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熊尚林: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最终却倒在自己战友的枪下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留意过。

    中国和美国的价值观,从幼儿动画到搬上大银幕的电影中就能很容易地被区分开。

    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动画片,从《葫芦娃》到《西游记》、甚至《愚公移山》,都在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学会合作;美国宣传的则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文化里,一个超人就能拯救美国。

    中国没有出现过孤胆英雄吗?我们数千年闻名源远流长,怎么可能没有。

    远的不说,近几年来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的就有不少:“除妖利剑”李效武、“孤胆英雄”杨洪福、缉毒先锋方红霄。

    放到战争年代,这样的人更多。葬身火海的邱少云、以胸膛挡子弹的黄继光、还有带着16个人就敢强渡大渡河的熊尚林。

    今天就来说说熊尚林。

    妄想凭借天险剿灭红军,却被22岁的年轻战士粉碎了美梦

    出生于1913年的熊尚林,参加红军时不过17岁。半大的孩子,却已经能在枪林弹雨里面不改色冲锋陷阵了。

    经过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洗礼,5年后的熊尚林从一开始的孤勇渐渐成长为有勇有谋。也是在此时,他迎来了自己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长征路上,蒋介石一直思考着的就是把红军堵在某个天堑、天险一网打尽,所以金沙江、赤水、还有大渡河这些地方,蒋介石都布置了重兵力。

    尤其是大渡河。《西游记》里沙僧没被点化前就住在流沙河里作威作福,然而那般可怕的流沙河却只是大渡河的分支。

    宽300米、深30米的大渡河,是让翼王石达开的20万大军全军覆没于此的怪兽,就不信区区几万人的红军还能有命从这里逃离。

    一下子,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就成了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先锋部队一定是要千挑万选的军中精英了。中央军委千挑万选,最后这个重任落在了红一方面军一团一营身上。

    而一营长再三考虑,决定派出连自己在内的18人冲锋小队,冲锋“刀尖”则由二连连长熊尚林担任。由此可见,若论单打独斗,熊尚林绝对是一营里的顶尖人才。

    强渡大渡河的结果也证明了一营长的眼光,如果不是派出了熊尚林,强渡不会在第一次冲锋就得以完成。

    一时意气脱离革命队伍,豪言壮语要去孤身干革命

    “渡河英雄”只是熊尚林诸多英勇中的一件事。

    抗日战争初期,熊尚林担任平北游击队二大队队长,他带着几十人骚扰一个营的敌军,引诱他们回援。牵制敌军的同时还毫不犹疑发起遭遇战,硬是将几十个人的队伍深入200敌军并重创他们。

    次年春,熊尚林又一次展现自己“孤胆英雄”的气魄:带着十几人在长城附近且战且走,很快从一支中队扩大到了一个独立团。

    每次战斗,熊尚林总是一个人冲在最前面,杀敌犹如砍瓜切菜,后面跟着的人看到他的神勇,自然而然当他是标杆、是偶像。

    可是这样一来,也滋生了熊尚林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定位:他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就是全军的楷模,自己的军职也该像自己杀敌时那样一马当先。

    所以当平北军分区正式成立、而干部名单中并没有他的名字时,熊尚林内心的不满到达了最高点,他在分区会议上公然指责军委领导的任命“有内幕”,并用各种污言秽语强烈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

    骂到激动处,熊尚林踹了一脚桌子,直接起身走出了营帐。

    众人以为他会找个地方平复情绪,却没想到他却回了自己的独立团,越想越气不过的他找上了几个一向以他为“偶像”的战友,气呼呼地表示既然上级领导觉得自己无能,那么自己就要带着人出去单干。

    战友中大部分还是讲道理的,纷纷劝慰他“不要鲁莽”、“不可瞎来”,但也有几个被他单枪匹马杀敌的劲头收服的,觉得这样英勇的领导值得一跟。

    于是当天夜里,熊尚林就带着一名副大队长和两个警卫员离开了部队。

    没有组织没有纲领,光靠孤勇无法聚集队伍

    熊尚林的想法很好。他认为凭借自己这几年出入敌营的奋勇拼杀,很快就能重新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就像之前在长城脚下干的一样——从十几人的队伍到数千人,不都是这么来的吗?

    所以熊尚林对落脚点也经过了仔细分析,就选在当年用十几人打退200日军的独石口一带,那里仍然流传着熊大队长的英勇事迹。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跟他想象得那么顺利。其实何止是不顺利,根本就是朝着他预想的相反方向发展了。

    到了独石口,老百姓们果然还记得当年那位熊大队长,左邻右舍挎着篮子来送鸡蛋送菜。

    见他这次只带了3个人,便纷纷问开了:“大队长这是来执行机密任务吧?都懂都懂,我们回去了不乱说。”

    熊尚林却摇摇头,直接将自己不满领导任命所以带着人出走准备自立山头的事都说了。他满心以为凭着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凭着自己那么多英勇善战的例子,肯定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却没想到,听了他的一席话,众人都愣了愣,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村长先开口,语气却并没有多热络,甚至还有点责怪。

    “听大叔一句劝,还是好好回去跟着大部队走得好。”

    旁边一起来的众人也跟着劝起来,那场景,就好像是家里长辈在劝慰不懂事的孩子。

    第一次交流无疾而终,熊尚林打算再过几天继续探探老乡的口风。

    可跟着他出来的两个警卫员却后悔了,没待几天就不告而别,老乡们见此情景又纷纷来劝。

    熊尚林憋了一肚子气,但不能冲着老乡发火,只能在送走他们后跟副大队长发牢骚。可是副大队长也是一肚子火,说着说着越来越严重,两人竟都拔了枪。

    最后,熊尚林死在战友枪口之下。

    结语

    60年代以后,熊尚林的遗骸被接回烈士陵园内安葬。

    虽然他犯过错误,但人民始终记得他为红军、为抗日做出的贡献。

    只是将组织加持的能力看作个人的荣耀,认为凭借个人的能力可以影响组织的进程,这是熊尚林以及和他一样的人的错觉。

    单字解释: 熊 尚 林 强 渡 大 渡 河 十 七 勇 士 之 一 最 终 却 倒 在 自 己 战 友 的 枪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