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辽沈战役先打了锦州,如果当时先打长春或沈阳,最后结果将会怎样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东北野战军宣传画

    1948年初,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3个年头,东北地区的解放军早已今非昔比,控制的区域面积已经占东北总面积的97%,野战部队也已经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相当于军)、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另有17个独立师,总共53个师约75万人,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地方部队和民兵,总兵力已经超过100万人,后勤补给和装备、士气等方面也都超过了国民党军。

    相比之下,同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虽然仍有55万之众,但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为中心的3处孤立据点中。其中,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指挥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人防守沈阳、抚顺、本溪、铁岭、新民地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2个军约10万人防守长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4个军约15万人防守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一线。

    面对东北地区敌弱我强的态势,国共双方的决战必定首先爆发于此,但面对国民党军的三大据点,应该先从哪个打起,必须做出准确的选择。

    先打最北端的长春,然后由北向南依次进攻沈阳、锦州,无疑最为稳妥。这个方案有利之处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多在北面,发动对长春的攻势不必进行很大的兵力调动,而且进攻部队的侧后比较安全,没有后顾之忧。但先打长春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沈阳、锦州的45万国民党军很有可能趁机南撤,经过山海关陆路或营口海路撤入华北地区,与傅作义华北“剿总”兵合一处。

    先打沈阳,再分兵攻取长春、锦州,可以首先解决东北敌军的主力。当时,沈阳城不仅是东北“剿总”司令部所在地,也驻扎着东北国民党军的精华,“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新6军等美械精锐部队大都聚集于此,先打这里就如同“打蛇打七寸”一般,正中要害。但沈阳毕竟有30万重兵,还有沈阳兵工厂源源不断的提供枪炮弹药,很有可能造成久攻不下的局面,而且很可能遭到来自长春、锦州两处的夹击,腹背受敌。

    先打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可以最大限度将国民党军留在东北、围而歼之。但其不利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东野部队必须长途跋涉远距离奔袭,紧急路线的侧后及补给线都暴露在沈阳国民党军的攻击之下,此外蒋介石已经在锦州西面的葫芦岛等地屯集重兵,准备随时增援,与沈阳守军东西对进,重创围城的东北野战军部队。

    ▲长春守军集体放下武器

    最初,东北野战军部队倾向于先打长春,因为此前的四平攻坚战中,东北野战军对仅有2万守军的四平城久攻不克,损失惨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东北野战军决定稳妥起见,于5月下旬集中9个纵队攻打长春。但东北野战军很快发现,长春孤城不愧是当年“伪满洲国”首都,坚固异常,打了半个月也仅仅攻占了大房身机场和少数外围据点,还付出了2千余人的伤亡。

    经过这一番试探性进攻,东北野战军认为以前低估了长春守军的战斗力和防御工事的强度,想要速战速决、在锦州、沈阳敌军撤退前拿下长春,可能性很小,因此决定改变先打长春的决心,转为长期围困长春,而以主力南下锦州,关门打狗。

    ▲长春守军司令郑洞国投降

    ▲东北全境解放

    单字解释: 辽 沈 战 役 先 打 了 锦 州 如 果 当 时 先 打 长 春 或 沈 阳 最 后 结 果 将 会 怎 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