投降,诸葛诞最后的一口气也散了。

    司马昭敏锐的抓住机会,果断的发起了总攻,城内守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挡,诸葛诞从小城门突围兵败被杀。

    唐咨、王祚等将军率领1万余吴军全部投降,魏军缴获的武器和物资堆积如山,司马昭大获全胜,眼见无功,姜维也不得不率军而返,寿春之战至此结束。

    在战事结束后,众人劝说司马昭斩杀一万名吴军俘虏,司马昭却大度的说:“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弘耳。”

    ——于是1万吴军得以生还,并且被安置在洛阳附近的河东、河内和河南三郡居住。

    五、复盘下东吴败得有多惨?

    最后我们进行复盘,东吴第1次派出3万大军,第2次派出3万大军,第3次调兵5万,第4次预备调兵3万。

    如果算上预备的兵力,东吴此次共参战人数达到了14万人,可战斗的结果却十分惨烈。

    第1次派出的3万大军,被打的只剩1万大军投降;第2次派出的3万大军,死伤2000人被迫撤退;第3次派遣的大军5万人,因为粮草被烧又被迫撤退;第4次3万人,调兵未果......

    结合这些内容来看,直接数据显示:东吴此次伤亡至少22000人,若再加上投降的1万大军,东吴方面的直接损失人数达到了32000人。

    另外,还要算上数次被魏国击溃所造成的损失,保守估计伤亡损失人数应该在4万人左右。

    当然,这还只是保守数据,东吴部队在城内表现十分凶悍,但朱异先后多次被州泰打崩,打到后来居然拒绝领兵出战,如非损失惨重,何至于此。

    因此其具体损失应该远超4万人,甚至可能达到了5万,否则不可能打到一位大都督恐战。

    再结合历史来看,当时魏国实力最为强大,但全国能动用的主力也不过26万,此战吴国几乎拼尽全力,甚至到了斩杀前线负责人的地步。

    所以这14万大军,有可能是吴国所能调动的全部力量。以此来看,东吴方面调动全国兵力却损失35%以上,这种损失称得上是有些“动摇国本”了。

    事实上学者也认为:此战过后三分格局不复存在,司马家将一统天下。

    除了兵力方面的损失外,人员方面的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首先是朱异被斩首,正如前文所说,此人乃是东吴大都督,是此战的主要负责人,更是东吴后期不可多得的独当一面将领。

    统兵大将被斩首, 毫无疑问,这是东吴自建立以来都没有过的奇闻。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身份也不一般,他出生于吴郡朱氏,是名将朱桓之子,早年便代父掌管军队,后面的氏族力量也不容小觑。

    然后就是文钦被杀,在文中他是此战表现最积极的人,也是最有战斗力的人,可也被救援对象杀死,他的死是这次战役最终崩溃的导火索。

    除了这两人被杀外,其他的将领大多数都背叛了东吴。

    例如,第1批吴将全端、全怿等率众数千人出城投降。文钦之子文鸯、文虎兄弟投降,其他还有包括官兵在内的1万名东吴士兵投降。

    这就是著名的寿春之战,一场吴、汉两国拼尽全力的命运之战,可惜,诸葛诞不是关羽,并未能复刻当年的威震华夏。

    而且,此战相比著名的逍遥津之战,东吴方面其实算是刷新了历史败绩。

    虽然东吴的主政人相对比孙权更有魄力,调动的军队更多,可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除了军队的恐怖损失以外,最直接的就是大面积的降官投降,包括为国捐躯勇士的后代的投降,此举直接斩断了东吴最后的北伐勇气,东吴彻底无法洗刷关羽口中的“犬辈”之说。

    总之,不得不说,这次东吴败的可真惨,甚至比当年孙权输的还要惨,因为后果更加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此次终于拼尽全力,而且还有蜀国的全力支援,为何还是不如当年的关羽北伐呢?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诸葛诞不是关羽,后三国时代东吴已经没有人了。

    当然了,司马昭在此战中的表现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几次瓦解人心的操作,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

    但总体而言,不仅此次作战比不上关羽北伐那么传奇,就连这些后辈小子们的斗争,也远不如三国时代那么的精彩。

    此战之后,三国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落幕了 ,一个属于司马家族的统一时代到来了。

    单字解释: 寿 春 之 战 东 吴 败 得 有 多 惨 ? 远 超 合 肥 之 战 光 看 数 据 名 单 就 触 目 惊 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