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大宋第一全才沈括,做人做官却备受争议?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沈括是谁?《宋史》说,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还是写出那本旷世奇书《梦溪笔谈》的大宋第一全才,他贯通文、理、商、法、工、农、医等所有学科。不仅如此,在外交和军事上,也做过卓越的贡献。

    但就是这么一个千古奇才,却在做人和做官方面始终不得志,生前死后伴随着别人的误解与谩骂。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奇才,他的贡献具体在哪些方面呢?天文方面,他改进天文仪器,对历法进行修订;数学方面,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地质地理方面他首创地形高程测量法,还采用木刻立体地形图,这种立体地图比西方早700多年;化学方面,他首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物理方面,他做出了地球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比西方的记录早400多年等等。为了纪念沈括的科学成就,197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

    不仅如此,沈括在北宋的军事,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要求重新划分国界,宋朝的官员们已经看出了辽国的图谋不轨,但辽国提出的国界争议,宋朝却拿不出证据去反驳。就在陷入僵局时,沈括却在枢密院的历史档案里,找出了古代是以长城为界限,在古长城以南的30多里都是北宋的领土,领土不存在争议,宋神宗称赞沈括,“微卿无以折边讼”。沈括却说:“我只担心我的才能和智慧,能不能够应付和抵抗敌人,至于是生是死、是福是祸,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他主管过宋朝的军器监,制造武器的部门,研究城防、阵法、兵器、战略战术,写下了军事著作《修城法式条约》。

    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打响了灵武之战,战争打响,沈括率军开疆拓土,不断扩大宋朝版图,更是发挥了文人的特质,制作了多首军歌,激励将士们的士气,据他的《梦溪笔谈》记载,“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哥,乃古之遗音也”。元丰五年(1082年)因为“本路出兵,守安疆土,应副边事有劳”,沈括被升为龙图阁大学士。

    但沈括性格中软弱中的一面,却让他在官场多年始终不得志,备受争议,还留下了骂名。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但到最后新党也没接受沈括这个人。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沈括被王安石举荐,掌管两浙农田水利,后来沈括又出任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由此可见,宋神宗和王安石对沈括的重视。

    不过,在王安石遭到第一次罢相后,王安石却称沈括为“小人”,什么原因呢?因为沈括对安石的变法提出了异议。例如,沈括以科学家严谨的眼光,发现了免役法的问题。免役法规定所有人出钱代替原来的服徭役。新法主力蔡确对宋神宗说,沈括看到王安石罢相,担心政治风向有变,所以“前后反覆不同”,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

    还有一件与苏轼相关的事情,更是成了沈括身后的“梦魇”。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奉命巡查两浙农田水利期间,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叙旧,跟苏轼要了新进写的诗,回京后研读,并一一标出诗中诽谤新法的地方,然后进呈给皇帝。王銍说,李定、舒亶等人以文字狱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实本于(沈)括”,这也导致沈括在后世的形象中背负了严重的道德瑕疵。

    灵武之役后,宋神宗派徐禧作为钦差大臣配合沈括的工作,。但是,徐禧“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性格软弱的沈括不得不交出权力。结果,永乐建城不久就被西夏攻陷,沈括的政治生命就此宣告结束。

    元祐四年(1089年),沈括获准自由迁居,接到诏命后,沈括举家搬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购置的梦溪园,在此隐居,直至绍圣二年(1095年)病逝,享年65岁。

    沈括软弱的性格注定他悲情的一生,但个人的不幸,却是历史的幸运,这正是时代的怪异。

    单字解释: 大 宋 第 一 全 才 沈 括 做 人 做 官 却 备 受 争 议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