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丰碑|高难度武戏开现代京剧先河,《奇袭白虎团》演出志愿军虎口拔牙的智慧与气魄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同志们一番辩论心明亮,识破敌人鬼心肠。美帝野心实狂妄,梦想世界逞霸强。”这段京剧《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西皮流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唱段,铿锵有力地唱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虎口拔牙”的气魄与智慧。《奇袭白虎团》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在朝鲜战场上创作出雏形,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划入山东省京剧团(现山东省京剧院)再进行修改加工,用惊险的武戏动作、飒爽英姿的战士风采征服一代代观众,成为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文艺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现代京剧经典。

    创作灵感来源于战地简报

    《奇袭白虎团》是山东省京剧院的“看家大戏”,北京的观众对它丝毫不陌生。2020年该剧启动最新一次复排,如今已在京演出9次。今年4月,该剧又一次在梅兰芳大剧院里上演,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奇袭白虎团》1993年复排版严伟才扮演者刘建杰感慨万千,“1964年,这台戏在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一炮而红,它的创作是剧院老先生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中,美国侵略者与南朝鲜伪军“假谈真打”,我军战士杨育才带领小分队,化装成护送美军顾问的南朝鲜兵,巧妙通过多道岗哨,插至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击毙白虎团团长,打乱了南朝鲜军防御体系,对西集团顺利完成战役任务起了关键性作用。

    1957年,还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演员方荣翔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了这个故事,深受触动,他与同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等人商议,迅速创作出《侦察兵的故事》,并由殷宝忠、方荣翔组织排练和调度,很快就在战士中演出。“后来,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并入山东省京剧团,便把这部作品带回齐鲁大地。”刘建杰说,1963年,山东省京剧团对已经定名为《奇袭白虎团》的作品再度进行加工。

    这次修改让《奇袭白虎团》的艺术属性更加丰满。主角从杨育才改成了严伟才,当地群众崔大娘、崔大嫂的戏份增加,表现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角色、武戏、舞蹈、音乐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充实和调整。1964年,经过重新打磨的《奇袭白虎团》来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一炮而红。1972年,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自此全国传开。

    武戏新程式创造现代京剧经典

    无论是1964年第一次在京亮相,还是如今进行全国巡演,无论是资深戏迷票友,还是普通观众,看《奇袭白虎团》都会由衷感叹:“好看!”就观感而言,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战争场面竟能在京剧舞台上表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奇袭白虎团》的武戏堪称独一无二。

    《奇袭白虎团》的好看,在于剧中气宇轩昂、整齐划一、奋勇杀敌的“尖刀班”。“传统京剧中没有表现现代战争的程式,用传统戏拿大刀的动作去拿枪肯定不合适,老先生们就集体开了脑洞,大家一起研究出很多行军排布、插入敌后的战争动作。”刘建杰说,老艺术家们从传统京剧武戏中借鉴了翻腾跌扑,再吸收舞蹈的造型技巧,创造出前扑、劈叉等表现现代军事动作的新程式,“这个戏唱念做打俱佳,尤其是武戏,最为精彩。”

    为了增强“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的刺激感,饰演严伟才的演员,还要在两米多的高处前扑“下高”,连两个虎跳前扑,接三个跳叉,再接360度跳叉,一气呵成,不仅如此,还要面不改色地完成后续的演唱,对演员们要求极高,被戏称为“玩命动作”。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高难度技巧,国内鲜有院团能复排全场《奇袭白虎团》。刘建杰在1993年复排《奇袭白虎团》时,也是在老师的辅导下现学这些动作。“那个高度比两张桌子摞起来还要高,普通人可能站在那就慌了。我的老师就扶着我,先从平地开始练,然后上一张桌子,再上两张桌子,最后才把这个动作完成。”

    不光是主角,《奇袭白虎团》中每位“尖刀班”的演员都要动作有力连贯,紧凑漂亮,而其他角色也要情绪到位。“传统戏里,龙套上场不能有表情,有了表情就是搅戏,但现代戏不一样,满台不能有空白。”刘建杰说,无论是剧中的普通战士,还是朝鲜群众,都要时刻在戏中,“台上眼神互相交流,台上台下也要默契交流,这才能塑造出一个丰满的现代人物。”

    在刘建杰看来,这部作品不仅为京剧现代题材剧目中的武打形体创新开了先河,也在现代故事的舞台呈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台词剧情真实还原战争场景

    山东省京剧院曾在1993年、2020年两次对《奇袭白虎团》进行了复排,删去了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表达,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充满智慧的作战思路,则永远留在了舞台上。

    “这是一部有浓厚历史痕迹的作品。”刘建杰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山东读戏曲学校,当时学校就邀请过《奇袭白虎团》严伟才的原型杨育才,给学生们讲这场战役的故事。“在我自己成了复排版的严伟才之后,有一次我遇见了杨育才先生的亲外孙,他把自己姥爷当年手绘的作战地图给我看。”刘建杰惊讶地发现,剧中的台词都与这个地图都对得上,“比如从哪里出发,沿着哪条山界走,在哪里抓住俘虏,在哪里袭击哨所,这部戏的信息清清楚楚地还原了整场战役。”

    哪怕是程式化的动作,观众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年志愿军战士面对的艰险环境。“松发地雷是什么?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们这代人也没亲眼见过。”刘建杰说,但他听剧团里去过朝鲜战场的老先生讲过,这种地雷踩到时不会爆炸,只要脚一抬,立刻就炸。那怎么排雷?刘建杰手里一比划,“要用匕首,非常小心地把地雷周围的土松开,再用一个小别针,把地雷的引线别住,再用一个特定动作离开现场,地雷才不会响。”而这些动作,在《奇袭白虎团》第六场插入敌后排雷的场景中都用上了。

    “当年的老先生们去过朝鲜战场,经历过冰天雪地的环境,看到过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刘建杰说,剧中严伟才的唱段节奏明快,唱腔优美,一股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舞台之上,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这些,但通过我们的作品,志愿军战士的敢打必胜的信念与精神就能传承下去。

    【作品简介】

    《奇袭白虎团》被称为现代京剧舞台上的“动作片”,是山东省京剧院根据朝鲜战场上真实故事改编的。该剧歌颂了中朝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战斗友谊,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剧中,严伟才的西皮流水《打败美帝野心狼》、王团长的二黄快板《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深受戏迷喜爱。

    (山东省京剧院/供图)

    单字解释: 丰 碑 高 难 度 武 戏 开 现 代 京 剧 先 河 奇 袭 白 虎 团 演 出 志 愿 军 虎 口 拔 牙 的 智 慧 与 气 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