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26年后志愿军女兵前往美国出差,在纽约餐馆被当年美战俘一眼认出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刘禄曾出生于名门之后,她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刘秉璋,为此家境非常不错,从小到大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读大学的刘禄曾也非常了解解放军的故事,为此便萌发了想要成为其中一员的念头。不过由于刘禄出身的缘故,未能如愿以偿。

    在朝鲜战场爆发后,我军的主要对手是美国人,然而在俘虏美国人后,因为在语言上无法沟通,也不认识缴获的物资,为此急缺一批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精通英语的刘禄曾自然是踊跃报名,奔赴朝鲜。

    对于上战场,刘禄曾倒是也没有胆怯,反而是十分的好奇。刘禄曾和她的同事们是于1950年底进入朝鲜的,经过千里行军后抵达志愿军总部。刘禄曾按照组织上的分配,来到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具体工作是:担任调查研究组的英文翻译,包括审讯俘虏!

    尽管刘禄曾出身名门,但是在她身上一点都看不到娇贵,反而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上前线,跟普通的女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刘禄曾来到朝鲜战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前线对敌人“喊话”,进行政治攻势,瓦解敌军!

    那时候白天,前线在进行战斗,刘禄曾等人则准备自己的宣传工作内容,等天黑了就开始广播。至于说广播的内容,一般都是我方的俘虏政策等宣传稿,也会根据时间点,搞特别活动,比如说在圣诞节,播放思念家乡的歌曲等。

    经过数个月的工作后,刘禄曾也慢慢适应了在朝鲜的部队生活,也适应在前线“喊话”的工作内容。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从前线下来一批批各国俘虏,其中多数为美国战俘。刘禄曾作为精通英语的工作人员,自然是参与到了审讯俘虏的工作中。

    由于当时运输困难,大家所需要的口粮,需要到数公里外的营地去取。由于俘虏增多的缘故,前去拿粮食的人不多,为此只好动员俘虏一起前去拿。

    刘禄曾接到命令后,便立即行动了起来,她召开俘虏大会宣传我方对待俘虏的政策,随即说道:“凡是今夜不去背粮食的人,那么就不许去吃别人背来的粮食。”

    刘禄曾的这个办法很有用,原先一些不愿意去的人,也只好跟着志愿军战士前去。

    在这段时间里,刘禄曾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战俘,有来自美国的,也有来自韩国的,但是他们最终都被刘禄曾用正义的震慑、严格的管教和我军优待政策的感召所教化。

    在此期间内,刘禄曾还遇到了一位非常奇怪的美军战俘叫做詹姆斯。

    经过审讯之后,刘禄曾才得知这个名叫詹姆斯的士兵,是第一次上战场,结果一枪没放就当了俘虏。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根据詹姆斯的阶级成分和政治表现,他被排在落后类,没有进入反动类。

    两天过后,准备将詹姆斯这批俘虏转送到别的营地时,突然有个战士报告说:“一个高个俘虏表现不好,昨天晚上不肯搬粮食。”

    刘禄曾得知这个情况后,便立即前去核实。经过一番了解后,才得知这个人是詹姆斯,他因为生病的缘故无法动弹,而且不是装的。刘禄曾便立即找到军医要了几片药,并且请示领导批准他在转移过程中能够乘车。

    在往后的日子里,詹姆斯这名战俘经过教育改造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我被俘前,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态度十分敌视,我以为被俘虏后会遭到虐待。然后事实并不是这样,我被俘虏后,我没有被当做战俘,反而是被当做朋友。给予我这种启蒙教育的,是最早审讯我的一名女军人。他口中所说的这名女军人自然是刘禄曾!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刘禄曾回国,并且转业到地方工作,而詹姆斯也是回到了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按道理来说,他们两人没有联系方式,并且彼此各在一端,一生是没有机会见面的。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巧合,在朝鲜战争过去26年后,刘禄曾因为工作的缘故前往美国出差,在出席晚宴的过程中,一位身材略胖的高个男子将她拦住,询问道:“你是不是参加过朝鲜战争!”

    刘禄曾听后表示:“是的!”

    对方听后则激动的说:“你姓刘,对不对?我之前被俘虏还是你审讯的我呢!”

    刘禄曾听到对方的这番话后,也是激动说:“你是詹姆斯啊,我们终于以朋友的身份在纽约相见了!”

    二人聊起了过去,也谈了谈各自的经历,但谈的更多的是那段在朝鲜战争的岁月!

    单字解释: 年 后 志 愿 军 女 兵 前 往 美 国 出 差 在 纽 约 餐 馆 被 当 年 美 战 俘 一 眼 认 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