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忽必烈二次出兵征伐日本,损失惨重徒劳而归,影响千年日本国运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十三世纪,忽必烈发兵征伐日本,日本史书称之为“蒙古来袭”或“元寇来袭”。二次伐日,声势之大,兵员之多,失败之惨重,对在欧亚大陆上所向无敌的蒙古军队来说,是元朝外侵史上极少有的。

    1206年春,蒙古人铁木真在斡难河源举行大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游牧儿郎,跃马持刀,冲出漠北高原,纵横驰骋于亚欧大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横扫千军如卷席,把所有国家都看成黄金家族可以占有的财富。

    1227年7月,蒙古人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军联合灭金,蒙古与南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1257年,蒙古全面进攻南宋,蒙哥大汗挥师攻四川合州,被守军炮击身亡,蒙古军被迫撤退。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大汗,迁都燕京,改国号为元,在对南宋全面军事进攻的同时, 开始觊觎日本。

    在蒙古军曾多次出兵攻打南宋均未能得手的情况下,忽必烈认为灭亡西夏、金朝都是采取孤立或骗取南宋的联合进攻而获胜的,那么现在要消灭南宋,也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策略一是联合当时东邻较为强盛的高丽、日本,灭南宋.

    策略二是孤立南宋,灭高丽、日本。

    此时的高丽在忽必烈即位前已从属于蒙古,而忽必烈虽多次派遣使者赴日,企图迫使日本称藩臣服、遣使朝贡,但遭到日本的拒绝。于是,忽必烈想通过威胁迫使日本臣服,来支持元朝攻打南宋。软的不行来硬的。在日本屡次拒绝臣服的情况下,忽必烈决意用兵征服日本。

    十三世初,日本源赖朝摧毁平氏势力,夺取政权,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了近700年间的幕府统治时代。发生其间的两次伐日,日本史书分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公元1274年10月3日(日本镰仓幕府文永11年),忽必烈任命风州经略使忻都为东征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为东征左右元帅,率军3万,大小战船900艘,从高丽合浦(今韩国庆尚道的马山)出发,远征日本。在顺利占领对马岛、壹岐岛后,元军的烧杀抢劫行径激起了日本军民的愤恨,在肥前沿岸岛屿、博多地区(今福冈县附近)等处纷纷各自为战,奋起抗击。幕府向九州地方的御家人下达了动员令,抵抗元军的入侵。

    由于日本战法原始,武器简陋,死伤众多,然而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护地头制(庄头制),这种以家臣私兵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组织巩固,不易溃散,家臣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战斗顽强,使元军进展缓慢,伤亡很大,兵疲箭尽,再加上疾病流行,元军被迫纷纷离岸登船。当晚,暴风雨突发,博多湾风雨大作,海浪滔滔,元军船舰大部分被风浪所卷,沉没海中,死亡达一万三千余人,为出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大败而归,历史上称之为“文永之役”。

    公元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出征日本,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军4万,兵船900艘,会合高丽将军金方庆统率的高丽军1万,5月初从高丽的合浦出发,攻占对马、壹岐两岛,大肆杀戮。忻都自恃兵力雄厚,不等与南路军会合,也不侦察日军防御状况,就为抢占首功冒然率军,直指九州。先后转战达博多湾、志贺岛、能古岛,都因防守严密,无法攻破。

    此时,日本九州的守护部队在总指挥藤原经资和大友赖泰统率下,吸取上次作战教训,学习了元军的战法,集团作战,战术灵活,常驾驶小船夜袭元军的大船,声东击西。元军不习水性,难辨方向,加上天气闷热,瘟疫流行,死者达3千多人。元军学习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之法,用锁链连结战船,环形相卫,不敢冒然行动。南路军由范文虎率兵10万,3千艘战船抵达平户岛与东路军汇合。日本松浦氏、竹崎季长等豪强武士以数万兵力在壹岐濑河浦与元军遇战。

    由于战斗发生在狭长的滩头阵地上,元军不能发挥其所长,却恰好适应了日本武士一人一骑的战斗方式,因而元军伤亡很大。元军由于长期在船上生活和战斗,蔬菜、饮水供应困难,疫病死者有增无减,军心浮动。一夜,突然飓风四起,海啸山震,雷电交加,元军战船大多翻沉,尸体随潮流入港湾,港湾为之堵塞,十万之众得还者只有三人,再以惨败而告终,史称“弘安之役”。

    第一次征伐日本发生在灭南宋、统一中国之前,当时蒙古军西征,南伐金朝,东服高丽处处得手,应该说忽必烈是很轻敌的。而出征之前,忽必烈西北平定海都等藩王的武装叛乱,南方攻打南宋襄樊以控制长江中下游,分散了兵力,第一次征伐日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第二次征伐日本时南宋已经灭亡,无论是兵力还是物力都大大增强了,但是仍第一次出征一样失败了。

    其一,日本的积极准备。日本由于第一次“蒙古来袭”侵扰的残酷政策,使得日本朝野上下震动。当时,日本以龟山上皇为首的皇室和京都的贵族,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只知道慌慌张张地求神拜佛,和南宋的皇帝及投降派差不多,而以执权时宗为首的幕府和武士。

    其一,蒙古人不善海战。骑马战术是蒙古人克敌制胜,纵横亚欧大陆的法宝,而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号为世界征服者的蒙古人之大忌。忽必烈以为渡海伐日本轻而易举,恰忽略了元军不习水性,不惯海战的弱点。

    其二,军兵的内部矛盾。征伐日本的蒙古将领矛盾重重,洪茶丘与高丽军统帅金方庆之间,仇怨甚深,范文虎为南宋降将, 为诸将所轻视,结果元军指挥官间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指挥不能协调 在半个多世纪的对外征略中,蒙古军队不断收编了大量的各族新分子,他们与蒙古军队素质相异,是被迫当兵或被征调服役, 。特别是宋百姓与高丽民组成的高丽军、新附军,都是被强征来的,甚至有的还被“黥面”充军,蒙元的对外征掠,只能给他们带来灾祸,而非利益,所以许多士兵不愿为蒙元的不义战争卖命而逃遁离队。

    其三,日本的顽强抵抗。蒙元入侵,日本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特别是北九洲的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乡土,坚决地投入了反侵略的战斗。一切军费均由自己负担的日本兵士,参加战斗者竟达四十万人。他们环岸拒守,英勇抗击来侵的元军。镰仓幕府按照军民的意愿,屡次斩首元朝使者,并在取得上次战争经验后作了综合调整,号召军民构筑工事,严阵以待。日本军民昼夜操练,对各沿海要塞倍增警戒,组织“百人决死队”与元军肉搏,所以即使元军有小胜,终未能扩大战果。

    其四,内部的反抗频起。为征伐日本,忽必烈征兵、征夫、征粮,民不堪其扰,江南各地起义频发。朝鲜半岛也是爆发了三别朝军的武装反元起义,控制了黑山列岛、济州岛,直接威胁、干扰了元军筹军造船远征日本计划的实施。

    其五,两次突如其来的飓风对元兵船的袭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至于飓风,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日本将此神化为“神风”“八幡宫镝矢西风”“天野明神出阵”等。

    由于征日之举,吏民大扰,人民起义蜂起,加之元军征安南战败,忽必烈不得不下诏罢征第三次日本,望洋兴叹道:“今非其时,朕徐思之。”

    1274年、1281年, 日本两次成功击溃蒙元侵略军,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导致镰仓幕府灭亡。这两场战争,激发出了空前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武士阶级脱颖而出,日本进入了漫长的“战国时代”, 兵燹不休,孕育催生了以菊花与刀为象征的武士文化,从此日本走向了武力扩张之路。

    单字解释: 忽 必 烈 二 次 出 兵 征 伐 日 本 损 失 惨 重 徒 劳 而 归 影 响 千 年 日 本 国 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