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是中央军委常委,49岁授大将,53岁任中监委副书记,54岁被撤职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思想决定行动,政治思想工作是所有工作核心基础。

    如果说,当年革命战斗中,“枪杆子”是我们的力量,那么“笔杆子”就是我们的方向。由“笔杆子”指挥着“枪杆子”,我们才能把革命力量真正地用到点子上。要做好政治工作并不简单,要对当前核心政治思想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更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远见。

    开国大将谭政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可以说是当时的“党内第一人”。毛主席当年将“谈政”二字赠与“谭政”就是对他政治工作的最高评价。

    一、他与毛主席上同一所学堂,后来成为了毛主席的秘书

    要说谭政可是和毛主席有共同的家乡,更是同一个学堂里出来的。

    1912年,6岁的谭政就被送到学堂读书。也是由于他的家境良好,父亲又是乡绅,生活富足,才能让他小小年纪就能到学堂读书开蒙。在学堂读书时,他当时的老师是毛主席的同学,将新文化和新思想全部倾囊相授给谭政,这也让他从小就对国家政治有了一定的基础见识,他也深深明白唯有革命才能救国。

    谭政19岁时,在陈赓的引路下,他从一名小学教师摇身一变成为军人,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由于他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军中一开始就从事文书类工作,但就在他准备一展宏图时,蒋介石和汪精卫纷纷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军也就此分裂。

    但面对这一情况,谭政并没有慌张,而是在那一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同时,他也得以跟在毛主席身边作为他的秘书,不断学习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并协助毛主席起草文件报告。

    二、他精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国大将”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在红军逐渐发展壮大时,也存在过形形色色的思想问题,部队思想不统一会深深影响到战场上的局势发展,更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隐患。深谙政治思想工作之道的谭政及时向毛主席提出了这一问题,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这就有了当时的古田会议。在会上,毛主席及时指出了队伍中的错误思想,并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

    1936年谭政在大学学习期间写下了《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见》。这篇文章中凝结了谭政的心血,他在把这篇文章呈给党中央后,中央也给予了这篇文章极高的评价“这篇文章,对我军政治工作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组织也看到了谭政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他思想站位高、善于总结更有远见,因此也让他继续参与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49岁的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开国十大大将之一。或许很多人会疑惑,他没有上战场拼杀,如何能成为开国大将。但这恰好是对他能力的证明和肯定,他在革命期间负责起草撰写的文章报告,对党内政治工作,对革命道路的方向指引,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他愿做革命事业的“油箱”,终身淡泊名利惟愿山河锦绣

    1959年,53岁的谭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并兼任中央监委副书记。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百姓声音,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政策和方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推进国家事业发展中。可令人惋惜的是,没过多久,谭政就被林彪陷害,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但碍于当时的情势,谭政也只能对这些诬陷全盘接受,甚至在有人质疑他当初所著的报告并非出自他手时,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他的隐忍并没有换来好结果,1960年他被撤职下狱,在狱中数年加上心中憋闷不已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直到1975年解除监禁时,他的身体已十分衰弱。可在重新工作后,他仍然坚持下到军队考察工作,拖着病重的身体写下了多篇极具政治意义的报告文章。

    1980年,中央为他文革时期的莫须有罪名平反,但那时他已垂垂老矣。在1988年国家为他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后数月,他就与世长辞了,享年82岁。

    “谈政”二字是评价更是他的终身写照。

    他曾说过,“革命事业就像一辆汽车一样,有很多零件组成,要是每个人都争着去当发动机,却没有人做油箱,那么这辆车能正常运转吗?”他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他却为革命源源不断输送政治思想力量,他愿意做革命事业这台“大车”中的“小油箱”,他不在意自己起草的每份纲领性文件里是否有署他的名字,他谈薄名利不拘小节,他心中有大爱,唯愿祖国繁荣昌盛,山河锦绣长存。

    单字解释: 他 是 中 央 军 委 常 委 岁 授 大 将 岁 任 中 监 委 副 书 记 岁 被 撤 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