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65年彭德怀调往西南工作,黄克诚写词怀念彭德怀,内容饱含感情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对于彭德怀元帅,黄克诚大将曾这样点评过两人的关系:

    我和彭老总是相待以诚、争执以理,言不及私的诤友!纵观彭老总和黄克诚的交往,我们不难发现黄克诚大将的这番点评是非常到位的。

    对于黄克诚大将,彭老总也是非常欣赏的,尤其是他那不媚上的性格!

    1960年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按照中央的指示:红三军团进攻武昌配合红一、红二军团夺取汉阳、汉口。

    在得知这个命令后,很多红军战士都是非常高兴的,毕竟之前他们已经接连赢得了数场战斗的胜利。不过红三军团当中,有两个人表现得非常冷静,甚至对于这道命令有些不解,这两人便是黄克诚和彭德怀。

    两人当时的想法都差不多,都认为在如今的情况下,攻击敌人重兵驻守的城市,是不现实的。当时黄克诚的职务并不高,也无法决定军团的部署,为此他便直接找到彭德怀向他阐述了为什么不能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见。

    彭德怀听后也认为黄克诚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为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攻打大城市的想法。然而队伍中对于攻打大城市的呼声很高,彭德怀只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带领部队向湖南出发,攻克了不少城市,一鼓作气的来到平江及其附近地区。

    红三军团在抵达这一带后,没有立即行动,反而召开会议,商量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会议上大家议论纷纷,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攻打武汉,响应中央号召;第二,先攻打长沙,随后在攻打武汉。

    总得来说,当时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是打,分歧之处在于是先攻打长沙还是武汉。有没有第三种意见呢?也有但是大家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便都没有站出来说话。不过黄克诚可不是这种为了前途而不说话的人,他站起身来说:“你们的意见都是错的,现如今打大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

    黄克诚的这番言论出来后,顿时整个会场一片寂静,随后大家异口同声的对黄克诚提出严厉的批评。也正是因为黄克诚的发言,导致原本拟定对他的升职,变得遥遥无期!

    事后,彭德怀找到黄克诚谈话:“黄克诚,你胆子真大啊。那么多人都赞同,你竟然敢站起来唱反调?”

    听到彭德怀的这番话后,黄克诚淡然地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不喜欢拐弯抹角,有意见就提。”

    黄克诚这种性格,在往后的日子里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却说道:“有不对的地方,我就要提出了。我个人的荣辱倒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要对组织、人民负责……”

    黄克诚将军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和黄克诚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两人之间的联络也慢慢中断。1965年冬,彭老总被分配到西南三线地区工作,同时黄克诚被分配到山西担任副省长。

    对于组织上的这份决定,不管是黄克诚还是彭德怀都是服从的,两人也开始离开北京,前往地方工作。黄克诚来到山西后,是抱着干活的态度来的,由于对山西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为此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研,在山西各市县考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想法。

    经过一番调研工作后,黄克诚心中大致摸清了山西的情况,正当他准备一展身手时,山西部分地区遇到了旱灾。

    1966年4月,黄克诚一行人来到高平县城关公社看旱情,并顺道去了位于城北的凤和村。在抗日战争年代,黄克诚曾带领部队在这个地方住过一段时间,并按照彭老总的指示在这个地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并取得不小的战果。

    看着这熟悉的房屋,黄克诚脑海中又想起了和彭德怀将军相处的一幕幕,并感慨道:“如今彭老总,你又身处何方呢?对了, 你去了大三线工作了,你在大三线的哪一个点上?克诚想念你啊……”

    为此,黄克诚将军便写下了一首怀念彭德怀的词《江城子·怀念彭总》: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眉岗。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在这次首词当中,饱含了黄克诚对彭德怀深深的感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黄克诚将军并没有将这首词当众朗读,彭老总也没有见到这首词。

    远在天边的彭德怀同样也没有忘记黄克诚,在他病重的时候,还特意叮嘱侄女彭梅魁:

    将我留下来的书籍,送给我的好朋友黄克诚!纵观彭老总和黄克诚的一生,他们都是我们值得我们敬佩、学习的人!

    单字解释: 年 彭 德 怀 调 往 西 南 工 作 黄 克 诚 写 词 怀 念 彭 德 怀 内 容 饱 含 感 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