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从曹操的《薤露行》来看东汉灭亡的原因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190年在历史上发生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被董卓立为新君的汉献帝刘协,改元初平,这也标志着汉末正式到来。另一件事情就是曹操写出了文人乐府诗《薤露行》,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写法。明朝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惺说过八个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实录”就是如实记录的意思,“诗史”那就是记载了时代,是可以为史书做注的诗歌。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讲清楚一个名词,就是乐府。

    乐府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音乐机关,相当于今天的音乐协会。但是到了两汉,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一种代称,这种诗歌题材灵活多变,字数也不固定,唯一固定的就是它的题目当中有一些“歌行曲辞”之类的字眼。乐府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很多文人都参与进来用它来写生活,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是三曹父子。尤其是《薤露行》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清朝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曹操在写诗歌的时候,采用了史书高度精确的这种写法。明朝的大文学家王夫之在《读诵鉴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就是说按照正常的规律,一个国家都是因为国势弱小而被灭亡,但是汉朝的灭亡是在东汉政府完全能够掌握很多问题的时候,突然在一年之间土崩瓦解,这是为什么呢?曹操的《薤露行》就非常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廿二世”指的就是从刘邦建汉到汉灵帝这里已经经历了二十二个皇帝,“不良”指的是不好的人,但是在这里有具体指,就指的是当时汉灵帝的国舅爷,他非常倚仗的大将军何进。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朝在汉灵帝这里基本就要终结了,追其根本就是任用了何进这样不好的人。汉灵帝因为私生活的问题就早早宾天了,他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汉少帝刘辩不是汉灵帝最想册立的一个儿子,更重要的是当时那些手握重权的宦官对汉少帝是有意见的。何进等自己的外甥汉少帝一继位,就非常匆忙的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消灭宦官队伍,曹操说他“不良”,就是和这件事情有关系。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沐猴而冠带”刚刚沐浴完的猴子穿人的衣服,戴人的帽子。就是我们今天的成语“沐猴而冠”,最早使用这个成语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事情还要从项羽占领了咸阳说起。项羽占领了咸阳之后,他的手下们都很激动,一位做大事的机会终于等到了,结果项羽是杀人,放火,抢掠,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做了一个决定——回老家,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结果项羽说了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着曰,人言楚人沫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沫猴而冠”指的就是一个人刚愎自大,目光短浅,贪得无厌。这句诗中就说何进是一个沫猴而冠的人,能力很地下,但是却想铲除强大的宦官。

    何进铲除宦官的动机有两个,一个是权力的诱惑。何进大进军是屠夫出身,靠了自己的妹妹才上位的,何进借此机会要替小皇帝巩固权力。另一个就是虚荣心作祟,当年袁术,袁绍兄弟二人在游说何进起兵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后汉书·窦何传》)从西汉建立到何进的时代,已经四百多年了,但是真正能够留下名声的屠夫只有樊哙一个,也就是说屠夫出身的人留下名声的难度比宦官还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何进头脑一热,就准备动手了,但是他忘了一个问题,在东汉的历史上,外戚和宦官多次交火,都是胜少败多。但是这个时候,何进都不考虑这些问题了。

    如果何进真的去铲除宦官,成功的几率几乎是没有的,因为曹操说何进是“知小而谋强”,在这件事情当中一定有三个关键环节,第一统战工作,第二组织工作,第三保密工作。然而何进要求不加选择地铲除一切宦官,这就是敌人的最大化,“统战工作”算是失败了,至于“组织工作”,他们是不加选择地调集各路兵马来京勤王,其中还包括了董卓的部队,这就是引狼入室,“组织工作”也是糊涂极了,但是第三件保密工作做的是一塌糊涂,史书当中就记载了两个字“谋泄”,也就说当这个事情还没有动手的时候,已经是满城风雨了。而且何进的母亲和弟弟与宦官做起了情报的生意,从中获利,这就证明的何进的工作做得是多么失败。

    从何进这件事情上来看,曹操和史官的意见是不谋而合的。何进事败之后的后果第一个就是误君,天子已死,皇权旁落,“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何进一死,袁绍兄弟就挥军入宫,见到凡是不长胡子的男人通通杀掉,在这种情况之下,宦官是无法和军队抗衡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劫持了皇帝,还有皇帝的弟弟刘协,逃到了今天的河南孟津东北的一个黄河渡口,准备在这个地方另立朝廷。皇帝和弟弟从这次战乱中逃了出来,但是没有想到碰到了来自凉州带领着三千铁骑的董卓,董卓废汉少帝为弘农王,后来又给毒死了。

    东汉灭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曹操用了几句话就把东汉覆灭的原因非常清楚的表达了。如果这样的诗篇都不能称为诗史,那么什么样的诗才能成为诗史呢?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董卓把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杀死了君王,焚毁了京城。“董卓使弘农郎中令,李孝儒鸩弘於弘农王,曰:‘服此辟恶’王曰:“此必是毒也。”弗肯,强之”(《后汉书》),被董卓新立的汉献帝刘协每天就更加是提心吊胆了。“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董卓为了避开洛阳这些反对他的人,就从洛阳迁都到长安,走的时候把洛阳的宫殿和民居都焚毁了。“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董卓命令迁都长安,这一路上老百姓是一边走,一边哭泣。“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看到洛阳城的残破景象,加入微子来多也一定是悲痛不已。

    从侧面来讲,曹操是把皇族的命运灾难写出来的第一人。晋朝人崔豹所撰写的《古今注》曾经这样评价曹操的诗,“《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也可见《薤露行》这首诗的意义所在。

    单字解释: 从 曹 操 的 薤 露 行 来 看 东 汉 灭 亡 的 原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